中國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李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是世界上比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1],也是我們國家優秀文明歷史的象徵,一直沿用至今,一個簡單的文字也道出了我國人們的聰明才智[2],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成就了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輝煌。
名詞解釋
中國李(中國李)一般指李(薔薇科李屬植物)
李(Prunus salicina Lindl.),薔薇科李屬木本植物,小枝無毛;葉片為矩圓狀倒卵形或橢圓狀倒卵形;花梗無毛,萼片長圓狀卵形,花瓣白色,長圓狀倒卵形;果實黃色或紅色,有時為綠色或紫色,外被蠟粉;花期4月;果期7-8月。
李原產於中國東南部,現中國秦嶺周邊及以南大部分地區都有栽培。李對氣候的適應性強,宜在土質疏鬆、排水良好的地方生長,常常生於海拔400到2600米的山坡灌叢中、山谷疏林中或水邊、溝底、路旁等處。李的繁育方法較多,有扦插育苗法、分株育苗法、嫁接育苗法、種子育苗法等。
《滇南本草》記載李子味甘酸,有清熱、生津、利水、健胃、祛肝火的功效,主治虛勞內熱、消渴、腹水、小便不利、消化不良等症。據現代醫學記載,李子能促進胃酸和胃消化酶的分泌,有助於改善食慾、促進消化,李肉對肝硬化有輔助治療作用,常吃李子還有養顏美容、潤滑肌膚的效果。李子可生食或制果脯,也可用來做罐頭,此外,它可作為釀造果酒的原料。 李樹的樹枝廣展,葉自春至秋呈紅色,尤以春季最為鮮艷,是良好的觀葉園林植物。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9-12米;樹冠廣圓形,樹皮灰褐色,起伏不平;老枝紫褐色或紅褐色,無毛;小枝黃紅色,無毛;冬芽卵圓形,紅紫色,有數枚覆瓦狀排列鱗片,通常無毛,稀鱗片邊緣有極稀疏毛。葉片長圓倒卵形、長橢圓形,稀長圓卵形,長6-8(-12)厘米,寬3-5厘米,先端漸尖、急尖或短尾尖,基部楔形,邊緣有圓鈍重鋸齒,常混有單鋸齒,幼時齒尖帶腺,上面深綠色,有光澤,側脈6-10對,不達到葉片邊緣,與主脈成45°角,兩面均無毛,有時下面沿主脈有稀疏柔毛或脈腋有髯毛;托葉膜質,線形,先端漸尖,邊緣有腺,早落;葉柄長1-2厘米,通常無毛,頂端有2個腺體或無,有時在葉片基部邊緣有腺體。
花通常3朵並生;花梗1-2厘米,通常無毛;花直徑1.5-2.2厘米;萼筒鍾狀;萼片長圓卵形,長約5毫米,先端急尖或圓鈍,邊有疏齒,與萼筒近等長,萼筒和萼片外面均無毛,內面在萼筒基部被疏柔毛;花瓣白色,長圓倒卵形,先端齧蝕狀,基部楔形,有明顯帶紫色脈紋,具短爪,着生在萼筒邊緣,比萼筒長2-3倍;雄蕊多數,花絲長短不等,排成不規則2輪,比花瓣短;雌蕊1,柱頭盤狀,花柱比雄蕊稍長。核果球形、卵球形或近圓錐形,直徑3.5-5厘米,栽培品種可達7厘米,黃色或紅色,有時為綠色或紫色,梗凹陷人,頂端微尖,基部有縱溝,外被蠟粉;核卵圓形或長圓形,有皺紋。花期4月,果期7-8月。
主要變種
毛梗李(學名:Prunus salicina var. pubipes (Koehne) Bailey)的主要形態特徵為小枝、葉片下面和葉柄以及花梗和萼筒基部均密被短柔毛。分布於中國甘肅、四川和雲南。生於海拔1600-1800米的灌叢中或林邊。
生長環境
李一般生於海拔400-2600米的山坡灌叢中、山谷疏林中或水邊、溝底、路旁等處;對氣候的適應性強,對土壤只要土層較深,有一定的肥力,不論何種土質都可以生長;對空氣和土壤濕度要求較高,極不耐積水;宜在土質疏鬆、土壤透氣和排水良好、土層深和地下水位較低的地方生長。
分布範圍
李分布於中國陝西、甘肅、四川、雲南、貴州、湖南、湖北、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仙湖植物園(王國棟017334)、民俗文化村(王定躍2550))、廣西和台灣。世界各地均有栽培。
參考文獻
- ↑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統~,搜狐,2017-03-27
- ↑ 中國漢字文化,道出人生哲理,搜狐,2016-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