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在法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文學在法國》(18世紀至20世紀80年代),作者:錢林森|責編:楊雷//張敏娜|總主編:閻純德,出版社:學苑,ISBN號:9787507757675。
書籍是用文字、圖畫和其他符號,在一定材料上記錄各種知識,清楚地表達思想,並且制裝成卷冊的著作物[1],為傳播各種知識和思想,積累人類文化的重要工具。它隨着歷史的發展,在書寫方式、所使用的材料和裝幀形式[2],以及形態方面,也在不斷變化與變更。
內容簡介
本書從東西方文明交流碰撞、共生互補的大背景 出發,立足於中法文化文學交流史翔實可靠的歷史史 料,共設上、下兩編,九個章節,簡明清晰地鈎沉、 梳理自18世紀以降至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文學在法 國的傳布與接受,試對淵源流長的中法文學交融碰撞 的悠久傳統、互補共生的歷史進程,做綱舉目張的總 體描述和雙向考察。
作者藉助當時現場見習者初涉法國漢學、比較文 學學術征程的陶冶與歷練,以及多年精心採集、積累 的 手豐富資料和啟蒙初獲的西方漢學、比較文學 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與方法,本書作者不畏淺陋, 現躉現賣,努力以譯介學、媒介學、接受與影響的視 角,一方面,致力於18世紀前賢伏爾泰所開創的中法 文學相遇交流的文化對話與文化透視,着重探究在這 漫長而曲折的跨文化跨世紀的交流對話中,法國文化 人對中國形象、中國精神的追求與重塑;另一方面, 繼承、發揚20世紀先驅羅曼·羅蘭所倡導的研究他國 文學平等對話的原則、追尋異鄉文壇賢智者的方略, 聚焦、描述飽經滄桑的中國文學在面向世界的傳播 中,究竟展示了怎樣的文化中國形象,從而深刻的揭 示、彰顯了中國文學西漸中的文化價值意義,使這部 冒險的習作,事實上成為當時西方受眾閱讀中國、了 解中國,不期而遇的「鏡像」,是他們嘹望中國、映 照中華文化精魂的窗口。
參考文獻
- ↑ 作品、著作物與版權,道客巴巴,2014-11-09
- ↑ 書籍裝幀設計的分類及藝術表現形式,豆丁網,2016-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