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冰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冰川

中文名: 中國冰川

分 布: 中國西部和北部

面 積: 59406 km²

儲 量: 5,590立方公里

中國冰川,主要集中分布於中國西部和北部,共計46,298條,冰川面積59,406平方公里,冰儲量5,590立方公里;其中西藏為中國冰川分布集中地區,有冰川面積27,676平方公里。中國冰川年均融水量約563億立方米,約占內河水資源總量的20%。

研究機構

中國政府對冰川的主要研究機構為中國科學院及其所轄的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原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

中國研究冰川的相關組織有中國地理學會冰川凍土分會等。

中國冰川研究的專門刊物有《冰川凍土》。由中國地理學會、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主辦,創辦於1979年。

其他涉及冰川的中國期刊還包括:《中國科學》《科學通報》《乾旱區科學》《乾旱區地理》《寒旱區科學》《地理學報》等。

中國冰川往事

誕生

青藏高原西北部及中部的高山,因為深處內陸而氣候乾燥,年降水量僅有200-500mm。但是這裡即便是夏季,平均氣溫也低於-1°C。大氣中的水汽凝結形成的降雪,可以年復一年不斷堆積壓實。很少消融結構疏鬆的新雪受壓而變成了緻密的粒雪,粒雪又重新結晶變成更緊緻的粒狀冰,粒狀冰進一步受壓孔隙基本閉合。歷經數年到數十年,形成了一種淺藍色的物質。冰川,便誕生了。這種降水稀少、成冰溫度較低,累積時間漫長的冰川被稱為極大陸型冰川。

創造

冰川,首先是地表的塑造者。作為一種流動的固體當龐大的冰川群批量製造出數不盡數的角峰和刃脊,中國西部的雪山就成了世界上最凌厲的雪山畫作。

運動的冰川成了地表的塑造者,而當冰川消融時,它還將成為「江湖」的源頭。而更重要的是,這些融水又匯入不同的河流,成為大江大河的重要來源。其中,164條冰川融水匯入黃河,469條冰川融水匯入湄公河(瀾滄江),1528條冰川融水匯入長江,2177條冰川融水匯入薩爾溫江(怒江),2401條冰川融水匯入印度河,12641條冰川融水匯入恆河。因此,我們每個人身體中幾乎都有着冰川融水的滋養,它與其他水源一道,共同構成哺中華文明的中華水塔。

退卻

青藏高原的加速變暖導致冰川消融量大增,與此同時,人類排放的大氣污染物也加快了冰川消融的速度。科學家的模擬結果顯示,在溫室氣體中等排放情景下,到2045年青藏高原東部部分冰川將強烈消融直至消亡。在如今溫室氣體高排放情景下,這一時間會提前到2035年。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遺憾的說,從現在起,你將在餘下的數十年時光中與許多條冰川告別。若干年後,我們也許只能告訴下一代,這裡曾經有條冰川,它是多麼壯闊,何等宏偉。

保護冰川,我們在路上

為了改變這一切,為了更多地留住冰川,2017年起,中國啟動了第二次青藏科考。冰川,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當然,冰川的未來在哪裡?這個問題不只是等待科學家們去解答,也值得每一個普通人關注和思考。 [1]

專著

有關中國冰川的代表性著作包括:

中國冰川目錄》(1981-2002,共12卷22冊)

中國冰川概論》(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編著,施雅風主編,1988,科學出版社)

中國冰川與環境:現在、過去和未來》(施雅風主編,2000,科學出版社)及其英文修訂版《Glaciers and Related Environments in China》(施雅風主編,2008,科學出版社)

簡明中國冰川目錄》(施雅風主編,2005,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及其英文版《Concise Glacier Inventory of China》(施雅風主編,2008,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

中國第四紀冰川與環境變化》(施雅風主編,2006,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中國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科學50年》(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主編,2009,科學出版社)

冰川學導論》(謝自楚、劉潮海主編,2010,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

冰川學家

中國主要研究冰川的科學家(冰川學家)有施雅風、劉潮海、崔之久、謝自楚、李吉均、黃茂桓、任炳輝、鄭本興、康爾泗、蘇珍、秦大河、姚檀棟、伍光和、楊針娘等。

冰川分布

中國的冰川,包括境內冰川和雪山,主要分布於中國西部,包括西藏、新疆、四川、雲南、甘肅、青海等省區,青藏高原分布集中,主要位於喜馬拉雅山、橫斷山、崑崙山、祁連山等諸多山脈,為很多河流的源頭。由於冰川冰雪累計和融化相對穩定,確保了江源河源地區水源的穩定,長江源和黃河源均發源於雪山冰川。

青藏高原冰川主要集中於以下幾處,一是藏東南即念青唐古拉山東南段納木錯湖周圍,著名的有南迦巴瓦雪峰和加拉白壘雪峰,有西藏境內最長的恰青冰川;二是喜馬拉雅山脈東段的羊卓雍錯附近區域、橫斷山脈的貢嘎山周圍,並以海洋性冰川為主;三是珠穆朗瑪峰周圍地區有名的為絨布冰川,這一帶以冰塔林壯觀而著稱。

青藏高原地區的冰川之特點就是雪線高,東絨布冰川最高雪線達到海拔6200米。

著名冰川

阿扎冰川(西藏)

貢嘎山海螺溝冰川(四川)

卡欽冰川(西藏)

科可薩依冰川(新疆)

來古冰川(西藏)

米堆冰川(西藏)

祁連山七一冰川(甘肅)

喜馬拉雅山絨布冰川(西藏)

特拉本坎力冰川(新疆)

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新疆)

祁連山老虎溝12號冰川(又名透明夢柯冰川)(甘肅)

土蓋別里齊冰川(新疆)

天山托木爾冰川(新疆)

達索普冰川(舊稱野博康加勒冰川)(西藏)

音蘇蓋提冰川(新疆)

玉龍雪山冰川(雲南)

梅里雪山明永冰川(雲南)

冰川編目

2014年12月13日,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在京發布《中國第二次冰川編目》。研究顯示,中國西部冰川總體呈現萎縮態勢,面積縮小了18%左右。

冰川是氣候變化最敏感、最直接的信息載體。中國於1978年至2002年開展了第一次冰川編目工作,以上世紀50到80年代的航攝地形圖和航空相片為主要數據源,總計編制46377條冰川的目錄,總面積59425平方公里,估計冰儲量約5600立方千米。

近幾十年來,全球氣候的變暖導致世界各地的冰川紛紛表現出退縮狀態,中國西部的冰川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2006年科技部設立了《中國冰川資源及其變化調查》項目。在其資助下,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等單位開展了中國第二次冰川編目,利用2006年至2010年間的遙感影像,對中國西部冰川分布現狀進行一次系統更新。

統計表明中國西部有冰川48571條,總面積51840平方公里,估算冰川儲量為4494立方千米。通過兩次冰川編目對比,發現自上世紀50年代中後期以來,中國西部冰川總體呈現萎縮態勢,面積縮小了18%左右,年均面積縮小243.7平方公里/年。中國阿爾泰山和岡底斯山的冰川退縮最顯著,冰川面積分別縮小了37.2%和32.7%;喜馬拉雅山、唐古拉山、天山、帕米爾高原、橫斷山、念青唐古拉山和祁連山的冰川變化幅度居中,冰川面積縮小21%到27.2%;喀喇崑崙山、阿爾金山、羌塘高原和崑崙山則縮小8.4%到11.3%。

從冰川面積年均縮小比率來看,青藏高原南部岡底斯山東段及以南喜馬拉雅山區、喜馬拉雅山西段印度河河源區等是中國西部冰川面積萎縮速度最快的地區,年均萎縮幅度高達每年2.2%。羌塘高原是冰川面積萎縮幅度最小的區域,年均面積縮小比例為每年0.2%左右。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