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建巡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華古建巡禮》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任遠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世界上不少民族和地區的特色,往往是通過各自不同的建築風格體現的。但 也有極少數地方,卻是眾多民族與地區建築的薈萃。我國承德的避暑山莊和外八 廟,就是這樣一種難得之處。
承德原是古北口外群山聳立的偏僻之地。公元 1677 年農曆9 月,康熙巡行 塞外,途經承德,立即被當地景色所打動,決定在此建一離宮。從康熙到乾隆, 歷經八十餘載,陸續建成了這一相當於兩座頤和園、八座北海公園的皇家園林。 康、乾二帝曾多次率領王公貴族與文武百官前來,並在此接見少數民族領袖和外 國使者。這裡不僅是清代最高統治者優美的休閒之處,也是第二政治活動中心。
事越二百餘年,我徘徊于山莊和寺廟,面對那歷經劫難而有幸保留下來的輝 煌古建,心潮激盪,感慨萬千。
一
避暑山莊坐落於燕山深處,北擁群山,面向正南,遙遙望去,那蜿蜒于山嶺 和平原的灰牆,圈起的儼然是一座不小的山城。進南面高大的正麗門,穿過懸有 康熙所書「避暑山莊」之匾的午門,就是正宮。這裡古松蒼勁,宮殿軒昂。正面 為高大的勤政殿,內有「澹泊敬誠」四字大匾。此為皇帝處理政務之處,全為楠 木所建,俗稱楠木殿。大殿雖飽經風霜,可聞聞那圓柱和門窗,仍透着楠木的清 香。勤正殿後,為皇帝及后妃的寢殿,也都掩映於名花佳木間,一派肅穆與蒼涼。
在寢殿後,便是充滿情趣的山莊風景區。左邊是樓台亭閣,環以碧波蕩漾; 右邊是青山疊翠中有齋堂散落。特別是左邊那如詩似畫的湖泊間,一處處造型別 致的古建築,給人以既宏偉又親切之感。啊,原來尊崇漢文化的康、乾二帝,特 下旨仿造漢文化發達之江浙等著名古建,在此建了不少樓閣。
最初於1703年,康熙就仿蘇軾任杭州知州時在西湖所建蘇堤,親自規劃設計 了橫穿澄湖的芝徑堤,並寫詩稱:命匠先開芝徑堤,隨山依水揉幅奇。「這不僅 對各景點的安排與建設起了管領全局之作用,而且至今遙望那花木成行的長堤, 仍如西湖蘇堤般動人。
江蘇鎮江的金山,由於著名戲曲《白蛇傳》中水漫金山等故事的傳播,早已 遠近聞名。康熙欣賞金山之美,在澄湖東側,也仿金山寺建起了背山面湖的寺院, 隔水相望,還真有些王安石寫金山寺「數重樓枕層層石」的意境。
從「金山」乘船北去,便到了如意湖北端的煙雨樓。浙江嘉興南湖,有五代 時錢之璩取「多少樓台煙雨中」之意,所建煙雨樓。當年,乾隆下江南,為煙雨 樓景色。所打動,後來山莊也建起煙雨樓。登樓,既可於水波蕩漾處收大半園景 於眼底,也可欣賞遠近青山翠嶺。煙雨樓前是碧水環繞的樂壽堂。這一帶風景被 稱為水芳岩秀,乾隆寫詩稱:「岩秀原增壽,水芳可謝醫。」不僅景美,竟然可 以治病,真是神乎其神了。
對清王朝在承德的大興土木,假如僅理解為康、乾二帝貪圖安樂享受,便將 問題看得過於表面了。這裡不僅是清王朝興盛時期每年進行木蘭圍獵,以保持其 勇猛強悍之馬上本領的休息場所,也是除錦州之外,連接關內與清代發跡之地又 一樞紐。我們還應知道,作為中華民族組成之一的滿族,原為偏居東北的少數民 族。從努爾哈赤崛起,經皇太極征戰,到清順治帝入關稱帝,取得中華大地統治 權,對漢民族總不放心。康、乾在實行武力征服和鎮壓的同時,對漢民族、特別 是其知識階層,又極力爭取與團結。清代繼明朝推行科舉制的同時,先後起用大 批漢族知識分子,編纂《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大型圖書典籍,即突出之 例。同時,在山莊內建造大量仿漢建築,也不能不說是清王朝藉以團結漢人的一 大舉措。這恰恰起了保留與弘揚中華建築文化之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山莊的有些建築,有其明顯的政治意義。如仿杭州之六合塔, 在山莊萬樹園所建之塔,就是乾隆接大臣紀曉嵐上奏,「倡黃教以收蒙古」而興 建。至於藏《四庫全書》的文津閣,更是乾隆下旨,仿寧波范氏藏書樓天一閣所 建。這裡仿照的不僅是主體建築,就連閣前的池塘也是仿建。這既美化環境,也 是古時防火之需要。
更可貴的是避暑山莊仿造的各種建築,不同於當今有的城市所仿建之園景, 只是模型式建築。這裡是可傳之千年,或宏偉或玲瓏的真實建築,並因地制宜, 有山水花木等點綴,有重要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二
承德外八廟的建築,同樣汲取了外地建築特色,但與山莊不同,它是從寺廟 的特殊作用出發,主要吸收西藏等少數民族寺院建築優點,使之與漢族建築相融 匯,而形成了中國建築之瑰寶。
康、乾在承德所建寺廟,較大的就有十座。只是其中的8 座,舊時歸北京理 藩院所管轄,因而出名。這些廟最早的建於1713年。當時,正值康熙六十壽辰, 蒙藏等少數民族領袖到山莊朝賀。為此,康熙在武烈河畔建了溥仁寺。乾隆又建 了普寧、普樂等寺。內中的普寧寺,有一22.23 米高的佛像,為我國之最高木雕 佛像。該寺前半部中軸線及兩側,建有山門、鐘鼓樓、御碑亭和大雄寶殿,為典 型的漢族寺廟建築。隨後的大乘之閣,高36.75 米,外觀6 層重檐。四周建塔台, 台東還有妙嚴室、月光殿和經堂。所有這些,又都是藏式建築。全寺前後協調, 渾然一體。
普陀宗乘之廟,是為慶祝皇太后八十壽辰、乾隆六十壽辰,迎接蒙藏等少數 民族首領而建。該寺像西藏的布達拉宮一樣,依據山勢,層層高升。最後,在 25 米高的大紅平台上,建有萬法歸一殿。此殿重檐、攢尖、鎏金瓦頂,巍巍壯觀, 四周環以近6 米的高台,上建有女兒牆和慈航普渡六角亭。舉首而望,陽光之下, 金瓦熠熠生輝,富麗而莊嚴。據講,僅這裡三殿的金瓦,就用黃金15000 多兩, 難怪萬法歸一殿被譽為「金殿」。
這座占地22萬平方米的普陀宗乘之廟,不只是外八廟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也 是集中中華建築之精粹的典範。進廟後,穿堂過殿,仰首前望,依山而起之方形 城堡式寺廟,高牆上一層層、一排排殿宇之窗,就其神韻與氣勢,儼然就是布達 拉宮的莊嚴景象。但是,當我攀上一道道階梯,上到大紅平台時,面對金碧輝煌 的萬法歸一殿,以及高入雲天的慈航普渡六角亭,看到的又是典型的漢族宮殿與 亭閣式建築。
普陀宗乘之廟,這種前漢後藏、里漢外藏相融匯的廟宇,將中國封建時代的 建築藝術推向了高峰。難怪在1929年,瑞典探險家斯文•海丁在美國億萬富翁文 森特•本迪資助下,來到中國承德,看到萬法歸一殿時,無限驚訝於中國建築藝 術之美。他竟異想天開,想以代為修復北京雍和宮作代價,購買此殿,拆後運往 西方。此一妄想理所當然地遭到拒絕。斯文•海丁如意算盤沒有打成,便又請中 國建築師與工匠費時9 個月,仿製而成28000 多個部件,裝箱運往美國,先後兩 次在世界博覽會上安裝展出,引起很大轟動,征服了各國觀眾。
世界著名學者黑格爾講:「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我面 對這交響樂般雄偉恢宏的建築,深為我們文明古國這光輝的藝術結晶,成為世界 建築中的珍寶而驕傲。
三
遊覽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後,我深感痛心的是在封建軍閥和日本帝國主義 統治下,這寶貴的文化遺產屢遭掠奪與破壞,不少重要文物已經看不到了。
在文津閣前,我攀上假山凝視高閣,心中無限惆悵。遙想當年,這裡除藏有 多達3461種、79339 卷的《四庫全書》,還有《圖書集成》等珍貴圖書典籍。可 是,除《四庫全書》於1913年運往北京,其他大量圖書都已被盜。但山莊損失遠 遠不止於此。就連這裡的六合塔上的65隻黃金風鈴也被盜走。現在,只剩塔最高 處的7 只金鈴,還迎着北國的風寂寞而鳴。
在山莊中部有座珠源寺,內有一舉世無雙的純銅建築——宗鏡閣,俗名銅殿, 與桶木殿遙相呼應。這高閣系用銅40萬斤所造。瓦、梁、柱等,無一不是用銅所 鑄,確為世所罕見。
清朝覆滅後,山莊一批批文物被盜。軍閥們對銅殿也早巳垂涎。無奈此物太 大,盜起來易為人所注目。所以,殿內2000多斤重的銅供桌已被盜走,對殿本身 尚未動手。
九一八事變後,日寇鐵蹄踏進了承德。敵人派特務長川谷一夫偽裝成喇嘛, 前來暗中調查文物,準備盜走。只是懾於中國和世界輿論的反對,還沒動銅殿。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銅資源嚴重缺乏,便加緊打起銅殿主意。川谷一夫深知, 渾然一體的銅殿是難以拆卸的,只有一把專用鑰匙從殿的一孔中插入,打開鎖後, 銅殿各鉚榫便陸續鬆動、脫開。但是,拿鑰匙者是當地德高望重的索諾木喇嘛。 他愛國愛教,早恨透了野蠻殘暴的日本帝國主義。所以,川谷一夫對他軟硬兼施, 心機用盡,要他拿出鑰匙,老人卻剛正不阿,不為所動。最後,暴徒們對老人橫 施酷刑,以處死相威脅。此時,老人怕在酷刑中被敵人鑽空子,毅然咬爛了自己 的舌頭。最後,敵人黔驢技窮,將遍體鱗傷的老人押至銅殿,威脅再不交出鑰匙, 不僅殺死他索諾木,還要處死承德所有喇嘛。本已滿腔怒火的索諾木,聽後怒目 圓睜,一頭撞死於立柱,血濺銅殿,氣壯山河,以身殉國。
暴徒們最終也沒得到鑰匙,就用炸藥將銅殿炸毀,將幾十萬斤銅運往日本。 現我參觀過避暑山莊及外八廟後,心中有種「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情感,既 為這裡的輝煌建築而興奮,又為在艱難遭遇中的重大損失而痛心。可慶幸的是災 難已經過去,願中華文明永放光華。[1]
作者簡介
任遠 (1928~)筆名袁之、振榮。山東章丘人。中共黨員。1949年畢業於濟南第三中學。歷任濟南《青年文化報》,《濟南工人報》、記者,濟南日報社文化組組長,濟南市文化局文藝科科長,《濟南晚報》、《濟南日報》文體部主任,《泉城文藝》月刊主編,《當代》小說月刊主編,編審。濟南市文聯副主席。1948年開始發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詩集《唱給泰山與黃河的歌》,散文集《雨濛濛》(合作)、《故鄉情》、《山水情》、《鄰里情》,評論集《濟南文壇漫話》,紀實文學《駱淑芳和丁長久的故事》等。電視片撰稿《泉城風光》獲廣電部外宣獎,《琵琶山憂患錄》獲《山東文學》、《當代小說》紀念抗戰勝利50周年聯合徵文獎,散文《英雄的訴說》獲山東省委紀念建黨70周年徵文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