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莞市長安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莞市長安鎮隸屬於廣東省東莞市,位於東莞市南端,東鄰深圳市,南臨珠江口,西連虎門港和濱海灣新區,是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先代故鄉。G107國道、S358省道、廣深高速、虎崗高速、廣深沿江高速等縱橫貫通全鎮。

截至2015年12月,長安鎮區域面積98平方公里,下轄13個社區,常住人口66.2萬,其中戶籍人口4.8萬;旅港同胞3萬多。

長安鎮位列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第7位。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縣城(鄉鎮)。

2019年10月8日,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排名第7名。長安鎮2019年GDP760.3億元,同比增長7.8%。[1]

中文名: 長安鎮

外文名: Changan Town

別 名: 靖康、淺水灣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廣東省東莞市

地理位置: 東莞西南部

面 積: 81.53 km²

下轄地區: 上沙、長盛、錦廈等13個社區

政府駐地: 德政中路218號

電話區號: 0769

郵政區碼: 523841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663822人(2017年)

著名景點: 孫中山先祖故居、蓮花山郊野公園、大嶺山森林公園、蓮峰賞鷺等

火車站: 長安站、長安西站

車牌代碼: 粵S

GDP: 760.3億(2019年)

建制沿革

長安鎮起源於東晉,始建於北宋,有千年的歷史。

長安,古稱靖康。遠古時代的長安原是淺水灣。春秋時期,長安還是一片沙洲,至三國後期,遂成陸地,晉代開始才有人在這一帶活動。

據《靖康譜》記載:西晉惠帝(司馬衷)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已在此地建鹽場,為東官九都六圖屬地。宋太祖開寶五年(公元972年),長安稱靖康鹽場,"西自雙崗瀝口、東接新安(今寶安)迤麗數十里。民以利漁、灶鹽、采莞草為生",逐漸形成村落。北宋天年起,由於金兵南侵,我們祖先經福建、江西等地流落到此,村落迅速擴大,並出現一些新的村落。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的《都邑檔棚》記載,當時的靖康仍為莞邑第九都第六圖。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靖康鹽場併入歸德鹽場,屬東莞第七都第五圖。清末,虎門太平(含長安)一帶的鄉紳設立蓮溪局(非官方組織),故長安又有"蓮溪"之稱。

長安明代有大井圩,清末建立萬和圩,民國時期歸虎門管轄,俗稱「下里」。民國三十年(1941年)鄉民在沙埔頭籌建新村,取名長安圩,以後就採用長安為正式鎮名。

民國元年(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長安歸虎門行政公署管轄。

民國十四年(1925年),東莞縣設置區級行政機構,長安與北楊、懷德等地屬東莞縣第一區。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改稱東莞縣第五區,設聯鄉辦事處。辦事處所在地是霄邊甘素祖祠堂。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7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成立東寶行政督導處。東莞全縣分八個區。長安的沙頭、廈崗、烏沙,霄邊等,與懷德、北柵同屬新五區。區府設霄邊。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國民政府推行保甲制度,金區編為45保,4506灶戶,約16000人。全區分為北山、長邊兩大鄉。沙頭至北柵為北山鄉,烏沙至霄邊為長邊鄉。

1949年10月7日,東莞解放。縣人民政府成立後,將長安、虎門合編為第六區。區府設太平鎮。

1950年,長安從第六區劃出,稱第十區,區府設霄邊。

1955年9月,改數字序稱的區名為地名稱呼,稱長安區。

1957年夏,撤區改為聯鄉。長安劃分為沙崗,沙頭、烏沙、錦廈、霄邊五個聯鄉。五個聯鄉合稱長安大鄉。大鄉府設長安圩。

1958年10月,虎門、北柵、長安三個片共16個聯鄉,82個農業社,合併成立虎門人民公社。

1959年,長安從虎門公社劃出,成立長安公社。

1983年4月,改社為區,成立長安區公所。

1984年5月,大隊改為鄉。全區轄1鎮(鄉)級鎮11鄉。鄉以下仍稱生產隊。

1986年11月,長安區經廣東省正式批准為工業衛星鎮,1987年正式改為鎮,稱長安鎮人民政府。鄉改稱為管理區,全鎮劃分為13個管理區。管理區下設村(居)民委員會,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全鎮共84個村(居)民小組。

2004年12月,各村民委員會改制為居委會。

2005年1月,全鎮13個村(居)委會全部改制為社區居委會,其中街口村改名為新安社區,長安居委會改名為長盛居委會。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12月,長安鎮下轄13個社區,分別是:上角社區、廈邊社區、廈崗社區、上沙社區、沙頭社區、烏沙社區、錦廈社區、新民社區、涌頭社區、咸西社區、長盛社區、霄邊社區、新安社區。政府駐地長安鎮德政中路218號。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長安鎮位於東莞市最南端,坐標為北緯22°44′—22°50′之間,珠江口東南岸,東連深圳寶安,西接虎門古鎮,地處廣(州)深(圳)經濟走廊中部,距深圳市區55公里 ,廣州市區90公里 ,東莞市區30公里,是廣州、東莞與深圳交通往來的南大門。

地質地貌

長安鎮的山大部分都分布在北部,山體內部以花崗岩為主,且有較多基岩露出,表面為砂頁岩,經風化發育而成赤紅壤。山體風化層較厚,一般都在4米以上。

中部和南部的土質為紅壤,底層(離地表0.5—2米)為白色的細砂。這種細砂顏色很白,似受海水沖刷而成,實際上是花崗岩風化物,距山地越遠,白色的細砂埋藏越深。

地貌

長安鎮地勢北高南低,靠山面海,地貌類型豐富。北部為山地、丘陵、台地,中南部為沖積平原和灘涂、海域。

山脈以海拔519.8米的蓮花山(曾稱三角山)為主峰,起伏和緩,橫亘在長安北部,全長約18公里,東起涌頭村的白石山,西至上角村的銅鼓山,是長安鎮與深圳寶安區、大嶺山鎮、虎門鎮接壤的界山。正南有油柑山和糞箕崗,東南為涌頭大頭山(海拔197米),西南有長蓮山、大墩腳山、石角頭山,其西北為打鼓嶺等。

丘陵分布在上角銅鼓山——沙頭飛鵝山——錦廈古海蝕崖山——涌頭白石山一線以北的地區。丘陵海拔多數為50—150米。侵蝕台地散布在沖積平原之中,常與侵蝕丘陵相鄰,相對高度一般5—30米,海拔高度10—52米。後因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眾多台地被平整為階梯狀,上有建築物和道路,少量被利用於種植果林。丘陵、山地約占全鎮總面積的16.6%。

南部平原分為兩類,一類是沖積平原,由發源於蓮花山和大嶺山林場山地的眾多河流挾帶泥沙向南流動沖積而成。分布於上角村沙埔、廈邊村沙邊、上沙村、沙頭村、烏沙村江貝、街口村壕光山、石角頭丘陵、沙埔頭、錦廈村古海蝕崖丘陵、霄邊村第三工業區(霄邊村最南端)、涌頭村南面工業區(涌頭村最南端)等地以北。另一類是三角洲平原,位於沖積平原以南至海岸線,由海洋的波浪、潮汐、海流和河流動力所挾帶的泥沙堆積而成。平原海拔一般在0.6—1米。

在海堤以南分布着大片灘涂,海拔在0.1—0.6米之間。灘涂分為兩片,近海岸片海拔0.4—0.6米,為種植區;遠岸片海拔0.1—0.3米,為養殖區。

氣候條件

長安鎮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春、夏、秋、冬無明顯的季節變化,四季溫暖濕潤,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2.2℃,全年日照時數1900小時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778.7毫米。由於臨海,所以與同緯度的內陸地區相比,夏季偏涼,冬季偏暖。但也常受颱風、海潮、暴雨、乾旱和寒潮的侵害。

降雨量

長安鎮年平均降雨量達1778.7毫米,最多年降雨量2394.9毫米(1981年),最少年降雨量亦有972.2毫米(1963年)。各年降雨量變動不大,年降雨量平均相對變率僅16%,多數在1540毫米以上。4—9月為雨季(各月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上)。多雨季節與高溫季節一致,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

水熱係數大於2(水熱係數一般大於1,表示濕潤;小於1,表示乾燥。)。旱期僅100天左右(大約從11月中旬起,至次年2月下旬);春雨(3—5月)約500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達79%,除1月份較低(67%)之外,其他各月相對濕度均在70—85%之間。暴雨強度甚大,年平均降暴雨6次左右,年平均日數達7天,1957年至2002年有12年達到10天。從1957—2002年記錄的資料顯示,最大的一場暴雨是1981年6月30日,降雨量達485.4毫米;最大月降雨量是1981年7月,達830.2 毫米。

氣溫

據1957—2002年的氣溫記錄,年平均氣溫為22.2℃,每年有7個月(4—10月)的平均氣溫高於22℃,最熱月份(7—8月)月平均值為28.4℃,最冷月份(1月)月平均氣溫亦有14.2℃;歷年最高氣溫月平均值32.4℃,歷年最高氣溫記錄38.2℃(1994年7月2日),歷年最低氣溫月平均值8.9℃,歷年最低氣溫記錄零下0 .5℃(1957年1月10日)。若以月平均氣溫在22 .1℃以上的季節作為夏季,10℃以下的季節作為冬季計算,本鎮長夏無冬。

日照

由於長安鎮地處北回歸線以南,日照充分,年日照百分率達45%,全年日照時數1900小時以上,年中多數月份的日照百分率在40%以上,月總日照時數均達100—200小時。白晝長短的季節時差不大,夏至晝長約13.5小時,冬至晝長11.5小時。夏至日出為5時15分,日落為18時45分;冬至日出為6時40分,日落為17時20分。

長安鎮風速不大,年平均風速2.1米/秒(2級),1—7月平均風速2.1—2.4米/秒,8—12月平均風速1.6¬¬¬—2.0米/秒。歷年最大風速35米/秒(12級)。風向的季節性明顯,冬季以偏北風為主,夏季以偏南風為主。春、秋兩季時吹南風,冬季也偶吹南風,俗稱賀年南;夏長冬短,故以吹偏南風為多。因緊靠南海,終年可受海風調節,冬無嚴寒,夏不酷熱,適宜植物生長和人類作息。

寒潮

長安於每年寒露後至次年驚蟄前,經常有冷空氣入侵,可能使喜溫作物如香蕉、木瓜路等受侵害。早春時期,寒潮強度稍有減弱,但仍是時有寒潮南下,引起低溫陰雨,會造成早播秧苗爛秧。

潮汐

長安每月農曆初一、十五為大潮期,俗稱本起;農曆初八、二十三為小夜間水大漲;春、秋兩季,潮汐日夜平均。長安當地農民根據季節和水起(大潮期)、水縮(小潮期)、漲落潮時間進行農田灌溉和下海打魚。

水文特徵

長安鎮河道水流平緩,主要河流有東部邊界的東寶河,西部邊界的東引河。

東寶河,又稱茅洲河,是長安與深圳市寶安區交界的界河,發源於深圳市羊台山,幹流長30.7公里,流域面積232.8平方公里,年徑流量2.5億立方米。經長安鎮與深圳市寶安區松崗鎮邊界,由東北向西南流入伶仃洋交椅灣。長安鎮內河段起源於涌頭與塘下涌交界處,長約14公里,是流經長安鎮最大的河流。流量在500立方米/秒以上,歷史最高洪水位2.83米,正常高潮水位1.8米,低潮水位-1.0米。主要用於航運和農業灌溉。

東引河,為引水工程,起自東莞市橋頭鎮建塘口,引東江水經橋頭、企石、厚街、虎門、長安等鎮,從長安鎮的磨碟水閘入海,全長102公里。該工程始建於1970年,1975年開挖東莞運河與之相接,並進行了擴建。設計引流量33立方米/秒,枯水季節11—13立方米/秒,最大流量48.3立方米/秒。東引河引入長安鎮內全長約12公里,河面寬20—25米,至磨碟水閘入海,另一支流從獨墩水閘出東寶河。初時主要用於農業灌溉和飲用水源的補充。

視頻

東莞長安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