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最珍貴的是什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世間最珍貴的是什麼?有的人在得不到的時候,總是垂涎三尺,有的人卻在擁有的時候,不去珍惜,當一切都成為過眼雲煙的時候,又開始後悔。世間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現在能把握的幸福。
原文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聖安禪寺,每天都有許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聖安禪寺前的橫樑上有個蜘蛛結了張網,由於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誠的祭拜的薰陶,蜘蛛便有了佛性。經過了一千多年的修煉,蜘蛛佛性增加了不少。
忽然有一天,佛祖光臨了聖安禪寺,看見這裡香火甚旺,十分高興。離開寺廟的時候,不經意間抬頭看見了橫樑上的蜘蛛。佛祖停下來,問這隻蜘蛛:「你我相見總算是有緣。我來問你個問題,看你修煉了這一千多年來,有什麼真知灼見?」蜘蛛遇見佛祖很是高興,連忙答應了。佛祖問到:「世間什麼才是最珍貴的?」蜘蛛想了想,回答到:「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點了點頭,離開了。
就這樣又過了一千年的光景,蜘蛛依舊在聖安禪寺的橫樑上修煉,它的佛性大增。一日,佛祖又來到寺前,對蜘蛛說道:「你可還好,一千年前的那個問題,你可有什麼更深地認識嗎?」蜘蛛說:「我覺得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說:「你再好好想想,我會再來找你的」。
又過了一千年,有一天,颳起了大風,風將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網上。蜘蛛望着甘露,見它晶瑩透亮,頓生憐愛之意。蜘蛛每天看着甘露很開心,它覺得這是三千年來最開心的幾天。突然,又颳起了一陣大風,將甘露吹走了。蜘蛛覺得一下子失去了什麼,感到很寂寞和難過。這時佛祖又來了,問蜘蛛:「這一千年,你可好好想過這個問題:世間什麼才是最珍貴的?」蜘蛛想到了甘露,對佛祖說:「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說:「好,既然你有這樣的認識,我讓你到人間走一遭吧。」
就這樣,蜘蛛投胎到了一個官宦家庭,成了一個富家小姐,父母為她取了個名字叫蛛兒。一晃,蛛兒到了16歲了,已經成了個婀娜多姿的少女,長的十分漂亮,楚楚動人。
這一日,皇帝決定在後花園為新科狀元郎甘鹿舉行慶功宴席。席間來了許多妙齡少女,包括蛛兒,還有皇帝的小公主長風公主。狀元郎在席間表演詩詞歌賦,大獻才藝,在場的少女無一不被他折服。但蛛兒一點也不緊張和吃醋,因為她知道,這是佛祖賜予她的姻緣。
過了些日子,說來很巧,蛛兒陪同母親上香拜佛的時候,正好甘鹿也陪同母親而來。上完香拜過佛,二位長者在一邊說上了話。蛛兒和甘鹿便來到走廊上聊天,蛛兒很開心,終於可以和喜歡的人在一起了,但是甘鹿並沒有表現出對她的喜愛。蛛兒對甘鹿說:「你難道不曾記得16年前,聖安禪寺的蜘蛛網上的事情了嗎?」甘鹿很詫異,說:「蛛兒姑娘,你漂亮,也很討人喜歡,但你想像力未免太豐富了一點吧。」說罷,和母親離開了。
蛛兒回到家,心想,佛祖既然安排了這場姻緣,為何不讓他記得那件事,甘鹿為何對我沒有一點的感覺?
幾天後,皇帝下詔,命新科狀元甘鹿和長風公主完婚,蛛兒和太子芝草完婚。這一消息對蛛兒如同晴空霹靂,她怎麼也想不通,佛祖竟然這樣對她。幾日來,她不吃不喝,窮究急思,靈魂就將出殼,生命危在旦夕。太子芝草知道了,急忙趕來,撲倒在床邊,對奄奄一息的蛛兒說道:「那日,在後花園眾姑娘中,我對你一見鍾情,我苦求父皇,他才答應。如果你死了,那麼我也就不活了。」說着就拿起了寶劍準備自刎。
就在這時,佛祖來了,他對快要出殼的蛛兒靈魂說:「蜘蛛,你可曾想過,甘露(甘鹿)是由誰帶到你這裡來的呢?是風(長風公主)帶來的,最後也是風將它帶走的。甘鹿是屬於長風公主的,他對你不過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太子芝草是當年聖安禪寺門前的一棵小草,他看了你三千年,愛慕了你三千年,但你卻從沒有低下頭看過它。蜘蛛,我再來問你,世間什麼才是最珍貴的?」蜘蛛聽了這些真相之後,好像一下子大徹大悟了,她對佛祖說:「世間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能把握現在的幸福。」話剛說完,佛祖就離開了,蛛兒的靈魂也回位了,睜開眼睛,看到正要自刎的太子芝草,她馬上打落寶劍,和太子深深地擁抱着……
的確。有的人在得不到的時候,總是垂涎三尺,有的人卻在擁有的時候,不去珍惜,當一切都成為過眼雲煙的時候,又開始後悔。世間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現在能把握的幸福。
乞丐有乞丐的美夢,富翁有富翁的煩惱。沒錢的時候,嚮往有錢的生活;有錢的時候,懷念沒錢的日子。單身的時候,嚮往愛情的浪漫;結了婚以後,嚮往獨身的自由。忙碌的時候,嚮往閒暇時的輕鬆;閒暇的時候,嚮往忙碌的充實。
幸福的味道不是甜蜜,而是平淡;不是濃烈的芬芳,而是淡淡的幽香。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定,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追求。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便是真正的幸福。[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