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蔡邕之死》原文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三國詩詞《蔡邕之死》,董卓專權肆不仁,侍中何自竟亡身①?
當時諸葛隆中臥,安肯輕身事亂臣②。
【釋詞】
①侍中:官名。東漢少府的屬官,皇帝身邊的一種侍臣。本是一種虛銜,但加侍中後,即可以出入宮禁,在皇帝身邊,成為近臣。這裡指蔡邕。
②輕身:不珍惜自己的選擇,擅自妄為。亂臣:指搞亂國家、圖謀篡位的權臣。文天祥《平原》:「亂臣賊子歸何處,茫茫煙草中原土。」
三國詩詞《蔡邕之死》原文及賞析
【賞析】
董卓暴屍於市,忽有一人伏其屍而大哭。這便是蔡邕。因其哭屍而被王允下獄縊死。這首詩針對蔡邕被殺而作。
蔡邕是女詩人蔡文姬的父親,是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和書法家。他在漢靈帝光和年間,被閹黨迫害,受了「髡」刑。董卓進京後,雖暴虐無比,倒行逆施,但出於政治的需要,「擢用名流,以收人望」,曾為遭受「黨錮之禍」而死的陳蕃、竇武平反昭雪,繼而又擢拔了蔡邕、鄭泰、何顒、荀爽、孔佃等一批清流,做了朝官。其實,蔡邕出來做官,也是被迫的,他知道董卓不是好人。「卓命征之,邕不赴。卓怒,使人謂邕曰:『如不來,當滅汝族。』邕懼,只得應命而至。卓見邕大喜,一月三遷其官,拜為侍中,甚見親厚。」
也許正因「卓重邕才學,厚相遇待」(《後漢書·蔡邕傳》),蔡邕才去哭卓屍。當王允質問他時,他回答說:「邕雖不才,亦知大義,豈肯背國而向卓? 只因一時知遇之感,不覺為之一哭,自知罪大。」結果哭董導致殺身之禍。小說家很為這位當世才子之死而感嘆。「董卓專權肆不仁,侍中何自竟亡身?」
儒家經世致用的學說,薰陶着一代又一代的封建知識分子,由士致仕,「治國平天下」。這就是說封建社會知識分子中的任何一個個體都必須依從某一政治勢力,這是共性。但在豪強各霸一方,爭為雄長的混戰時期,每人又有「擇君」的相對自由,投靠誰?怎樣做?這就決定他們自身的性格素質了。諸葛亮避亂南陽,高臥隆中,不肯輕易投靠割據一方的霸主。正所謂「鳳翱翔於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於一方兮,非主不依」。這種立身處事的謹慎態度,受到了歷代士人的敬仰。「當時諸葛隆中臥,安肯輕身事亂臣。」言外之意,蔡邕在董卓擅政時為官做宦,能不令人有微詞嗎?因蔡邕哭屍一事,便殺之不赦,那就太求全責備了。用今天的歷史觀點來看,王允殺蔡邕是一種過激的表現,這也是王允為什麼不能鞏固滅董卓後的勝利成果的原因之一。[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