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七言 李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三五七言是一首雜言古詩,此詩寫在深秋的夜晚,抒發了閨中女子獨居無伴的精神苦悶。她望見高懸天空的明月,和棲息在枯樹上的寒鴉,其以寒鴉自比,表達了無限惆悵的心情。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風、秋月、落葉、寒鴉,烘托出悲涼的氛圍,加上詩人奇麗的想象和對內心的細膩刻畫,讓整首詩顯得淒婉動人。
原文
李白〔唐代〕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後三句疑偽作)
譯文
秋夜的風有些清冷,秋夜的月明亮透徹。
落葉聚起又被吹散,寒鴉棲眠又被驚醒。
彼此相思彼此掛念,卻不知相見是何日。
此時此刻的我在這秋意闌珊的深夜,不忍覺得情何以堪。
鑑賞
此詩寫在深秋的夜晚,詩人望見了高懸天空的明月,和棲息在已經落完葉子的樹上的寒鴉,也許在此時詩人正在思念一個舊時的戀人, 此情此景, 不禁讓詩人悲傷和無奈。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風、秋月、落葉、寒鴉烘托出悲涼的氛圍 加上詩人的奇麗的想象,和對自己內心的完美刻畫讓整首詩顯的淒婉動人。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夜深許許,風自清,月自明。不堪秋意蕭條,葉落去還聚,心有留念意,奈何不由己。孤鴉自棲息,是夜過黑還是風過寂,顧自心驚。 秋風。秋月。落葉。寒鴉。俱是引人心生悲涼之物象,又加以擬人,眼前全然勾勒秋意淒緊,蕭條之氣自字裡行間悄然浮起。閉眼凝神,有斷腸人枝下負手而立,背影寂寥,無限心事氤氳,秋氣更添幾分蕭條。忽而頷首遠眺,嘆秋氣盛起,寒鴉棲獨枝。思及一段情事,怎生刻骨銘心,詩起便蕭索之意盛極。當真聲聲訴相思,字字寒情苦。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那舊歲月里,你我也曾是相聚相知相愛。再尋不得,竟也是再見無期。此時此刻的我在這秋意闌珊的深夜,不忍重溫那段舊事,讓我情何以堪。 文起之時,蕭索的秋之意象為這憶情情不得的無奈心境做下渲染,讀至此,叫人心中悲嘆之意更勝。往昔,曾深愛相伴的女子,現下竟是再見無期。苦天涯隔人。更苦,我思念你至深,只是不知你是否也念我一絲。夜涼如秋,因有相思於胸,夜也難度,情也難熬。此處詩人做完美內心刻畫,致詩哀婉動人。悽怨悠遠,哀怨如訴,從文辭中可以感受相思之情至無窮,從吟唱中可以感受相思之苦至無奈。
此詩只題作「三五七言」而不言及詩歌內容主題,可知詩人的創作意圖本是偏重作品的形式特徵,即只要滿足全篇兩句三言、兩句五言、兩句七言的體式要求就能成詩了。可以說,詩題中已經包含了明確的詩體形式內涵。
但李白這首詩也不能算是創體之作,因為初唐時僧人義淨作有一首《在西國懷王舍城》,此詩因其體式特徵而名為《一三五七九言》。李白的《三五七言》只是《一三五七九言》的變體,省去起首的「一言」和收尾的「九言」,即為「三五七言」。王昆吾在《唐代酒令藝術》中論證義淨詩為「唱和之作」。李白這首《三五七言》可能也是他與其他詩人的「唱和詩」。「三五七言」是對所酬和詩歌格式的限制,這是一個「總題」,眾人在具體創作時可根據所寫內容再命一個相應的詩題。
此詩即使不是創體之作,也是李白最終確立了「三三五五七七」格式作為一種獨特的曲辭格甚至成為一種時興詩體的地位。這不僅是因為他借鑑和總結了許多人應用三五七字句式的經驗,更得力於他自身歌辭創作中靈活運用此類格式的實踐體悟,因而他的《三五七言》能表現出「哀音促節,淒若繁弦」(《唐宋詩醇》卷八)的藝術魅力。
簡析
《三五七言》是一首雜言古詩,此詩寫在深秋的夜晚,抒發了閨中女子獨居無伴的精神苦悶。她望見高懸天空的明月,和棲息在枯樹上的寒鴉,其以寒鴉自比,表達了無限惆悵的心情。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風、秋月、落葉、寒鴉,烘托出悲涼的氛圍,加上詩人奇麗的想象和對內心的細膩刻畫,讓整首詩顯得淒婉動人。全詩風格淒婉,意境悲涼;在形式上,此詩音律和諧,朗朗上口,具有顯著的音樂特性。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出生於蜀郡綿州昌隆縣(一說出生於西域碎葉)。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為醉時寫就,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早發白帝城》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