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七弦古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七弦古琴

中文名稱:七弦古琴

:20公分左右

:6公分左右

:約120-125公分

琴,是一種渾身上下都充滿着文化內涵的樂器。僅從琴形而言,就可說是通身是韻。

古琴的來源無從稽考,不過上古時期中華文明之初的各個氏族領袖都與琴的創始傳說有關,《琴操》記載:"伏羲作琴。" 《琴當序》中記載:"伏羲之琴,一弦,長七尺二寸。"東漢應劭《風俗通》記載:"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為君,小弦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 漢代桓譚《新論》中記載:"神農之琴,以純絲做弦,刻桐木為琴。至五帝時,始改為八尺六寸。虞舜改為五弦,武王改為七弦。"

故有"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舜定琴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紂又增一弦為七弦,可見中華古琴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七弦古琴

:20公分左右

:6公分左右

:約120-125公分

琴的構造

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約120-125公分左右),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說象周天365度)。一般寬約六寸(20公分左右),厚約二寸(6公分左右)。

琴最早是依鳳身形而製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有頸,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頭"上部稱為額。額下端鑲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稱為"岳山",又稱"臨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槽,位於中部較大的稱為"龍池",位於尾部較小的稱為"鳳沼"。這叫上山下澤,又有龍有鳳,象徵天地萬象。

岳山邊靠額一側鑲有一條硬木條,稱為"承露"。上有七個"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個用以調弦的"琴軫"。琴頭的側端,又有"鳳眼"和"護軫"。

自腰以下,稱為"琴尾"。琴尾鑲有刻有淺槽的硬木"龍齦",用以架弦。龍齦兩側的邊飾稱為"冠角",又稱"焦尾"。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內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宮、商、角、徵、羽。後來文王囚於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為文弦;武王伐紂,加弦一根,是為武弦。合稱文武七弦琴。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經岳山、龍齦,轉向琴底的一對"雁足",象徵七星。

琴面上有十三個"琴徽"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和一個閏月。

古琴的音箱,不象箏等樂器那樣粘板而成,而是整塊木頭掏空而成。其音箱壁較厚,又相對較粗糙,所以其聲更有獨特韻味和歷史的滄桑感。

琴腹內,頭部又有兩個暗槽,一名"舌穴",一名"聲池"。尾部一般也有一個暗槽,稱為"韻沼"。與龍池、鳳沼相對應處,往往各有一個"納音"。龍池納音靠頭一側有"天柱",靠尾一側有"地柱"。使發聲之時,"聲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餘韻"。

由於琴沒有"品"(柱)或"碼子",非常便於靈活彈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別長,琴弦震幅大,餘音綿長不絕等特點,所以才有其獨特的走手音。

就構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結構十分合理。其體積不大不小,既便於攜帶,又方正雅致。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精緻的配件

  • 配件的種類

琴的配件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鑲嵌在琴體上的配件(為琴體之一部分,但為後鑲嵌上的),包括:岳山、承露、冠角、龍齦、齦托、雁足、琴徽。另一類是安置於琴體但可活動的配件,即:琴軫。有時琴額上也鑲有大塊寶石。

  • 配件的用料

不管是琴體上的哪一類配件,用料都是非常講究的,式樣也都十分精緻。

一般來說,岳山、承露、冠角、龍齦、齦托都是用美觀的高檔硬木製成,如:烏木、紫檀木、花梨木等。

琴徽一般由玉、金、螺鈿等製成,鑲於琴面。(最上品為玉,其此為金,再次為螺鈿。)

雁足與琴軫的用料主要包括:象牙、玉、犀角、琺瑯、牛角、牛骨、紫檀木、花梨木等。

總之,琴的渾身上下第一部分的選材用料都非常考究。加之琴的製造工藝十分複雜。所以,一張好琴自然是價值不菲。

附:琴有十友

冰弦。寶軫。軫函。玉足。絨 (無其字,即軫上之絨繩)。琴薦。替指。錦囊。琴床。琴匣。

琴弦的差別

  • 韻味十足的絲弦

關於伏羲造琴,是以什麼來做琴弦,已無從考證了。

約在虞舜時代,中國人已開始養蠶。自那時起,琴弦一直以蠶絲製成。

絲弦的特點在於韻長味厚、蒼古圓潤。一般沒有用過絲弦的琴友,往往只知道絲弦韻長。其實,用過絲弦,方能體會絲弦的優點遠不止於此。絲弦韻長不假,但比起優制的鋼弦來,也未必能長多少。而韻味淳厚,柔和飽滿,敏感細膩等,才是甚鋼弦所無法比擬的。若彈琴的功夫到家,絲弦確可將其清心雅韻體現得淋漓盡致。使用絲弦,細訴情懷,確是直觸人心,實是樂事。當然,若彈琴的功夫不到,其缺點也會被暴露無餘。

絲弦的使用,非常合於古琴"愉己不娛人"的性格,利於內心深層的交流,所以也並不要求音量有多大。

事實上,使用絲弦彈奏古琴時的音量較小,甚至彈到細微處,三步以外就聽不到了。

另外,絲弦也存在着易斷折等問題。

  • 清亮的尼龍鋼弦

為適應演奏的需要,古琴也開發出了尼龍鋼弦。

尼龍鋼弦的特色是清脆明亮,解決了絲弦音量較小的問題(當然,琴有琴的韻味,雖說解決了音量問題,但音量比箏等樂器仍較小)。

使用尼龍鋼弦,雖使琴的聲音更加亮,但在韻味上,比起絲弦來,可就差了一大截。另外,尼龍鋼弦也具有有時會發出金屬噪音的問題。這也可說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吧!

但即便使用尼龍鋼弦在琴的願有韻味上差了一截,其演奏起來的獨特的韻味仍是其他樂器所無法比擬的。這也正是琴的魅力所在。

漆灰與斷紋

  • 漆灰的發展

唐琴表面之漆,為黑色或栗子殼色。漆下的灰胎都是純鹿角灰(鹿角碎磨所成)。其漆層既堅固又有松隙,既利於保護琴器,又利於共振,使音色更美。而其灰胎下,則用葛布自下而包裹,以防面底粘合之處開裂。

到了宋朝,灰胎下裹以葛布者則不多見了。北宋晚期,出現了八寶灰(鹿角灰中混以黃金、白銀、珍珠、玉石、瑪瑙、珊瑚、貝殼等碎屑)。凡使用八寶灰之琴,如滿天繁星。但此種琴也較為少見。

到了明朝,除黑色及栗子殼色以外,朱漆之琴也已較為常見。除鹿角灰、八寶灰外,也使用瓦灰,另有由中藥(無名異)等合成的雜類灰。就質量而言,仍以鹿角灰為最好。而明以後之琴的灰胎,比唐、宋之琴,一般相對較薄。

  • 斷紋簡說

所謂斷紋,是琴表面上因長年風化和彈奏時的震動所形成的各種斷紋。[1]


斷紋的種類很多,主要的有: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紋斷、流水斷、龍鱗斷、龜紋斷等(附斷紋解釋)。

一般來說,琴不過百年不出斷紋,而隨年代久遠程度不同,斷紋也不盡相同。所以,斷紋也是判斷古琴古老程度的主要依據之一。如《琴箋》所說:"古琴以斷紋為證,不歷數百年不斷。有梅花斷,其紋如梅花,此為最古。有牛毛斷,其紋如發,千百條者。有蛇腹斷,其紋橫截琴面,相去一寸或半寸許。有龍紋斷,其紋圓大。有龜紋、冰裂紋者,未及見之。"

最古的梅花斷、牛毛斷,當然非常罕見。而唐、宋之琴一般以蛇腹斷為主,雜有流水斷、冰紋斷等斷紋。

琴上的斷紋形狀和漆灰的關係也很大,如明朝以後之琴,由於漆灰質量的變化,加之漆層較薄,斷紋種類反而較多,主要有:蛇腹斷、流水斷、冰紋斷、牛毛斷、龍鱗斷、龜紋斷等。

琴上有好的斷紋,不僅是古代文物的佐證,同樣也使古琴更加美觀,又使古琴的聲音更加松透古雅,音色更妙。

當然,並不見得琴上斷紋越多就越好。有些斷紋裂開翹起,有礙彈奏,則應當修復了。

此外,也有偽造斷紋的,但偽造的斷紋大失自然。對行家來說,是很容易看破的。

  • 古琴七弦所代表的含義:

古琴在最初的時候只有五弦 ,它們分別代表:金、木、水、火、土,到了商末周初時,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紂又增一弦為七弦 ,故又稱七弦琴,這兩根弦分別代表:文與武。

參考資訊

相關視頻

古琴演奏憶故人 瀋陽七弦古琴王蕊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