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丁力(工程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丁力(工程師)
圖片來自36O

丁力(工程師) 丁力,男,工程師。1953年8月,畢業於華東紡織工學院。1953-1983年,上海第九棉紡織廠技術員、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副總工程師。 1983-1993年,上海紡織工業局副局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84-1991年,兼任上海紡織科學研究院院長。1984-1994年,兼任紡織工業部印染開發中心主任。1984-1992年,兼任上海市星火農場輕紡工業開發領導小組組長。1992-2000年,兼中外合資上海四通紡織公司董事長。1994-1997年,上海聯合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聯合毛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百樂毛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百樂染整廠有限公司董事長。

簡歷

1932年2月18日,出生於江蘇省無錫市。

1953年8月,畢業於華東紡織工學院。

1953-1983年,上海第九棉紡織廠技術員、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副總工程師。 1983-1993年,上海紡織工業局副局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1984-1991年,兼任上海紡織科學研究院院長。

1984-1994年,兼任紡織工業部印染開發中心主任。

1984-1992年,兼任上海市星火農場輕紡工業開發領導小組組長。

1992-2000年,兼中外合資上海四通紡織公司董事長。

1994-1997年,上海聯合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聯合毛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百樂毛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百樂染整廠有限公司董事長。

1996年,上海紡織展覽技術服務中心顧問。

2000年,上海四通紡織有限公司顧問。

經歷

丁力,1932年2月18日出生於江蘇省無錫市的一個農民家庭。1945年小學畢業後進入無錫縣立初中,1948年到上海讀高中,畢業於上海澄衷中學。丁力的母親和其他家屬成員中有多人是紡織職工,對紡織工業有深厚感情。

1953年,畢業於華東紡織工學院棉紡織專業,分配到上海第九棉紡織廠工作,歷任技術員、工程師、科研科副科長等。1954 年被評為上海市青年建設社會主義積極分子。

1958年,畢業於中蘇友協俄語專科學校(大專)。

1958年,起開創了靜電紡紗的研究,擴大中試後任靜電紡紗車間主任。

1959年、1963年、1964年,曾作為先進集體的代表出席上海市先進工作者大會。

1966年4月,作為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出席上海市科技大會。「文化大革命」中,丁力被下放到車間勞動,在此期間研究試製成細紗和捻線紡滌棉產品的空氣軸承迴轉鋼領。

1977年,當選為上海市及紡織工業部的先進工作者和工業學大慶先進個人,1978年任廠副總工程師,1978年3月出席全國科學大會並被評為先進個人。

1978年、1979年、1981年當選上海市勞動模範。

1982年升高級工程師,1989年晉升為上海紡織系統首批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1983-1993年任上海紡織工業局副局長。

1984-1991年兼任上海紡織科學研究院院長,1984-1994年兼任紡織工業部印染開發中心主任,1984-1992年兼任上海市星火農場輕紡工業開發領導小組組長,1992-2000年兼中外合資上海四通紡織公司董事長。

1994-1997年任上海聯合實業股份公司、上海聯合毛紡織有限公司、上海百樂毛紡織有限公司、香港百樂染整廠有限公司董事長。

研究開發

開創靜電紡紗研究

1958年,在全國掀起的大搞技術革新與技術革命高潮中,丁力大膽創新,提出了靜電紡紗的設想,跳出了環錠紡紗的錠速、鋼絲圈線速度等的極限,開闢了一條能高速度、大卷裝、縮短工序的紡紗新途徑。靜電紡紗的研究引起各級領導的重視,被列為國家經委的重點科研項目,周恩來、葉劍英、鄧小平等中央領導曾親臨考察。 靜電紡紗的研究牽涉到許多高新技術與基礎理論。丁力任靜電紡紗科研組組長,不怕困難,刻苦鑽研,努力學習,帶頭探索,取得一個又一個技術上的突破,並從單錠試驗擴大到多錠樣機,紡紗線速度達到了每分鐘60米,為當時環錠紡紗的2-3倍,而且噪音低、耗電省,車間含塵量少。

丁力在靜電紡紗研究中,解決了許多技術關鍵。

主要的有:

通過研究靜電場對纖維材料作用的機理,提出了合理控制纖維材料的含濕量,並解決了棉條給濕的方法。

通過對開松的纖維在靜電場和氣流中的運動分析,研究了優化的靜電紡紗器幾何結構和相應的工藝參數,從而成倍提高紡紗速度,大大降低了過高的紡紗捻度,簡化了接頭操作,解決了纖維擴散,提高了製成率,向生產實用跨前了一大步。

通過對提高加捻效率的研究,進行了在高速紡紗條件下的測定,設計出空芯離心加捻管等關鍵部件。

在靜電紡紗創造發明的六個權項中,丁力提出並和專題組人員一起解決了五個權項。與此同時,為滿足研究工作的需要,還研製成適用的高速動平衡儀、閃光測速儀和空氣軸承中頻電動機等配套設備,獲得三項上海市四新展覽會成果獎。

在各級領導的支持和重視下,靜電紡紗的整個研究過程先後共組織了108個協作單位參與研究與製作。

靜電紡紗在上棉九廠建成2000錠的中試車間,1985年通過鑑定,獲得國家發明三等獎,丁力為第一發明人。

成就影響

推動上海紡織工業的技術進步

黨的十三大以後,全國出現了改革開放的新局面,各項工作蒸蒸日上。丁力於1983年擔任上海紡織局副局長以後,積極籌劃,認真研究,狠抓技術進步。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大力推廣科技成果,促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組織了一批重大項目的攻關和一大批企業的技術改造,使上海針織、服裝、色織、化纖、絲綢、紡機和棉紡織印染的行業面貌有了一定的改觀,建成了針九、針織大樓、針織五廠、中紡機、一紡機、二紡機、聯吉滌綸總廠、一絲印、七絲印、二毛、三毛等一大批樣板廠和先進企業。有近300多家企業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

從1982年到1993年的10餘年中,共籌集各類資金技措投資近70億元(包括技術設備引進近4億美元),比前30年的技措投資總和增加22倍,加速了上海紡織行業的技術進步。全局固定資產原值從24.94億元上升到81.27 億元,淨值從12.41億元上升到52.05億元,全局系統的勞動生產率(元/人年)由2.8萬元/人年上升到4.5萬元/人年。

為了提高化纖原料的自給率和生產水平,1988年,在丁力的全力爭取下,經有關領導機關批准,上海紡織系統興建7萬噸聚酯項目——上海紡織滌綸總廠,由上海化纖公司承建。當時該項目是上海紡織局有史以來最大的項目。經論證於1989年由上海市建委、計委、經委批准了擴初設計,總投資6.2億元,工程分兩期,第一期年產37000噸(日產120噸);第二期年產33000噸(日產100噸)。該項目由丁力任總指揮,1990年組團去國外實地考察,參觀了美國杜邦公司和德國吉瑪公司的技術和設備情況,經過分析,了解到當時國際上的聚酯單線生產能力以日產200噸在技術、經濟上較為合理,而且日產200噸與100噸的生產線設備價格相差不大,經過全面調查分析後,再覆核了原來的擴大初步設計,果斷決定調整方案,在總規模不變的前提下,採用日產200 噸的生產線,採用技術上較先進、價格也適當的吉瑪公司設備。這項決定得到了上海三委的同意和紡織工業部領導的支持。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丁力善於抓住設計和施工中的關鍵,深入現場,調研解決問題,把工作落到實處。工程於1994年7月完成,一次開車成功。最後投資費用比原計劃減少了1200萬美元,生產的產品一等品率達98.8%,當年就實現產值(不變價)3.3億元,銷售收入4.4億元,出口創匯313萬美元,實現利潤2729萬元。該項目被上海市政府譽為市優秀工程項目,也是當時國家計委批准的8個7萬噸聚酯項目中第一個投產的項目。 [1]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