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記不住忘不掉的城市(袁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一座記不住忘不掉的城市》是中國當代作家袁非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一座記不住忘不掉的城市
上海就像一個站在「丅」台的美人,對你的神秘好似只隔着一層紗,但那層紗你卻永遠揭不開。
上海也像一張巨大的蛛網,對四面八方有着天然的吸力。每天無數的人通過航班、高鐵、輪船、汽車投入其中,然後又有很多人患得患失地離開。
比如我這樣的匆匆過客,十餘年來往返、途經上海不少於五十次。到過上海很多地方,認識上海很多朋友,吃過上海很多美食。但問我的內心感受,只能回答六個字「記不住,忘不了!」
是的。上海太大!大到你無法記住它。
在上海,無論你走過多少條街巷,看過多少座高樓,都只能算滄海一粟。
上海總面積64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00萬,是中國第一特大城市,世界一線城市中排名第六。
上海簡稱「申",歷史淵源來自戰國時期,那時上海這塊土地是楚國春申君的封地,後人把這裡簡稱「申」。
同時上海位於長江入海口,這一帶遠古時代的漁民把製作的捕魚工具叫做「滬」,後人有時也把上海簡稱滬。
從這兩個簡稱,足見上海的歷史文化底蘊,多麼源遠流長。
近現代時期,上海是清朝時最早對外開放口岸。抗戰爆發前,上海是亞洲最繁華的城市,號稱十里洋場。
新中國成立以來,上海一直是中國的城市龍頭,亞洲和世界金融文化中心。
2003年開始,我作為一家大型國企業務代表,開始與上海寶鋼、上鋼五廠發生業務。那時習慣住公司商務辦,在徐家匯,清早出門我跟新來的同事丟一句:「去一下寶鋼,拿圖紙。」
到了中午,同事電話問我:「不是出去一會兒嗎?怎麼還沒回。」只得告訴他,我走路半個小時,轉地鐵兩趟,然後等寶鋼班車進廠,辦完事再轉回來,算算要多長時間。
一次,去上鋼五廠,約請朋友吃個晚餐。他好像受了驚嚇一下,連連擺手拒絕。
我再三相邀,他才實話實說。原來他早上五點起床,開車到一個靠近地鐵口的停車場,把車停好後再乘坐地鐵,坐七站,再轉另一線路坐十站路,然後打出租車到廠門口,接着坐七點班車進廠上班。如果跟我吃完晚飯再折騰回家,實在太累了。
我猜想上海男人寧願宅在家裡做家務,也不願出去應酬,可能跟出門太麻煩有關。不像我們內陸小城市,從東到西,從南到北,約個飯局,不堵車半個小時保證到齊。
2010年,上海迎來舉世矚目的世博會。公司專門組織骨幹輪流去參觀。遺憾的是,計劃中的中國館、沙特館等幾個大館,我一個也沒有進去。
原因是,排隊時間太長。如中國館,我早上八點開始排隊,六個小時後,從工作人員口裡得知,凌晨4點開始排的那批觀眾,到現在還沒有進去。於是,只能恨恨地中途放棄。
整整兩天時間,僅僅象徵性地排隊看了一下德國館和非洲、東南亞一些小館,並且給我感覺是整天都在排隊,晚上做夢都是排隊。
上海無法描述的大和擁擠,雖然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生理上的疲憊,但卻阻止不了人們內心對它的嚮往和熱愛。
其實,如果你是閒暇時來上海,把自己置身於一種「慢」中,你會有一種鬧中取靜的感覺。
就像一粒沙置於沙漠,一滴水投向大海,一片葉子隱藏於森林。大都市的氣息,厚重的文化氛圍,帶給人的又是一種難得的舒適、愜意和滿足。
世界各國各色人等,喜歡居留上海,不僅僅是因為它的繁華,也因為它的隆重和貴族氣質。當然,最最迷戀的還是它的包容和五花八門。
一個台北朋友,早年選擇在上海開公司,就是因為「喜歡」二字。年紀大了後把公司全盤轉讓,但人還是選擇留在了上海。
有幾次去看望,他選擇不同的特色餐館、酒吧、料理店,變着花樣招待大家。
他日常的生活,也是這裡轉轉,那裡看看。新開了什麼書屋,從日韓泊來什麼新鮮美食,從歐美引進了什麼時尚元素等等,如數家珍。
幾年後,問他怎麼還不走?他說,上海不讓他走。每天上海都有新鮮內容充實進來,目不暇接,讓他萬分不舍。也許,這也代表了很多人對上海的看法。
上海從文化到經濟到日常生活,匯集了傳統和現代,融合了東方與西方,概括了宏大到細微。
我曾經問一個求學上海而後在上海工作的同學。我說,在上海,長期置身高樓大廈,熙熙攘攘,會不會讓人產生孤獨感?
他回答我,他就是為了享受這份孤獨才留下來的。他還告訴我一個秘訣,逛上海,不要帶有太明確目的。跟着感覺走,總能找到驚喜和意外,用來安放你的心情。
於是,用這種「偶遇」的方式,我走進了泰康路的田子坊。古老的街道,各種手工、技藝和傳統老物件的展示,讓我仿佛站在了古老與現代的交接處,看時光逆流、順流,情懷難抑,心花怒放。
對逛書店有些痴迷的我,還斷斷續續「偶遇」了上海眾多知名的書店。如莫干山路罐子書屋,建在一座畫廊里,門口有許願樹,樓上珍藏若干本絕版古籍,書香四溢。
常德路的千彩書坊,它的前身是張愛玲的公寓。最喜歡書屋匾額上寫的那句:「讀書是我的生活方式」。張愛玲就是在這裡寫就《金鎖記》、《沉香屑》、《傾城之戀》等名篇佳作。
南京西路有一家比較現代的鐘書閣,原木色調為主,玻璃地板。從地面到牆壁,再到屋頂,都堆滿海量的書籍。站在那兒,仿佛置身書山文海,寧靜中讓人心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人生豪邁。
由於上海房價和人工成本上漲太快,很多製造企業陸續搬遷去了外地,這其中也包括我的很多客戶朋友。我去上海的次數逐年減少。最近幾年,幾乎只是途經,很少在上海停留。
對上海,仿佛陌生了許多。
但記憶中,一些枝葉,時不時伸頭探腦出來,慢慢長大、伸展,最後長成枝繁葉茂的上海。
是呀。我曾多次穿行於徐家匯的繁華,留戀於南京路的燈火,沉醉於黃埔江的晚風。
我曾多次狠狠地告別,又低三下四地迴轉。我對它的愛有如薄霧輕煙,卻又如此刻骨銘心。
上海,只有上海。
我走過路過的許多城市中,夢幻般的存在。記不住,更無法忘懷![1]
作者簡介
袁非,本名袁飛龍,央企任職。《西散南國文學》編委、《詩海岸》詩刊副主編、簽約詩人、《大西北詩人》副主編、簽約作家、中國現代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網》藍V詩人。認為人生皆為原創,生活在創作,我在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