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項羽垓下悲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節自 《項羽本紀》) 項王軍壁垓下①,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 漢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 駿馬名騅

原文

   (節自 《項羽本紀》)

項王軍壁垓下①,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 「漢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 駿馬名騅②,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③,自為詩曰: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數闋④,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⑤,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⑥。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項王至陰陵⑦,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⑧: 「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⑨,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⑩,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11)、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 「吾為公取彼一將。」 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12),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13)。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弛,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 「何如?」 騎皆伏曰: 「如大王言。」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14)。烏江亭長艤船待(15),謂項王曰: 「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乃謂亭長曰: 「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常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16),曰: 「若非吾故人乎?」 馬童面之,指王翳曰(17): 「此項王也。」 項王乃曰: 「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18)。」 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余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共會其體,皆是。故分其地為五,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

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乃持項王頭視魯。魯父兄乃降。始,楚懷王初封項籍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後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縠城(19)。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

譯文

項王的兵駐紮在垓下,兵很少,糧食又要用完了。漢軍 (劉邦的兵) 以及各路諸侯的兵將其重重圍困。夜裡,項王聽見四面的漢軍都唱着楚歌,他大驚道: 「難道漢軍已經全部得到楚地了麼? 為何楚人如此多呀!」 項王便在夜裡起床,在軍營中飲酒。有位美人名叫虞,經常跟隨着項王; 有匹好馬名叫騅,項王經常騎着它征戰。於是,項王萬分憤激悲嘆,自個作詩一首: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王歌唱此詩多遍,美人應和着歌舞。項王的眼淚不斷地往下淌。他身邊的侍衛也都哭泣起來,傷心得抬不起頭。

於是,項王出軍營騎上馬,部下壯士騎馬跟從他的有八百餘人。當夜突破重圍,向南奔走。到了天明,漢軍才發覺項王突圍,便派騎將灌嬰帶五千騎兵去追趕。項王渡過淮河,能跟從項王的騎兵僅有百餘人了。項王到了陰陵,迷失了道路,便問一農夫,那農夫騙他道: 「向左走。」 項王聽信農夫的話,向左走,結果卻陷入大澤中,因此被漢軍追上。項王又帶兵向東走,到了東城,只剩二十八個騎兵了,追趕他的漢軍騎兵卻有數千人。項王自料不能逃脫,便對他的騎兵說: 「我從起兵到今天,已經八年了,親身經歷戰役七十多次,所有阻擋我的人必被打敗,所有被打擊的都降服,沒有失敗過,因而能獨霸天下。然而,今天卻被圍困在此地,這是天要亡我,並不是我戰不勝的罪過。今天我決意死戰,願意與諸君一同決戰,必定三勝敵軍,替諸位衝破包圍、斬殺敵軍之將,砍倒敵軍之旗,使諸位知道是天要亡我,並不是我作戰不力的罪過。」 項王便把他的騎兵分為四隊,面向四個方向。漢軍將他們重重圍困。項王對他的騎兵說: 「我替你們去取一漢將的頭來。」 便命令騎兵向四面衝下,並約定衝過山的東面,分做三處集合。於是,項王大聲吼叫着衝下去,漢軍都驚慌而潰散,於是項王趁機斬一漢將。此時,漢軍是赤泉侯作騎將,他正追上項王,項王怒目大聲呵叱他,赤泉侯的人馬都被驚嚇得倒退幾里路。項王便與他的騎兵會合成三處,漢軍不知項王在哪處。於是,漢軍把部隊分為三隊,又將項王圍住。項王便衝過去,又斬了漢軍一位都尉,並殺兵士近百人。這時項王重召他的騎兵,不過損失了兩騎而已。因而項王對他的騎兵說: 「怎麼樣?」 騎兵們都誠服地說: 「果然如你大王所說的那樣。」

於是,項王打算渡過烏江,到江東去。烏江亭長把船靠岸等待,對項王說:「江東雖然很小,它的地盤卻也有千里之闊,人口也有幾十萬,你可以立足為王。希望大王趕緊渡過河去,現在惟獨我有船,若是漢軍追上來,就無法渡過去了。」 項王笑着說: 「天要亡我,我渡江又有什麼用啊! 而且我與江東子弟八千人一起渡江向西征戰,而今無一人回來,縱然江東父老可憐我而讓我做王,可我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呢! 即便他們不說什麼,我難道問心無愧麼?」 於是,對亭長說: 「我知道你是長輩,我騎此馬已有五年,所向無敵,經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殺它,把它送給你吧。」 於是,命令騎兵都下馬步行,拿着短武器去交戰。項籍獨自一人殺漢軍數百人,他身上也受傷十多處。他回頭看見漢軍騎司馬呂馬童,說道: 「你不是我的老朋友麼?」 呂馬童面對項籍,指着項王向王翳說道: 「這就是項王。」 項王便說: 「我聽說漢王買我的頭,拿出一千金,地方一萬戶,我就送你一個人情,讓你得此功德吧。」 於是項王自殺而死。王翳砍了他的頭,其餘漢軍騎將互相縱馬踐踏去爭奪項王的屍體,他們自相殘殺的就有幾十人。爭奪的結果: 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奪得項王屍體的一部分。五個人將其所奪部分合攏來,毫無缺失地成為項王屍體的整體。漢便把封地分成五份,封呂馬童做中水侯,封王翳做杜衍侯,封楊喜做赤泉侯,封楊武做吳防侯,封呂勝做涅陽侯。

項王死了,楚地都投降了漢王,惟獨魯地人不肯降漢。漢王打算率領天下的兵去屠殺魯地。考慮到魯人遵守禮義,為自己的主上盡忠死節,便把項王的頭出示給魯人看。魯地的父老兄弟才降漢。當初,因楚懷王曾封項王為魯公,待到項王敗死,魯國又是最後降漢的,因此,就用魯公之禮將項王安葬在榖城。漢王也為項羽發喪,哭了一場才走。

鑑賞

《垓下悲歌》是項羽在楚漢戰爭中由強到弱,直到最後兵敗自殺的悲劇結局,司馬遷同情項羽一方,故寫得十分悲壯。全文分三個層次:

(一)垓下悲歌。項羽軍垓下,兵少食盡,又被漢軍及諸侯軍圍之數重。夜聞四面楚歌,乃夜起飲帳中,與虞姬一起慷慨悲歌,泣數行下。真是「慷慨激烈,有千載不平之餘憤。」 (朱熹)

(二) 垓下之戰。項羽在僅有八百餘騎的情況下,竟突圍南走。至東城,以二十八騎之兵面對漢騎數千人,他竟三次「快戰」,斬漢將及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充分表現了項羽的勇猛。寫他的「勇猛」在於證明他三次所說「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這表明他至死未認識到自己失敗的原因及悲劇之所在,也典型地表現了他個人英雄主義的特色。

(三) 烏江自刎。項羽至烏江,本可乘烏江亭長之船渡江,東山再起,重謀大業。但項羽謝絕了亭長之請,認為自己帶江東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無顏見江東父老,故力戰之後,自刎而死。表現了項羽的多面性格: 沽名釣譽,英雄氣概,以及濃郁的人情味。

全文線索分明,重點突出,在簡樸的敘事中,盡顯項羽英雄末路的悲壯,令人唏噓不已![1]

史記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哲學、政治、經濟、軍事等)。《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傳」,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是古代史書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史記》與後來的《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三國志》(陳壽)合稱「前四史」。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並稱「史學雙璧」。[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