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驛台》唐朝·白居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望驛台》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於元和四年(809年)三月為好友元稹《使東川》組詩而創作的十二首和詩中的一首。全詩緊扣「思」字,層層深入地展開,先寫閨中綺思,再寫驛旅苦思,然後轉入失望的刻骨相思,最後迭用兩個思字,點明詩旨。此詩用對局開篇,用散句收尾,章法於嚴謹中有變化,表現了詩的聲情之美。
[1] 作品名稱 望驛台
作 者 白居易
創作年代 中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望驛台⑴
靖安宅里當窗柳⑵,望驛台前撲地花⑶。
兩處春光同日盡⑷,居人思客客思家⑸。
注釋譯文
⑴望驛台:在今四川廣元。驛:舊時供傳遞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換馬的地方。
⑵當窗柳:意即懷人。唐人風俗,愛折柳以贈行人,因柳而思遊子。
⑶撲地:遍地。
⑷春光:一作「春風」。
⑸居人:家中的人。詩中指元稹的妻子。客:出門在外的人。指元稹。
白話譯文
靖安宅里,天天面對着窗前的碧柳,凝眸念遠;望驛台前,春意闌珊,花兒紛紛飄落到地面。兩處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盡;此時,家裡人思念着出門在外的親人,出門在外的人一樣也思念着家中的親人。
創作背景
此詩創作於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元稹以監察御史身份出使東川按獄,往來鞍馬間,寫下《使東川》一組絕句。元稹組詩中的《使東川》云:「可憐三月三旬足,悵望江邊望驛台。料得孟光今日語,不曾春盡不歸來!」這是元稹在元和四年三月的最後一天,為思念妻子韋叢而作。元稹夫人韋叢住長安靖安里。結句「不曾春盡不歸來」,是詩人的揣測之辭。他料想妻子以春盡為期,等他重聚,而現在竟無法實現,表達了極其悵惘之情。稍後,白居易寫了十二首和詩,《望驛台》便是其中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