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第43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明風華》是由張挺執導,湯唯、朱亞文、鄧家佳、喬振宇、吳越、梁冠華領銜主演的古裝劇。該劇改編自蓮靜竹衣的小說《六朝紀事》,講述了明朝初年,國家開創盛世,孫若微歷經五帝六朝的故事。該劇於2019年12月17日在湖南衛視首播,並在優酷同步播出。[1]
劇情簡介
明永樂元年,靖難之役,建文帝削髮入山,行蹤遂成千古之謎。建文舊臣,盡遭屠殺,御史大夫景清,夫妻罹難,長女若微,被副將孫愚所救,次女蔓茵,為太子朱高熾所救。骨肉同胞,一在宮中,一在江湖,同時長大。十年之後,若微圖謀刺殺朱棣,妹妹蔓茵嫁入宮中,若微在刺殺中,遭遇皇太孫朱瞻基,目睹了金陵城波雲詭譎的政治叛亂,蒼茫暮色中,曲折隱微的帝王心事,國家正在從亂象中恢復,平關外,遷首都,通運河,鄭和下西洋,揚威海外,編撰《永樂大典》,盛世將成。最終若微決心放棄個人仇恨,輔佐登上皇位的丈夫,為天下人謀取最大的幸福和安寧,她歷經了五帝六朝,以自己的氣度和智慧,數度救大明王朝於危難,在歷史洪流中,孤身一人,溯流而上,見證了一個偉大時代的誕生。[2]
幕後花絮
- 湯唯在接拍該劇後,她開始認真學習禮儀,並找出了很多經典古裝劇集,仔細觀察劇中人物一招一式。
- 為演好劇中角色,湯唯在該劇拍攝前做了準備,包括學習明朝歷史文化、各種台詞發音。
- 為了邀請湯唯出演孫若微,製片人前後花了8個月時間。
劇集評價
《大明風華》不同於其它歷史劇,該劇避免了沉重與悲切視角,將筆觸落於朱氏家族,藉由朱家幾代人之間有趣的日常互動與相處、複雜的情感糾葛與救贖,展現中國傳統家庭文化。宏大的歷史背景中,「明朝一家人」朝堂上的共商國事,生活中的打鬧嬉笑被逐一還原,朱氏一家既是中國傳統家族的濃縮,也觀照了社會現實生活。(《新京報》評)
《大明風華》的優點很多。首先,作為一部古裝劇,該劇做足了歷史景深,將「鄭和下西洋」「編纂永樂大典」「靖難之期攻濟南城」等歷史事件和細節,拆散於敘事枝末和角色的碎語中,既成功帶出了歷史的況味,又讓觀眾「易於食用」。台詞上,編劇效仿《水滸傳》的語言風格,沒走佶屈聱牙的復古路線,也沒讓違和的現代語言滿屏飛,而是在生動之外追求凝練講究,文學性強。更值得稱道的是,該劇將故事中朱家人的關係真正定位為「父子君臣」:「一步一回顧」的血脈親情,「伴君如伴虎」的戰戰兢兢、「你死我亡」的大位之爭和殺伐果決的帝王心思,一個都沒少。這種用家庭關係來架構戲劇衝突的手法,通過親情為歷史劇搭建起可以和觀眾共情的心理依託,也讓劇中人物更加立得住。(《羊城晚報》評)
《大明風華》通過細膩的筆觸,多面呈現了中華文化之美,無論是開篇引入的崑曲《單刀會》,還是還原的雞缸杯、宮廷畫、宣德爐,都從細微處撐起歷史底蘊。該劇深挖故事敘事背後的精神內涵。劇中,觀眾能從明代前中期盛世中看到修齊治平、治國安邦的政治理想;從鄭和下西洋中讀到中華民族合作共贏的外交思想;從封建朝代盛衰更替中獲得「載舟」「覆舟」、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該劇在文藝創作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家國情懷,為觀眾鋪陳開一幅宏大的明朝畫卷。(《人民日報》評)
第43集簡介
朱瞻基離開家宴去處理朱高燧匯報朱高煦的事情,隨後胡善祥就對孫若微擺起了臉色,這讓孫若微很不舒服。胡善祥在孫若微質問之後,話里話外地挑明她討厭孫若微所懷的孩子,因為朱瞻基給孫若微的孩子起名叫朱祁鎮,她覺得自己這個皇后在朱瞻基眼裡並不重要。孫若微提醒胡善祥,她們是親姐妹,天上的父母看着她們,讓胡善祥別這個樣子,但胡善祥卻一點也不念及姐妹之情,這讓孫若微很生氣。朱高燧提供的罪證里,不僅有朱高煦資助靖難遺孤的罪證,還有朱高煦在朱棣出征之時,不斷把軍報提供給馬哈木的證據。朱瞻基看後很是高興,他帶着朱高燧想要去找朱高煦對質罪證,可這時傳來了緊急軍報,馬哈木帶兵來犯,朱瞻基不得不先處理國事。朱瞻基決定自己帶兵出征,一來為自己新帝登基立威,二來給侵犯中原的馬哈木一個教訓。朱瞻基做好了出征的準備後,去看望了胡善祥,一是希望胡善祥這個皇后管好後宮的事情,二是提醒胡善祥不要因為憂心別的事情而再流產。朱瞻基下旨出征,並解除了朱高煦的圈禁,留在軍機備用,還賞了朱高煦不少好東西。漢王妃接旨後特別感動,想去請朱高煦前來謝恩,朱高煦聽到聖旨後自己走了出來,他想念朱棣留下的軟甲和玉扳子,對朱瞻基的做法也非常疑惑。孫若微給朱瞻基送行,對朱瞻基此行非常擔心,她勸阻不了朱瞻基,只能借着肚子裡的孩子,求朱瞻基給兒子留下一句勸誡的話。朱高煦的舊部得知朱高煦被解除圈禁,一個個前來給朱高煦請安,讓朱高煦心裡很是不安,他覺得瓦剌來犯壞了他的計劃,很可能會有別的後患,所以他不得不加倍小心。朱瞻基帶兵去喜峰口與馬哈木一戰,朱瞻基一再逼馬哈木出戰,可馬哈木卻始終不出主力,與明軍僵持在喜峰口處。于謙把朝中的情況匯報給朱瞻基知道,讓朱瞻基明白,朝中大臣在催促朱瞻基撤兵,以免在此耗損大明的國力,可朱瞻基不答應。朱瞻基讓于謙寫信給韃靼等部的首領,說明只要他們不犯互市,他便不與他們為敵,他也允許大明與各部繼續通商往來,但對於馬哈木他卻下決心除之。朱瞻基認為,馬哈木跟別的首領不一樣,而且瓦剌也在一點點強大起來,他覺得現在不除瓦剌,日後大明邊境將永無太平之日了。在朱瞻基決定殲滅瓦剌之時,馬哈木派來了使者跟朱瞻基下戰書,要求與朱瞻基的三千營一戰,如果戰敗聽憑朱瞻基處置,如果戰勝他要求明軍永不出長城。朱瞻基接受了馬哈木的挑戰,他決定用大明的騎兵與馬哈木一戰,想挑選八千將士,與馬哈木最出色的八千營一戰。于謙不明白朱瞻基的舉動,認為朱瞻基答應賭約很是草率,可朱瞻基卻告訴于謙,他絕不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人,只是關外傷亡越多人心就越難征服,所以他必須打贏瓦剌,好讓其他部族都能臣服於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