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蒙恬列傳子嬰進諫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蒙恬列傳子嬰進諫曰》

原文

「臣聞故趙王遷殺其良臣李牧而用顏聚[2],燕王喜陰用荊軻之謀而倍秦之約[3],齊王建殺其故世忠臣而用後勝之議[4]。此三君者,皆各以變古者失其國而殃及其身。今蒙氏,秦之大臣謀士也,而主欲一旦棄去之,臣竊以為不可。臣聞輕慮者不可以治國,獨智者不可以存君[5]。誅殺忠臣而立無節行之人,是內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鬥士之意離也,臣竊以為不可。」

段意

寫子嬰竭力勸諫,反對誅殺蒙氏。他列舉趙、燕、齊三個君王聽信無節操德行之人的計議而誅殺忠臣良將進而自取失國被俘之禍殃的史實,勸胡亥吸取其教訓,不要輕率獨斷,不要殺害蒙氏兄弟。

注釋

  [1]子嬰:即末代秦王(不稱帝),在位46天,劉邦攻入咸陽,子嬰投降,後為項羽所殺。

  [2]趙王遷殺其良臣李牧而用顏聚:李牧是戰國時趙國鎮守北部邊疆的武將,軍功顯赫。秦國伐趙,施行反間計,誣李牧叛趙。趙王遷聽信後殺了李牧,讓顏聚率兵抗秦,次年趙國即被滅掉,趙王遷被俘虜。

  [3]燕王喜陰用荊軻之謀而倍秦之約:戰國時燕王喜用太子丹之謀,派刺客荊軻刺殺秦王(未遂),違背了燕秦盟約。秦於是發兵攻燕,燕王殺了太子丹獻給秦。五年後秦滅燕,燕王喜被俘。倍:通「背」,背叛。

  [4]後勝:人名,戰國時齊國之相,被秦國重金收買。後勝之議:後勝的諫議。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後勝勸諫齊王建,不作攻戰準備,不幫助另外五國與秦國作戰。秦滅五國之後,攻打齊國,齊王建又聽從後勝之議,不戰而降,當了俘虜。

  [5]獨智:獨斷,自以為是。[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