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馬蹄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藥大辭典》:馬蹄根 |
基本信息
拼音;Mǎ Tí Gēn
別名;馬蹄蕨
出處;《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來源;為蓮座蕨科植物大蓮座蕨的根狀莖。全年可采,洗淨、切片曬乾。
原形態
植株高大。根狀莖球形,肥大。大型1~3回羽狀複葉,紙質,葉柄粗長,基部有肉質托葉狀的附屬物(形如馬蹄)2枚;羽片長圓形,長48厘米,寬20~30厘米,羽柄長約6厘米,褐色;小羽片闊披針形,近對生,基部小羽片長10~12厘米,上部小羽片長16~22厘米,寬約3厘米.孢子囊群長圓形,長2毫米,彼此接近,沿小羽片背面邊緣排成2行,褐色。
性味苦澀,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血,祛濕利尿。治腸炎,痢疾,食滯腹脹。腎炎水腫,肺結核,咳血,血崩,跌打,風濕,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或研末。
摘錄《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馬蹄根
基本信息
拼音;Mǎ Tí Gēn
英文名;Large Angiopteris
別名;馬蹄蕨
出處出自;《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來源;藥材基源:為觀音座蓮科植物大觀音蓮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ngiopteris magna Ching
採收和儲藏:全年可采,洗淨、切片曬乾。
原形態
多年生大型陸生蕨類。根狀莖肥大,肉質圓球形。葉大型,紙質,一至三回羽狀複葉;葉柄粗長,基部有1對大而堅硬的馬蹄形托葉狀附屬物;羽片互生,長圓形,長45-55cm,寬20-30cm;羽柄暗棕色,長6-12cm,第1對羽片多為3對,最終小羽片7-8對,寬披針形,先端漸尖收縮呈尾狀,邊緣有尖齒牙,基部圓形;葉脈大部分分叉。孢子囊群褐色,長圓形,長2-3mm,相互接近,沿小羽片背面邊緣排成2行,每個孢子囊群有孢子囊14-18個,孢子囊無隔絲。
生境分部生態環境:生于山澗林下、水邊等陰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雲南南部。
性味苦;澀;寒
歸經心;肺;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尿祛濕;活血止血;祛瘀止痛。主泄瀉;痢疾;腎炎水腫;胃脘疼痛;肺癆;咳血;崩漏;跌打腫痛;風濕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研末,每次1.5-3g,每日3-6g。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1]
參考文獻
- ↑ 馬蹄根的功效與作用及藥用價值, wangxue ,2019-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