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峽古兵寨上的「戰號」(李澤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峽古兵寨上的「戰號」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三峽古兵寨上的「戰號」》中國當代作家李澤民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三峽古兵寨上的「戰號」

攀登到湖北宜昌市夷陵區黃花鎮中嶺村那些兀峰突起的山頭兵寨,無不是用石頭壘築的石牆石屋,有的雖然只剩下斷牆殘壁,但仍然保存得完好無損。在中嶺青雲山、龍鳳山,仍然保存着這麼一個氣勢雄偉的「千古兵寨修仙觀和朝陽觀」,人稱三峽古兵寨。

現今,雖然古觀已蕩然無存,但是千古兵寨、奇峻雄偉的古棧道仍然雄風依舊,險要依存,遙遙而望仿如星外古城, 令人驚嘆稱奇!經過筆者多年的調查和考證 , 據先祖傳講和有關史書籍記載 :「中嶺的修仙觀、朝陽觀既具有宗教文化的內涵又是古代軍事建築文化典型表現。」可以說中嶺的青雲山、朝陽觀千古兵寨,是目前鄂西渝東大三峽區域內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氣勢最雄偉、地勢最險要、最具特色的寨與觀相結合的兵寨,是典型的屯軍、屯糧、備戰、備荒、抗擊敵兵的軍事要地。據當地老人李繼進(生於 1886 年), 字從先是個庠士介紹 , 他經常來到兵寨修仙觀,到道長車家浩火籠屋裡抽大旱煙,歇哈兒喝茶。時常講到兵寨古往今來一些逸事。車道長介紹,這個兵寨是殷商時大梁山魔家坡魔家四將煉兵場,他們見這裡兀峰突起、視野開闊,於是他們就在這險山壘石築寨,鑿岩劈嶺修路建了這個兵寨,工程浩大與附近百個小寨遙遙相望。這兩個寨自然成了這百個小寨的指揮中心,烽火台自然成了「戰號」,上下呼應,緊密相連。道長重任在肩不僅是住山的道長,而更是護山保寨保觀的「指揮長」。

一、烽火台上的「狼煙」

古兵寨相互聯繫方式,就是烽火台,也就是信號台。所以每個兵寨必建烽火台。修仙觀和朝陽觀上各有四個烽火台,分東南西北,建在寨最高處四個角 ( 寨壁) 旁,又叫奩子,是用四塊厚石頭鑲嵌的方型石窖,相傳這是從秦漢至三國時代的石板烽火煙臺。那個時候 , 白天晴空朗朗發現了敵匪情況後, 就立即點燃烽火台的煙火, 這些煙火大多是從山下百姓家背上山來木頭鋸末子,點燃後再在上面蓋上一塊比較大的石板, 它就不燃明火只能冒煙霧了。山下四周山寨烽火台發現總指揮烽火台煙霧騰起,知道敵匪來了,相繼立即燃起烽火台的煙火,真是一片「狼煙四起」, 恰如宋《烽火台》描述的那樣:

此到西陵路五千 , 烽台列置若星連。欲知萬騎還千騎 , 只看三煙與兩煙。

看到煙火,四方百姓立即放下手中的農活,攜老扶幼直奔各自的山頭兵寨,躲藏起來。

二、烽火台上的「火光」

到了夜晚 , 伸手不見五指,山下的人們也望不見煙霧了,

為了保護四方百姓的安全,兵寨備有豐富的竹篾夾杉皮特製火把。這種火把是用曬乾的竹篾內夾干杉樹皮做成的,點燃後,它冒煙很少 , 而發光很亮,燒後的火炭掉下來很快會自動熄滅不會引起火災。石板鑲嵌的烽火台也是防火的, 只能發出火光, 而不會冒出火炭。黑夜,周圍百姓只要看見烽火台上火光燃起,就知道土匪要來了,全家老幼都要儘快躲起來,以免引來殺身之禍。跑得動的要儘快跑到兵寨躲起來。相傳 , 秦漢至三國時代建立的兵寨( 又叫高台建築棧道 ) 是防禦戰爭用的 , 中嶺這裡建的兵寨高處周圍都建有寬厚的奩子( 寨壁 ),它和卡門 ( 寨門 ) 緊密結合為一個整體,自然成了「中心兵寨烽火台——戰號」。

三、烽火台上的「鼓聲」

中嶺兵寨不管是白天或黑夜,若是遇到密雲、大霧、颳風、下雨天,不管是狼煙還是火光,信號無法發送出去。每當有了敵情, 這時防禦人員不是去點燃烽煙或火把, 而是將修仙觀、朝陽觀里的大鼓擂響,用鼓聲傳報敵情。傳報敵情的鼓聲的節奏為連敲三響, 即:「咚咚咚」, 意思是「快上寨」;「咚咚咚」「快上寨」。平時無事,大鼓音節為連續四響 , 即「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八響意思是「天下太平、五穀豐登」,有時也用銅鑼敲擊。

四、烽火台上的「舉表」

舉表(信號旗),是烽火台指揮官的事。遇到緊急情況,匪敵人馬眾多,事情危急,烽火台指揮官必須親自上陣指揮,揮動表旗,指揮箭手先發火箭三支,意為「急、急、急」。接着各個烽火台狼煙四起、火光充天,同時大鼓、大鑼、金鐘齊嗚,「咚咚咚」、「噹噹當」、「棒棒棒」意思是「快上寨」。成百上千百姓風涌火速直奔各兵寨,大有排江倒海之勢,準備與敵匪決與死戰。見此陣勢,山下敵匪聽到四面山頭上三軍吶喊,五軍(老頭、婆婆、婦女、小娃、病弱人)助威,鑼鼓齊嗚,早已嚇得屁滾尿流,逃之妖妖。

如此,有人建議,在「三峽古兵寨』舉行一場現場國防教育的軍事表演,其場面壯觀隆烈、美輪美奐,不會亞於」三峽人家」,不會遜色於」北京長城」。遊客會蜂湧而至,及情迸發,吶喊聲振天。[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