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0,282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基地'''于2022年被学会批准为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其依托单位是三峡库区生态…”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基地'''于2022年被学会批准为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其依托单位是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于2003年获批,研究方向涵盖水环境演变机制及质量安全保障、水生态系统响应及结构调控、陆生生态演变机制与保护、城镇人居生态环境系统营造等4个方向,打造具有鲜明库区特色和国际重大影响的高水平科学研究基地。作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重要任务和使命,实验室科研人员致力于向公众传播生态文明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科研团队==
多年来,实验室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的高水平科普工作人员队伍,其中包括教授14人、副教授21人、讲师/实验员5人,以及160名志愿者;建有水环境、水生态、固废、陆生生态、人居环境5个室内沉浸式科普活动点(5290m2),以及重庆大学民主湖、缙湖、植物园3个室外活动点(1万m2)。此外,实验室与重庆自然博物馆、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重庆园博园等长期合作,构建生态环境科普网络体系,形成“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科普1+N”品牌。实验室每年设立科普教育专项经费20万元,以确保科普教育基地各项活动有序开展。
==科普活动==
实验室始终注重面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开展多领域、多形式的科普活动。在校内,开设《生活与生态》等20余门全校通识教育课程,年覆盖人数达4000余人,线上课程覆盖人数已累计2万余人;在地球日、生物多样性日等举办生态环境教育与科普系列活动,提高非生态环境类专业大学生和社会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在开放日、寒暑假等举办“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青少年科学营”品牌活动,带领青少年开展生态环境创新实验,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研热情。同时,实验室积极走出大学校园,到沙坪坝小学、南开中学等开展讲座、报告等生态环境教育与科普活动;在《大学科普》等科普期刊发表系列科普文章,并面向政府和专业机构开设专题讲座,解读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生态保护实践;举办培训、竞赛、研讨会等,搭建交流平台,多位老师担任重庆市“雏鹰计划”、中学生“英才计划”等项目指导教师,对中学生开展科普教育。
此外,实验室通过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栏目向世界介绍三峡库区动植物和生态现状;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开展湿地科普报告,听众超过10万人;通过《第1眼-重庆广电》栏目向公众讲解为何红嘴鸥大量过境重庆;通过《一席》、《南风窗》、《Vista看天下》、《一善儿童书店(纽约时报青少年版·中文版)》、《南方周末》、《时尚先生fine》等公众平台分享在城市生态建设中要“演绎真生态,拒绝伪生态”,视频和公众号阅读量超过100万次。
==参考文献==
[Category:303 科學教育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