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628
次編輯
變更
陳美伶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前綴尊稱 =
| 姓名 = 陳美伶
| 後綴尊稱 =
| 圖像 = < [[File:陳美伶.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s://www.ey.gov.tw/File/85712D02DD69C73E?S=L<br> 原圖鏈接] [https://www.ey.gov.tw/Page/3F66C0895C431ADC/03fd4257-5e38-4083-8bc1-785ed3197757 圖片來源行政院官網]]]
| 圖像大小 = 250px
| 圖像替代 =
正因負責整合同婚法制化爭議,動見觀瞻,陳美伶受到挺同與反同團體不小的壓力,不僅如此,由於同婚議題經常引發正反意見的論戰,陳美伶也不時受到來自決策高層的關切,其所承受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然而,身為 [[ 林全 ]] 的幕僚長,陳美伶總是努力完成林揆所交辦的任務。早年是高考法制人員第一名,文官出身的她,一路從法務部的科員做到行政院法規會主委,蘇貞昌擔任閣揆時期,獲拔擢為政院副秘書長,乃至林內閣時期的政院秘書長,陳美伶的行政資歷相當完整。
陳美伶過去也是賴清德推動台南市政的得力助手,賴市長任內施政滿意度獲五顆星評價,他是幕後重要功臣之一,過去台南歷經南鐵地下化東移抗爭、議長改選風波、台南大地震,陳美伶無役不與,與賴清德建立深厚的革命情感,這次她轉任政委兼國發會主委,續留內閣打拚,顯見她深獲賴清德的信任。
==新聞==
國發會主委陳美伶 幫地方找活路<ref>{{cite web|url=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8944/3640666|title=智慧經營/ 國發會主委陳美伶 幫地方找活路|date=2019-02-12|work=經濟日報}}</ref>
國發會主委陳美伶年初就一再強調,2019年的施政重點之一就是「地方創生」,台灣面對少子化的衝擊和高齡化社會,陳美伶相當憂心人口結構問題,認為要解決人口失衡,就得帶起地方產業。
陳美伶說,目前統計盤點資料顯示,台灣22個縣市在過去五年內,僅有六個縣市呈現人口成長,包括新北、桃園、新竹、台中和台南,其他全部都是減少的。顯示台灣城鄉落差極大,人口分配過度集中在都市,導致區域發展非常不均衡。
「我們必須要正視已經發生的事實」,面對少子化和高齡化兩個極端現象,2017年的生育率僅有1.13,新生兒甚至跌破20萬人,陳美伶極其憂心台灣人口結構改變,在去年3月台灣已正式進入高齡化社會,也就是65歲以上人口以達14%。
陳美伶說明,「地方創生」強調的是「人」和工作的良性循環,有別於過去的社區總體營造,一味的補助經費改善環境,但其實人還是留不住的。人留在地方,需要能維持生計的產業,陳美伶認為,發展地方的特色產業,產業帶升人口,人口因此壯大地方。
過去政府都是投入型的補助,雖然社區總體營造的長年推動也有相當的成果,但由上而下、由外而內的計畫,一旦核銷完經費,似乎就告一段落了,地方還是難以活絡。
因此,陳美伶說,這次不再單純以申請經費的方式,而是社區找出自己的特色,輔導團隊提供發展產業的協助,例如建廠、開闢聯外道路等,用地方特色展現產業競爭力,人在家鄉有了生計,也會願意留下。
陳美伶強調,地方創生並非主打青年返鄉,不見得非要年輕人回流,在地居民也可以動身發展。
另外,有許多退休人口仍居住在都市,如果地方有特色產業,能夠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退休人士一定也樂於返鄉,而調查也顯示確實有相當比例的人願意回到家鄉。
陳美伶也點出,高等教育裡有部分經費是提供與地方發展相關的計畫,在地的大學生也可以運用求學的四年期間,把產業做起來、把人留下來,進而把人帶回來。
地方創生的行動已經開始,陳美伶每個周末都會親自下鄉走訪,了解地方的需求並給予中央的協助,也在過程中看見感動的人事物,例如,宜蘭壯圍鄉的魚塭閒置率最高,來了九位年輕人發起產業升級行動,與其讓近六成的魚塭閒置,不如打造地區品牌,於是在魚塭旁成立美食體驗餐館,不但能讓水產直銷,也讓來訪遊客享用美食之餘也能體驗魚塭,成為「地產地銷」場域。
但這部分面臨過去「農地農用」的限制,也是地方創生目前的難題,魚塭因為海水養殖造成土壤鹽化,即使將廢棄的魚塭填平,恐怕也難以農作,還有待中央評估後進而鬆綁缺乏彈性的法規。
鼓勵認養家鄉
陳美伶喊出「地方創生元年」口號,展現解決台灣人口不均、區域發展失衡的決心,甚至號召[[國發會]]內部同仁要認養自己的家鄉,每每下鄉訪視,認養該地區的同仁也會隨行。
陳美伶說,雖然國發會同仁沒辦法照顧到全台368個鄉鎮市區,但總要先有人開始行動。
==視訊==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v5tbK6ZMU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