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龐建國

增加 6,75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h4 style="background:#0088dd; color:#ffffff; margin-top:0em; padding:10px 0;">龐建國</h4>
| 圖像 = <img src="http://www.crntt.tw/upload/200901/20/100863565.jpg" width="250" ><br> [http://www.crntt.tw/crn-webapp/doc/docDetailCreate.jsp?coluid=97&kindid=2941&docid=100863560&mdate=0126001251 圖片來源龐建國 中評社]
| 圖像替代 =
| 圖像說明 = 龐建國夫妻
| 出生名 =
|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and age|1953|08|19}}(在世)
| 出生地點 = [[中華民國]][[台灣省]][[苗栗縣]]
| 逝世日期 = <!-- {{Death date and age|YYYY|MM|DD|YYYY|MM|DD}}(死亡在前,出生在後) -->
| 逝世地點 =
| 國籍 = [[中華民國]]
| 別名 =
| 職業 = 政治人物
| 配偶 = {{Marriage|邱秀珍|2001}}
| 活躍時期 =
| 活躍時期 =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 學歷 = 台南縣佳里國小<br>台南縣省立北門中學<br>國立中興大學應用數學系學士<br>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br>美國布朗大學社會學博士
}}
'''龐建國'''(1953年8月19日-),出生於中華民國台灣省苗栗縣,祖籍中華民國廣東省陽江市,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曾任台北市議員與立法委員。畢業於國立中興大學應用數學系,1980年自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後,至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擔任講師,考取國民黨中山獎學金,於1982年赴美國布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專攻國家發展比較研究,1987年取得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之題目為《The State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The Taiwan Case》,由依賴發展論大師Peter B. Evans指導,被評選為該年度探討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最佳博士論文之一,由紐約Garland出版社出版。龐建國於2001年3月29日與相戀11年的電視主播邱秀珍結婚。
== 生平 ==
2012年8月,龐建國取得教授資格,繼續於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專任教職。
 
==著作==
*1988,《上班族的心事》。台北:[[時報文化]]。(與[[蕭新煌]]、[[張茂桂]]、[[徐正光]]合著)
*1991,《兩岸之間:省思、觀察與探索》。台北:永然文化。
*1992,《社會學概論》。台北:匯華圖書公司。(與[[詹火生]]、陳小紅、陳東升、劉淑瓊合著)
*1992,The State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he Taiwan Case. New York: Garland.
*1993,《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發展經驗》。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993,《台灣經驗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1994,《都市人心理》。台北:希代書版。
*2012,《孫中山思想的時代意義:國家發展研究的視角》。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公司。
 
==研究報告==
*1990,《我國勞工運動之發展趨勢及其因應措施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2010,《海峽兩岸交流合作制度安排與政策制定比較研究─以「搭橋專案」為例》。台北:經濟部兩岸產業搭橋專案辦公室。
*2011,《深化兩岸產業合作策略之研究─以「搭橋專案」為例》。台北:經濟部兩岸產業搭橋專案辦公室。
*2012,《經合會架構下兩岸產業技術標準合作機制之研究》。台北:經濟部兩岸產業搭橋專案辦公室。
 
==論文==
*1988,〈美國都市發展的今昔〉,《美國月刊》。第二卷,第十期,頁73-78。
*1988,〈從人文區位學談美國都市的土地利用〉,《美國月刊》。第三卷,第六期,頁83-92。
*1988,〈經濟發展與政治變遷〉,《國立成功大學社會科學學報》。創刊號,頁37-55。(收入《台灣經驗的理論與實際》一書)
*1988,〈對葛蘭西國家論的一些評析〉,《中山社會科學譯粹季刊》。第三卷,第四期,頁79-80。
*1989,〈發展社會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第二十四期,頁171-176。
*1989,〈國家機關與台灣社會轉型〉,葛永光等著,《現代化的困境與調適-中華民國轉型期的經驗》,頁181-205。(收入《台灣經驗的理論與實際》一書)
*1989,〈國家結構與國家政策:台灣經驗對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意涵〉,《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四卷,第一期,頁43-53。(收入《台灣經驗的理論與實際》一書)
*1989,“State Structure and State Policy: Implications of the Taiwanese Case for Newly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In Hsin-Huang Michael Hsiao, Wei-Yuan Cheng and Hou-Sheng Chan (eds.), Taiwan: A Newly Industrialized State, pp.3-30. Taipei: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ollaborated with Peter B. Evans)
*1990,〈福利國家的爭議〉,《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五卷,第三期,頁1-10。
*1990,“The State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aiwan Since 1949.”Issues and Studies.Vol.26, No.5, pp.11-36.
*1991,〈對台灣社會變遷發展經驗的省思〉,收錄於詹火生編著,《社會變遷與社會福利》,頁47-61。台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收入《台灣經驗的理論與實際》一書)
*1992,〈國民黨與台灣地區的政治民主化〉,《國立台灣大學中山學術論叢》。第十期,頁63-88。(收入《台灣經驗的理論與實際》一書)
*1992,〈近四十年來台灣社會變遷的一些觀察〉,《近四十年來海峽兩岸發展狀況比較》。台北:中國國民黨革命實踐研究院。(收入《台灣經驗的理論與實際》一書)
*1992,“The Chang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Society in Taiwan During the 1980s.”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Sociology. No.21, pp.1-34.
*1994,〈社會變遷與國家發展理論的演變及其新動向〉,《中山社會科學學報》。第八卷,第一期,頁113-139。
*1994,“The Transition to Export-Led Growth in Taiwan.” In Joel D. Aberbach, David Dollar and Kenneth L.Sokoloff (eds.),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Taiwan's Development. New York: M. E. Sharpe.(collaborated with Stephan Haggard)
*1996,《現代化與喪葬處理》。收錄於上海民俗學會編《中國民間文化-喪葬文化研究》。上海:學林。
*1997,〈國家在東亞經濟轉化中的角色〉。收錄於羅金義、王章偉合編,《奇跡背後─解構東亞現代化》,頁25-5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全球化與在地化-對台灣數位內容產業推動政策的思辨〉。收錄於經濟部數位內容產業推動辦公室編撰《2005台灣數位內容產業白皮書》,附錄五-1,台北:經濟部工業局。
*2010,〈從比較公共行政觀點探討兩岸產業合作機制:以「搭橋專案」為例〉,《中國行政評論》,第十八卷,第一期,頁1-40。
*2010,〈國家發展研究主導概念之變化及其政策意涵〉,《社會科學論叢》,第四卷,第二期,頁104-154。
*2011,〈ECFA後兩岸產業合作展望─政治經濟學的分析〉,《國家發展研究》,第十一卷,第一期,頁43-95。
*2011,〈孫中山思想的特性與時代意義〉,於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編,《中山先生建國宏規與實踐》,頁127-175。台北市: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
*2012,〈「十二五」規劃與兩岸產業合作展望〉,《中共研究》,第46卷,第4期,頁72-86。
*2012,〈論台灣經驗與中國模式〉,Modern China Studies,(《當代中國研究》),Volume 19,Issue 2,pp.25-83。
34,6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