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鳳山縣舊城北門

增加 4,002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鳳山縣舊城北門''',又稱'''拱辰門''',與門前的拱辰井及舊城均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城門位在勝利路、埤頭仔街…”
'''鳳山縣舊城北門''',又稱'''拱辰門''',與門前的[[拱辰井]]及舊城均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城門位在勝利路、埤頭仔街、城內舊城巷交會處。

==建築形式==
城門座為土石構造,城樓均為木結構,約於民國19年(西元1930年)倒塌。

城門樓柱以十二柱法,由角隅四柱簡化而來。其外觀形式,屋頂為歇山式,左右側坡出檐短,脊用三川脊。

舊城城牆的材料,內外以石灰砌成,中腹填土,基礎深三尺。

北門共設九個雉堞,排列在外緣,雉堞每個高157公分,間距46公分。兩隅角處轉成曲尺形,皆闢箭孔,箭孔均為磚造。左右兩緣有磚砌梯階,下通城牆馬道。

馬道舖甓磚,門寬1.79公尺。踏道呈斜坡狀,分作七級,目前臺灣僅恆春城與鳳山舊城可見。北門座面與東門幾乎相同,僅臺座立分段與東門略有不同。

外壁拱洞兩測各嵌有一尊門神,以泥塑加彩施作,為城門少見之單例。係以螺殼灰浮塑為底,外施油漆彩畫而成。左像為神荼,右像為鬱壘。

拱門內外均嵌[[花崗石]]雕門額,外門額題為「拱辰門」,內門額題「北門」。門洞內外兩個石拱以花崗石條砌成。

北門門洞在內層石拱外再加一層石拱,雙層石拱能加強城門構造的穩定性,為清代[[臺灣]]所建的城門中實屬罕見的案例。





==拱辰井==
拱辰井位於位於勝利路與埤仔頭街的交叉口,位置正對[[左營舊城]]北門之外,故稱「拱辰井」。[[明朝|明]][[清]]時,在左營舊城未遷於新城時,埤仔頭街為重要的市集地點,經由南海大溝登岸之外海船隻,均聚集於此,商業外貿之盛,甲於全縣,當時的埤仔頭街與舊城巷一帶居民皆以此井為飲用之主要水源。泉水長年不竭,且清洌可口,傳說能醫治日病,當地居民無不視若仙泉。

兩百多年後,這口井不再湧出水,且因臺灣在[[臺灣戰後時期|二戰後]]後交通設計不良,使拱辰井在勝利路拓寬後位於路口中央,阻礙交通,不時引起車禍,為避免重蹈覆轍的情形,曾屢有填平之議。1986年(民國75年)1月24日,上午8時左右,「拱辰井」遭小貨車撞擊,井緣破裂。幸有心人士極力呼籲,政府在拆除井欄後,以「鐵蓋」保存下來,蓋上鑄有「鳳山縣舊城拱辰井」等字樣。但經歲月風霜,飽受人車踐踏,甚至蓋上還有[[斑馬線]]畫過,因此目前字跡已不清楚,遠看像極一般人孔蓋。


==鎮福社==
'''鎮福社''',當地人稱「七甲土地公廟」或「埤仔頭土地公廟」。位於[[左營區]]埤仔頭街一號(鳳山縣舊城北門口)。

鎮福社在[[鄭成功]]渡[[臺]]開基,置[[萬年縣 (台灣)|萬年縣]]於興隆里,設縣之初,即已建廟,起初為土塊結竹結構建成的,且甚為矮小及簡陋,主祀[[福德正神]],曾經歷多次重修、擴建。在[[道光]]五年(1825年)與[[鳳山縣舊城]]同時整修,並與鳳山縣舊城同一石材興建。又在[[光緒]]九年(1883年)曾予擴建。但不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遭盟機炸毀。[[臺灣戰後時期|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地方善信鳩資修復,[[民國]]五十年(1961年),地方善信拆腐大修,集資增建棧房、拜殿等,成為現今廟宇之規模。再次增建後,本因都市計畫而面臨拆遷,但後來劃歸鳳山縣舊城遺址,合列為[[中華民國]]一級古蹟,得以保留。因為「鎮褔社」舊廟廟地狹小,已將主神福德正神遷移至埤東、埤西、埤北里的聯合活動中心三樓供奉,稱為「鎮福廟」。雖然舊廟不再奉祀[[土地公]],但其餘部份尚

完整,從外觀還可以看到門神、屋脊燕尾以及獅面懸魚……等傳統建築裝飾,使得佔地不大的鎮褔社遺址,仍是古意盎然。
1,65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