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230
次編輯
變更
淞沪铁路
,→兴建历史
当时沪上有竹枝词《咏火轮车》云:“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由此可见当时上海人对拥有这样一条铁路是何等自豪。在淞沪铁路收回前后,《申报》发表了不少文章,力论铁路之利,并历陈火车停驶后给市民造成的不便,希图通过舆论来影响当局,使其回心转意,恢复淞沪铁路的运行。《申报》的言论代表了正在崛起中的绅商阶层的立场,他们的利益诉求虽然暂时受阻,但终究是抵挡不住的。
1895年,[[张之洞]]向[[ 清政府]] 总理衙门建议修筑铁路,经清政府允准并批示以官款“先修淞沪、后筑沪宁”。据此,[[吴淞]][[上海]]间的淞沪铁路得以再建。全线建设费用计银92.58万两,利用旧路基约3/10。至[[光绪]]三十年归并[[沪宁铁路]]改称“[[淞沪支线]]”时止,铁路总公司前后共投资109.9万银两<ref>[http://www.sohu.com/a/292484567_120056521 申城记忆 | 从吴淞铁路到淞沪铁路] ,搜狐网,2019-01-30</ref>。
建成后,南端紧邻[[上海公共租界]]。20世纪初,公共租界在淞沪铁路东侧向北陆续建成[[北四川路]](四川北路)、[[窦乐安路]](多伦路)、[[施高塔路]](山阴路)、[[狄思威路]](溧阳路)等多条越界筑路以及[[虹口公园]]等公共设施,形成一片中等档次的社区,居民中[[广东]]籍人士和[[日本]]侨民较多;与之相竞争,铁路西侧的[[闸北华界]]也陆续建成[[宝山路]]、[[宝通路]]、[[鸿兴路]]、[[天通庵路]]等多条马路和商务印书馆等一批工商企业和文教机构。因而淞沪铁路南段形成穿越大片闹市区的一条铁路,有宝山路、[[虬江路]]等多条道路平交穿越淞沪铁路。在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和1937年的[[淞沪会战]]期间,淞沪铁路两侧是中日两国军队对峙的前沿地带和发生激烈争夺的地区,在战火中受到严重破坏。战后只有部分地区勉强得到恢复,不少地方无法恢复,演变为贫民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