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北太平洋环流

增加 4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北太平洋环流.jpg|450px|缩略图|右|[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6249779890&di=f175adc54c09e55634bb306c406ab753&imgtype=0&src=http%3A%2F%2Fa.hiphotos.baidu.com%2Fzhidao%2Fwh%253d450%252c600%2Fsign%3D8178a1edb90e7bec238f0be51a1e950e%2Fb3fb43166d224f4a98ddc6f108f790529922d188.jpg 原图链接][http://www.jiaoanw.com/%E9%8F%81%E6%AC%90%EE%94%8D%E9%8F%8D%E7%85%8E%E7%B4%A1/article-28752-2.html 来自教案网 的图片]]]
'''北太平洋环流'''( 英语:North Pacific Gyre ) 整体而言有两个环流,一个是顺时针的大环流;另一个则是在比较北边呈逆时针的小环流。在北半球,因东北信风<ref>[https://wenku.baidu.com/view/80b85704844769eae009ed71.html 东北信风的形成],百度文库</ref>的推动,约在北纬15度附近具有由东向西的洋流,北半球称为北赤道洋流,从[[美国加州]]流向 [[ 菲律宾 ]] [[ 北赤道洋流 ]] 流到菲律宾以后有一部分转向北去,形成黑潮(Kuro Shio);而一部分向南形成一种补偿流,流向与北赤道洋流相反,于是由西向东,称为 [[ 赤道逆流 ]] 。黑潮在[[日本]]的东边开始转往[[美洲]]方向移动,与流速较慢的西风飘流(北半球)形成为北太平洋洋流。
==洋流性质==
从三方面探讨海洋环流与大气环流之间的对应关系。
1.海洋对于大气的热效应:通过北太平洋西部黑潮区水温分布及 [[ 海洋 ]] [[ 大气 ]] 的热交换量,说明海洋可以影响到的大气高度;通过 [[ 水温梯度 ]] 分布找出其与1000—500mb厚度梯度分布的对应关系。
2.大气环流对于海洋环流的影响:根据黑潮轴线的季节变化,找出其与500mb西风急流和付热带高压轴线的活动是一致的协调的。黑潮强度与大气环流的对应关系并不明显。
3.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天气系统: [[ 黑潮 ]] [[ 亲潮 ]] 邻接海区水温梯度最大,因而其上正是大气锋区所在, [[ 气旋 ]] 最大频率区和 [[ 海霧 ]] 最大频率区均与海洋环流的活动息息相关。从海洋环流与大气环流的对应关系中,指出海洋影响大气在温湿效应上,大气影响海洋在运动方面。
但大气温湿属性改变了,必然引起空气运动。而海水运动产生了,也要引起温盐度的再分布。因而总的说来,海洋影响大气的直接作用为温湿效应,间接作用为空气运动。大气影响海洋的直接作用为[[海水]]运动,间接作用为温盐效应。
冬季重现(再现)是中高纬度大尺度海表温度重要的持续性特征,是热带外海洋特有的现象。
北太平洋大气环流也存在这一现象,它可能会强迫产生这一海域海温的冬季重现。利用IPCC20C3M耦合模式资料,评估了 [[ 耦合模式 ]] 模拟北太平洋海——气系统冬季重现的能力。北太平洋海温冬季重现的空间范围是海盆尺度的,中部重现时间比其周围晚。
大气环流场的冬季重现主要是在北太平洋中部,它与海温冬季重现关系密切。大多数IPCC耦合模式基本上可以模拟出太平洋海温大范围的冬季重现现象。与重现范围的模拟相比,耦合模式对重现时间地理差异的模拟都比较差。
各模式对 [[ 大气环流 ]] 冬季重现时空分布特征的模拟较差,大部分模式未能模拟出大气环流场中主要的重现区域。而且,大气环流冬季重现对海温重现的可能影响并没有体现在这些耦合模式中。耦合模式对北[[太平洋]]大气冬季重现的模拟还有待改善<ref>[https://www.doc88.com/p-8502973541328.html IPCC耦合模式对北太平洋海-气系统冬季重现的模拟],道客巴巴</ref>。
==太平洋垃圾漩涡==
788,98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