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漓江

增加 1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主要支流''' :龙塘江、黑洞江、黄柏江、川江等
'''开放时间''' :旺季(4月~11 ~11 月):08:40~22~22:40
'''著名景点''' :九马画山、九太山、黄布倒影
漓江上游的[[华江]]、[[川江]]、[[砚田]]、[[上洞]]、[[高寨]]一带是我国高值暴雨区之一,中心区多年平均降水量达2600毫米,3小时最大降水量达271.9毫米,24小时最大降水量可达425毫米,是漓江洪水的主要发源地。[[灵川三街]]、[[桂林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900毫米,流域降水量呈自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
漓江的地表径流来源于流域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在雨洪时地表水向地下水渗透。低水和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槽,形成漓江的径流过程。漓江在[[桂林水文站]]断面处实测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0.3亿立方米(1941 ~1990年),实测最大值为56.3亿立方米(1968年),实测最小值为23.3亿立方米(1963年)。年内各月径流分配与流域降水量年内分配相似。其中3~8月径流量占全年的77.5%,5~6月占37.7%,为全年高值期,12月至翌年1月占4.5%,为径流量低值期。高值期与低值期相差8.4倍。据实测,漓江桂林水文站瞬时最高水位为147.43米(1952年),最大流量为5200立方米每秒(1952年),最低水位为140.18米(1989年),最小流量为3.8立方米每秒,1936~1990年平均水位为141.36米。
1941~1990年桂林市区平均径流深为1120毫米,年径流量为6.33亿立方米,入境水为38.8亿立方米,共计地表水资源为45.1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量1.0万立方米。
[[滑石堰]]:位于[[溶江镇]][[富江村]][[川江河]]上,为浆砌石坝,原坝长150米,高4米,灌田3085亩。1956年、1957年和1963年,共投资18.7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6.71万元,投工16万个,完成土石方15.05万方,建成坝长115米,宽9米,高3米,引水流量0.7立方米每秒的浆砌石坝,并建有附属工程93处;“长藤结瓜工程”水库2座,水塘4处,可蓄水13.5万立方米,灌田扩大到1万亩。
[[南堰]],位于[[三街镇]][[车上冲村]]南,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 ),由知县[[王士姿]]捐俸修筑。堰身长49.5米,高1.84米,为大块石镶砌坝面。引潞江水,灌田1000亩。解放后,用水泥沙浆填缝加固大坝。
[[北堰]],位于[[三街镇]]岭冲村南。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 ),由知县[[李天荣]]捐俸修筑。长45.8米,宽5.7米,高2.7米,木石结构。北引潞江水,灌三街,龙门田2500亩。
[[金陂堰]],为“木框暗道式”引水工程。清[[道光]]年间建。位于[[三街]][[陶田村]]西,暗沟长200米,引[[白云江]]地下水灌溉[[陶田]]、[[东田]]、[[柴田]]、[[矮树底]]等村农田共1400亩。因白云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卵石泥沙常淤平河床,故采用挖一跨河深槽至地下水渗出处以下,用松木制成方框架(高宽比为1.5×1米)放入槽内;(框架底排置松木以阻沙石。两侧密排松桩打入河底,以固牢木框和防止沙石入内。桩外上侧砌大块石并堆碎卵石以取渗水入槽;下侧垫松板,板外填粘壤土与框架平,并夯实以阻水。框架顶密架松木条.上压砌大片石加卵石封平深槽)框架埋入河底0.3~0.6米以下,暗沟取水口端紧接河岸引水渠。迄今仍完好。
除灵渠航道外还有由[[溶江圩]]至[[司门前]]的[[大溶江航道]],长8公里,水旺时还可上溯至[[华江]]的六洞升坪;由[[河口]]至[[松江口]]的[[小溶江航道]],长10公里,此两条航道,皆曾有民船通行,运输竹木、柴炭、土纸、茶叶、香菇、玉兰片及其它各种山货顺[[桂江]]至[[桂林]]、[[柳州]]、[[梧州]]。自60年代后期,陆路交通进一步发展,金石、华江公路通车,航运逐渐废除,只有水上排筏由[[金石]]和华江运出山区竹木。
漓江[[灵川]]段,流程45公里,上段([[灵河口]]至[[董家巷]])33.5公里;下段([[大圩]]至阳朔县境)11.5公里。1990年上段河宽平均200米;下段河宽平均150米。有6座堰坝,26条滩。水深1米至4米。南宋时可“渠通万斛船”。民国27年(938 )因抗日军运需要,曾进行疏浚。1958年后,因上游修建水库和植被破坏等原因水位逐渐低落。60年代初,曾采用“民工建勤”疏浚。1987年至1990年从[[青狮潭水库]]共调水入漓江4亿立方米,保证了[[桂林]]至[[阳朔]]的旅游船运行。
[[甘棠江航道]],原为县境西部主要航道,全程66公里。1990年[[潭下圩]]以上河宽55米,以下至[[三岔尾]]150米,水深2米。可航行5吨位船舶。历史上[[公平]]、[[蓝田]]、[[青狮潭]]3乡所产的竹、木、土纸、蓝靛等土特产品,均由此江运往桂林。1960年,因青狮潭水库截流,水位下降,航道缩短至45公里,其运输功能也为公路所代替。
==旅游开发==
 
[[File:漓江风光3.jpg||有框|右|漓江风光[http://www.gjlysy.com/upload/image/20180906/15362290903511579.jpg 原图链接][https://itbbs.pconline.com.cn/dc/54119414.html 来自太平洋电脑网网 图片 ]]]
==刘三姐相关传说==
 
相传[[刘三姐]]为[[唐代]]壮族农家女,年幼聪颖过人,被视为“神女”。十二岁能通经传,指物索歌,开口立就。自编自唱,歌如泉涌,优美动人,不失音律,故有“歌仙”之誉。十五岁时聘于林氏,唐开元十年(722年),为抗拒林氏逼婚,与情人[[张伟望]]出奔,不知所终。民间多以为双双成仙而去。
35,70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