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6,870
次編輯
變更
卓尼县
,無編輯摘要
'''卓尼县'''(藏语:ཅོ་ནེ་རྫོང,藏语拼音:Jonê Zong,威利:co ne rdzong)是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下属的一个县。面积5694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10万。邮政编码747600,县政府驻柳林。 [[ 历史 ]] 上是藏族杨姓 [[ 卓尼土司 ]] 辖区。
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东与 [[ 定西市 ]][[ 岷县 ]] 、 [[ 漳县 ]] 为邻,南与 [[ 迭部县 ]] 、四川省 [[ 若尔盖县 ]] 睦邻,西与 [[ 碌曲 ]] 、 [[ 合作市 ]] 毗连,北与 [[ 临夏州 ]][[ 和政 ]] 、 [[ 康乐 ]] 两县及定西市 [[ 渭源县 ]] 接壤,中部与临潭县环接插花,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县,被誉为“ [[ 洮砚之乡 ]] 、藏王故里”、“雪域明珠、西部热土”,是令人神往的 [[ 香巴拉圣地 ]] 。
==地形地貌==
卓尼县全县地质属北秦岭皱褶带南部,结构复杂。
卓尼县县域属秦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的西部,亦称西秦(岭)。地貌大部分为中低山地形,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点为南部 [[ 札伊克嘎峰 ]] ,海拔4920米,最低为东北部藏巴哇地区,海拔2000米,高低相差2920米。卓尼县南部为东西走向的 [[ 迭山山脉 ]] ,构成县境内的屋脊;迭山以北为 [[ 洮河 ]] 水系切割的中岱地形,除海拔3600米以上部分为裸露岩石外,其余为茂密森林和山地草场,河谷地带则形成许多冲积滩地;中部为高原 [[ 丘陵 ]] 地貌为主,河谷开阔;北部由武当山等诸多山峰形成北部屏障,呈破碎的高山地貌形态。
==自然资源==
卓尼县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自然景观雄浑壮美,人文景观粗犷朴实。经初步调查了解,全县可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有县城-- —— 禅定寺-- —— 古雅山森林公园,麻路藏族风情旅游开发小区,大峪沟、卡车沟、车巴沟、康多峡、九巅峡、石门峡等八大景区六十八处主要景点,而且许多景区景点都具有相当高的品位和开发价值,近期可开发的景区主要有两个小区:县城-- —— 禅定寺-- —— 古雅川森林公园和麻路藏族风情旅游开发小区。三沟:大峪沟、卡车沟、车巴沟三大森林生态旅游景区。两峡:康多峡、九巅峡(包括石门峡)风景区。其中:麻路旅游开发小区是全州三大旅游开发小区之一,也是全省批准的甘南两个小城镇综合改革示范点之一,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卓尼县人文景观粗犷朴实。文物古迹极为丰富,境内有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特征的遗址;有历史悠久景色幽雅的安多古刹禅定寺和旗布寺、勺哇寺、贡巴寺等十多处寺院;有对中国革命做出重大贡献的第十九任卓尼土司杨积庆烈士的陵园、甘南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胁巴佛烈士纪念碑亭、开创西藏策墨林传承制度的藏王——策墨林一世家族的墓地——藏王坟,还有唐代大将军哥舒翰创立的神策军重镇、洮西地区古代著名的军政重镇阳坝古城、明代边墙古长城及烽燧墩壕等古代军事设防遗址。
===麻路藏族风情景区===
位于卓尼县西南部,辐射扎古录、刀告、尼巴三乡和车巴、立竹、塔乍三沟。主要人文景观有:古刹贡巴寺、大乍寺、雅当寺等名寺;唐代大将军哥舒翰创立之神策军重镇-迭当什;明代长城边墙-峪古儿墩;素有" “ 金盘宝地" “ 之称的麻路小镇;集寺洼文化和齐家文化特征的录日岔台子遗址。车巴沟内沿途村寨均为传统藏族木楼板房,有林牧结合区典型的藏族村寨风情。麻路香山(柏香山)设有旅游度假村。
主要自然风光有:素有生物" “ 基因库" “ 之称的车巴、立竹、塔乍三沟茂密的原始森林;“九眼泉”、“九龙山”旅游点;柏香山-神女湖;千年神潭白地漩和白地滩民俗帐篷城;国家二级矿泉水水源-什巴温泉;洮水流入扎古录乡塔乍地段后,进入峡谷区形成的洮河流珠景观等。
===九巅峡景区===
位于县城东北部康多、杓哇和恰盖三乡境内。主要人文景观有:一是创建于1587年的恰盖寺;二是创建于1676年至1685年的杓哇寺、康多寺(亦称康多下寺)、多玛寺(亦称康多上寺)。康多、多玛、杓哇三寺与西藏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一样,有同样的加持力,因此康藏、安多藏区的信教教民在朝拜西藏三大寺前,必先朝拜卓尼康多、多玛、杓哇三寺,如因路途遥远而不能朝拜西藏三大寺者,均以朝拜卓尼康多、多玛、杓哇三寺为荣。藏族人认为,妇女不生孩子或婴儿容易夭折时,到杓哇寺朝拜则马上见好,因此在藏区影响极大;三是独特的土族榻板房鳞次栉比;四是毗邻的临潭黄捻子河-香子沟度假村。
主要自然风光有:一是著名的康多峡与莲花山、冶木峡连为一体,峡谷壁立千仞,飞瀑如练,千树交柯,万木竞翠;二是白石山,史称" “ 露骨山" “ ,白石山裸岩高耸霄汉,山间沟谷纵横,酷似骷髅林立;三是风光秀丽、牧草肥美的扎尕梁草原;四是风光绚丽、景色幽雅的寺古林、寺古峡和国玛滩草原等。
===阿子滩景区===
藏族民居:苫子房,是卓尼洮河南岸大峪沟、拉力沟民居主要的建筑风格,在卓尼藏族民居中具有广泛代表性。碉房,卓尼完冒一代藏区,可以看到一种外墙利用卵石、块石和土坯砌筑的房屋,这种房屋叫做碉房。
“觉乃" ” 藏族妇女服饰:“觉乃”藏族妇女服饰还保留着吐蕃时代的西藏农区藏族服饰的特点,可以说是全藏区保留完整的古代服饰及礼仪的“活化石”。
莎姆舞:莎姆舞,藏语意为在广场上表演的一种祈祷平安的舞蹈,是流行于卓尼藏巴哇乡和洮砚乡境内的一种古典锅庄舞。
==节庆活动==
卓尼觉乃藏族民歌" “ 哇杰勒" ” 使用于藏族婚礼仪式,有" “ 善巴" ” 和" “ 阿迦" ” 两种表演方式。" “ 善巴" ” 全部为演唱,演唱过程中夹杂一些祝词朗诵," “ 阿迦" ” 在演唱过程中则配以简单的舞蹈。由" “ 善巴" ” 和" “ 阿迦" ” 共同构成词曲完整而配套的婚礼组歌,其曲目与具体场合紧密结合,形成定规而不能随意更动,贯穿于整个婚礼过程的始终,按固定程序相继出现。" “ 哇杰勒" ” 的歌词内容相当丰富,有赞美诗、叙事诗和藏族格言,每首段落不定,以问答式居多。
卓尼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藏族先民就生息繁衍于洮河沿岸,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卓尼藏族文化除了具有藏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朴神秘等共性外,还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和各民族交汇融合的多样性风格。流行于卓尼藏巴哇乡境内的莎姆舞是卓尼藏族文化艺术多们样性风格的集中体现,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为卓尼藏族文化乃至整个藏族文化增添了色彩,极具研究、开发价值。
===莎姆舞===
藏语意为在广场上表演的一种祈祷平安的舞蹈,是流行于卓尼藏巴哇乡和洮砚乡境内的一种古典锅庄舞,因其使用的击打方式颇似货郎用的拨郎鼓,故汉语又称巴郎鼓舞。据史料记载,巴郎鼓舞自宋代延续至今己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了弘扬了族文化,展示洮河文化的古朴风情,让莎姆舞这一民间艺术奇葩走出卓尼,走出甘南,使其正真成为卓尼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纽带,卓尼县委县政府组织专业人士对莎姆舞进行了挖掘和整理,把莎姆舞作为卓尼集中向外展示的文 化品牌进行锻造和宣传。2001年在卓尼大峪沟举办的" “ 藏族文化与甘南旅游产业研讨会" ” 上,邀请州内外专家学者对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进行了专题研究和探讨。之后,卓尼县还组建了民间业余莎姆舞艺术团,中央电视台专题组也到卓尼进行了专题采访,2003年,县上邀请专业人员,对莎姆舞的音乐及舞蹈形式进行了更新,在原有古朴、豪放的风格中融入了昂扬向上、激情流畅的现代歌舞风格。2003年8月,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五十周年庆典暨第四届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开幕式方队表演中,由卓尼县莎姆舞业余艺术团表演的莎姆舞荣获方队表演一等奖,这一殊荣使莎姆舞作为一种独特的藏民族文化被州内外观众所接受,也使它真正成为卓尼向外集中展示的文化品牌。
苫子房:这种房屋是卓尼林区或非林区条件较好的藏族群众喜盖的一种住房,具有采光好,宽敞适用的特点。住房有正房5间修筑在土台子上,两侧各有厢房3间,较上房略低,南房与正房间数相同,中间为出入门道,其余都是储藏柴草农具、圈养牲畜之所。正房亦称上房,里进较深,檐柱和中柱比后柱依次高四五寸,所以前檐的平顶高出屋面,堂屋正面三间打通,有玻璃门窗。
===独特华丽的" “ 觉乃"”===
藏族服饰:" “ 觉乃" ” 藏族服饰延系拉萨宫庭服饰和发型式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服饰得到了简化演变,形成了现在独特的服饰风格。在服饰文体日益现代化、多样化的今天," “ 觉乃" ” 藏族服饰至今还保留了吐蕃时代的西藏农区藏族服饰的特点。可以说是全藏区保 留完整的古代服饰及礼仪的" “ 活化石" ” 。这种服饰文化在中国甚至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强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插箭节===
插箭节亦称" “ 攒山神" ” ,实际上就是祭山神会。在农历六月十七日左 右举行。祭山神用木杆和简牌。木杆长8尺,上端削尖,系上彩绸或彩带,象征箭杆。箭牌是由长2.3尺,宽3寸的薄木板制成,上绘五色云图,由男子各执其中一种,到时于山头指定地点集中,插成一簇,上缠麻呢经幡,下部以石块固定,周围以木栅、荆棘丛护,并扯白毛线网罩。箭牌上的红色代表太阳,绿色代表草原森林,黄色代表五谷杂粮等,带有浓郁的古代部落祭祈神灵的遗风。
祭山神用木杆和简牌。木杆长8尺,上端削尖,系上彩绸或彩带,象征箭杆。箭牌是由长2.3尺,宽3寸的薄木板制成,上绘五色云图,由男子各执其中一种,到时于山头指定地点集中,插成一簇,上缠麻呢经幡,下部以石块固定,周围以木栅、荆棘丛护,并扯白毛线网罩。箭牌上的红色代表太阳,绿色代表草原森林,黄色代表五谷杂粮等,带有浓郁的古代部落祭祈神灵的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