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渝中区

移除 23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区名由来==
 
自公元前318年,秦国灭巴国并设立巴郡以来,渝中一直为巴郡治所所在地,先后属江州县、垫江县、巴县,历为郡、州、路、府、省、县治所所在地。
==地理位置==
 
渝中区位于重庆市西南部,处于北纬29°31′50″-29°34′20″、东经106°28′50″-106°35′10″之间,在长江、嘉陵江汇流处。渝中区东、南、北三面环水,西面通陆,为东西向狭长半岛。渝中区东、南濒临长江,与 南岸区水域相邻;北面濒临嘉陵江,与 江北区水域连界;西面与 沙坪坝区、 九龙坡区接壤。
==地形地貌==
 
渝中区属 重庆平行岭谷区,以剥蚀构造地貌为主。地貌类型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控制明显,背斜一般隆起成山,向斜经长期剥蚀后形成丘陵。在长江、嘉陵江长期流经由上沙溪庙组砂岩、泥岩不等厚互层组成的平缓开阔褶皱地区,不断冲刷、侵蚀河床,在地壳相对上升期,河水下切,岸坡升高。在地壳相对稳定期,河水迂回侧蚀,使冲刷(侵蚀)岸岸坡变陡,常在冲刷岸形成高陡岸坡,在堆积岸堆积大量冲积物质。同时,在风化作用和重力地质作用下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的不断发展,使产状平缓、有厚大砂岩盖层的软质泥岩斜坡出现高陡软基岸坡,如此交替进行,不断改变河谷形态,岸坡变高变陡形成了渝中特有的谷间剥蚀台地斜坡地貌。区内地形最高点浮图关电视塔处,高程为389.1m,最低点为长江出境处的 朝天门码头,高程约为167.2m。
==气候特征==
 
渝中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具冬暖、夏热、秋长的气候特点。据气象资料显示,年平均气温17.6°C,极端最高气温42.2°C,极端最低气温-1.8°C;年无霜期341.9天,雾日平均30天——40天;年平均降雨量为1088.8mm,最大1518.7 mm(1916年),最小644.3 mm(1939年),主要集中在4~10月,且多呈大雨或暴雨,占年总降雨的85%左右,由于降雨集中,常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
==水文特征==
 
渝中区河流属 嘉陵江、 长江水系,长江由南而流经测区,嘉陵江由西而东入境并在朝天门与长江汇合。长江在黄沙溪入境,往北流经菜园坝、朝天门出境。嘉陵江在化龙桥滴水岩入境,往东经李子坝、牛角沱至朝天门汇入长江。  
 
==自然资源==
 
渝中区位于 长江上游地区、 重庆大都市区,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主要矿产有铁矿、煤矿、粘土矿、石英砂岩等;植物资源以人工种植为主;动物资源以家畜为主。
 
==交通==
 
渝中区是重庆直辖市的水陆客运交通枢纽。铁路 重庆站是渝蓉、渝黔、襄渝3条铁路干线的交汇点;朝天门港口是长江上游最大的客运港口。跨江大桥有东水门大桥、千厮门大桥、黄花园大桥、 重庆长江大桥及复线桥、 菜园坝长江大桥、牛角沱大桥、 渝澳大桥、嘉华大桥等,有向阳隧道、八一隧道、石黄隧道等。 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3号线、6号线等线路经过渝中区。
 
==著名人物==
 
徐文彬(1920——),史学家、书法家。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博研究馆员,曾任重庆市《文物志》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明朝兰,民间面塑艺人,常住渝中区。鉴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上作出的贡献,渝中区档案局将其列为第二批建档名人名单。
 
陈有杰(1951- )重庆江津区人,常住渝中区。一级美术师,军旅书画家。任重庆巴渝书画院院长。
==风景名胜==
若瑟堂:位于渝中区若瑟堂巷1号,仿哥特式砖木结构建筑,重庆及川东一带最大的教堂,重庆教区的主教座堂,始建于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是重庆市(省)级保护单位。
 
==交通==
 
渝中区是重庆直辖市的水陆客运交通枢纽。铁路 重庆站是渝蓉、渝黔、襄渝3条铁路干线的交汇点;朝天门港口是长江上游最大的客运港口。跨江大桥有东水门大桥、千厮门大桥、黄花园大桥、 重庆长江大桥及复线桥、 菜园坝长江大桥、牛角沱大桥、 渝澳大桥、嘉华大桥等,有向阳隧道、八一隧道、石黄隧道等。 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3号线、6号线等线路经过渝中区。
 
==著名人物==
 
徐文彬(1920——),史学家、书法家。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博研究馆员,曾任重庆市《文物志》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明朝兰,民间面塑艺人,常住渝中区。鉴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上作出的贡献,渝中区档案局将其列为第二批建档名人名单。
 
陈有杰(1951- )重庆江津区人,常住渝中区。一级美术师,军旅书画家。任重庆巴渝书画院院长。
==名优特产==
722,45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