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巨野县

增加 2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巨野 之胜在金山,金山之胜在[[秦王洞]]”。山南麓,有一人工开凿的大洞,俗称金山大洞,世传为[[秦始皇]]东巡[[泰山]]时建造的驻跸行宫,称之为秦始皇避暑宫。当地人又传隋末唐初,[[秦王]][[李世民]]带兵征战,曾在此歇马,故又称秦王洞。经考证,实为[[西汉]]昌邑王[[刘贺]]营而未用的废冢。
据《汉书·武王子传》载:刘贺在昌邑(巨野县 [[ 昌邑镇 ]] 一带)做了十三年昌邑王之后,被[[霍光]]迎立为帝(史称汉废帝),因淫乱不保社稷而被废,霍光亲自把他送回原封地做昌邑王,其后又被贬到[[江西]][[永修县]]一带做海昏侯。在汉代,帝王即位之次年,即营作山陵,昌邑王 [[ 刘贺 ]] 事多僭越,自治寿域,乃入立被废,客死他乡,不得归葬,营而未用,遂成废冢。北洞共有明道、侧室、甬道、耳室、主室等九部分组成。总长89.80米,最宽28米,石壁最高处15米,如劈如削。洞室整体结构布局严谨,开凿工整,鬼斧神工,令人惊叹。洞内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涓涓清泉,自石罅中渗出,悬溜不断。“云开山上地,雨滴洞中天,径窄藤萝没,崖高日月悬……”,正是金山洞的真实写照。
千古奇观,胜地佳境,吸引着历代众多的游客。有多少文人名士怀着几多感慨,几多赞叹,欣然命笔,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和精僻的考证。明道两壁上现存宋以来的刻石44帧,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宋、金、元时期,这里曾为佛寺,香火旺盛,经久不衰。洞门上方的“敕赐大明禅院”六个大字,为金大定三年所刻,洞内现存石佛像一尊,高约90厘米,为元泰定四年(1327年)所造。雕刻精细,造型美观。
===永丰塔===
又称 [[ 梵塔 ]] 、大佛寺塔。位于巨野县城东南隅,南临人民路,西毗永丰街,北接[[文庙]],东为[[麟州大酒店]]。古“巨野八景”之一。《巨野县志》载:“[[永丰塔]],传为唐人所建,未合尖而止,宋人续之”。经考证,此塔建造年代当为[[北宋]]嘉佑年间,距今约千年的历史。是巨野古老文明的象征。该塔为平面等边八角四门楼阁式砖塔。据《巨野县志》记载,明初洪水泛滥,巨野沦湮,塔没二级。地面现存五级,通高30.3米,一至五级的高度分别为6.3、6.5、4.1、3.9、3米,塔刹6.5米(含宝顶),底部周长40米,上部周长36米。
第一级为砖叠挑檐,即用砖叠涩挑出,继而递迭收分而成。古朴浑厚,端庄凝重。其他各级皆由华拱两挑组成上承托檐,交叉盘错,更显繁缛玲珑。每级的东、南、西、北四面各设有券门,明暗有别,或进之为天井,或直通塔内回廊。塔体各级高度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收分得体。底层设有塔心室,由北门可入。室壁镶嵌6块 [[ 宋代 ]] 佛教石造像,原为大佛寺遗物,1961年维修时嵌入。室内有石台阶可至第二层南门,再沿塔檐绕转西门,继而逐层盘旋而上可达塔顶。扶栏四望,全城景色尽收眼底。塔下碧波粼粼,水色天光,交相辉映,朝晖夕霞,古塔倒影,甚为壮观。这便是著名胜景“梵塔朝晖”。塔是佛教的建筑物,是供奉“舍利”之所。
梵文称为“浮屠”,音译作“塔婆”“佛固”等,即“方坟”“灵庙”之意。所以又称之为 [[ 梵塔 ]] 。塔的建筑形式早在东[[汉明帝]]时期便随着佛教的兴起而由[[印度]]传入[[中国]],后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亭、台、楼、阁等古建筑的影响,而逐渐演变成具有独特艺术形式和风格的中国塔。塔和寺又是密不可分的,或塔为寺立,或寺因塔设。
永丰塔“坐落于巨野县儒学前大佛寺内”(《巨野县志》),所以又称大佛寺塔。大佛寺因寺内有丈八大铜佛而得名,原占地20余亩,位于永丰塔以东。寺内建有佛殿和塔院,古柏参天,遮空蔽日;烟绕霞蔚,暮鼓晨钟;游客纷至沓来,香火旺盛,是当时巨野著名的游览胜地。惜寺院今已无存,唯巍峨壮观的古塔,跨越千年时空,铭记历史沧桑,留下一串串悲壮、神奇而动人的传说……
===文庙===
[[巨野文庙]]位于巨野县城东南隅,[[永丰塔]]北约一百米处.宋金时期巨野文庙原建于城北,屡经河患,废立不一.明 [[ 洪武 ]] 十五年1382年县丞吕让移建于今址.历代多次增修扩建,至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县令章弘鼎新正殿,续成诸祠,规制乃备,占地三十余亩,前后五进院落及东西跨院,共建有殿,堂,楼阁,斋,庑,亭,坊近百间.自南而北以太和元气坊,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形成文庙中轴线两侧建有进德斋,修业斋,东庑,西庑,名宦祠,乡贤祠,忠义祠,东华门,西华门等,东跨院为文昌祠,是儒学所在地西跨院为启圣祠,后改作训导宅.隆十八年1753年.
巨野县知县[[朱容极]]在此建麟州书院,此后经[[道光]],[[光绪]]以及[[民国]]年间多次建修葺,书院更具规模,志名远播.大成殿内祀有[[孔子]],四配[[颜回]],曾参,子思,[[孟轲]],十二哲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的塑像.两讨债列“七十二贤”牌位.整个建筑布局得当,错落有致,间以苍松翠柏,形成一处气势害宠传,郁罩葱茏的古建筑群.1947年,文庙被废,大部分建筑被毁,仅存大成殿,殿内塑像亦遭劫难。
巨野,是全国著名的“戏曲之乡”“农民绘画之乡”和“[[武术]]之乡”。流行在巨野的剧种较多,主要有[[山东梆子]]、[[豫剧]]、枣梆、大平调、四平调、[[柳子戏]]、两夹弦等,民间的“大姚班”“田家班”等均系当地古老戏班,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
巨野的书画艺术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现有国家级美协会员1人,省级会员20多人,市级会员900多人,专业从事绘画艺术人才1500多人,形成了“家家溢墨香,户户绘新村”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其中代表为老画家[[刘昌杰]]、[[黄恩涛]],中青年画家 [[ 高观凌 ]] 、刘春祥、高谭印等,巨野籍的在外画家[[赵新建]]。巨野武术文化源源流长,自宋代始就已成为广泛的群众性活动,多数村庄都有一两处习武场,习武强身已成为广大群众农闲时的娱乐选择。
[[卜子夏]],[[王禹偁]]、[[晁补之]]、[[晁公武]]、[[刘藻]]等历代名家无不诗文书画兼工。
59,70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