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9,018
次編輯
變更
洞头区
,無編輯摘要
==地名由来==
洞头岛在历史上叫作中界或中界山,最早见于唐朝温州刺史张又新《中界山》诗 <ref>[http://www.wenxue360.com/gushiwen/24949.html 中界山原文、翻译及赏析_张又新古诗],文学360,2019-8-2</ref> 。《清一统志》舆图中更是明确无误地在今洞头岛位置上标明“中界山”。
在明朝时,倭寇扰边,明政府实行了“海禁”,在洪武十八年明政府内迁了中界(今洞头岛)诸岛居民,诸岛从此荒废。到了清朝初期,为防备沿海的郑成功反清斗争,也实行了“海禁”,中界(洞头)诸岛彻底沦为荒无人烟之地。
2015年7月23日,国务院批准温州市洞头县撤县设区 <ref>[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13news/auto/news/china/u7ai4409272_K4.html 国务院批准温州市洞头县撤县设区],东方网,2015-8-4</ref> 。9月1日,温州市举行洞头撤县设区动员大会暨授牌仪式。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洞头区侵蚀丘陵地貌分布广泛,约占全区陆地面积的91%。其中高丘陵(海拔250米以上)主要分布于大门岛以及鹿西、霓屿、状元岙等岛的中部和洞头岛的西部,山坡较陡,一般30-40°,特别是边缘地带,常有大于40°的陡坡或陡崖出现;顶部较平缓,坡度一般15-25°。最高山峰烟墩山位于大门岛,海拔高391.8米。高丘陵以凸型坡及直线型坡为主,部分地段为复合型坡。低丘陵(海拔<250米)主要分布于洞头岛、半屏岛、三盘岛、小门岛以及鹿西、霓屿、状元岙等岛的边角部位,山顶部较平缓,为10-25°,山坡坡度25-35°,局部坡麓地带有超过35°的陡坡及陡崖。低丘陵的山坡地形以凸型坡和直线型坡为主,局部为阶梯状复合型坡。堆积地貌主要分布于大门、洞头两岛,面积小,分布零星。其中洪积平原零星分布于大岛屿的沟谷及山麓地带,上游坡度10-15°,下游坡度3-10°。海积平原主要分布于洞头岛、大门岛及小门岛,在霓屿岛 <ref>[http://www.sohu.com/a/130998283_467845 走读霓屿岛] ,搜狐网, 2017-3-29</ref> 及半屏岛亦有小块分布,地势平坦。
==气候特征==
另外,在对台贸易方面,设有活海鲜出口、对台贸易、劳务输出锚地,辟有对台专用港区。
全县跨世纪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全县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温州(洞头)半岛工程,成为温州市深水港区和旅游休闲基地,成为环境优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富裕的海上国家公园 <ref>[http://www.hellosea.net/Trave/2/2016-03-26/17242.html?wmxapm=qy9gz3 浙江洞头:获批国家级海洋公园],中国海洋网,2016-3-26</ref> 。
==洞头美景==
==文化发展==
史书称洞头外载海洋,内资三江(即瓯江、鳌江、飞云江),“盗得之可以为巢,我得之可以堵守”,故历来为兵家所重视。南宋以来各个朝代都在洞头诸岛设兵寨,建在几个山头的烽火墩遗址至今尚存。农民起义军元代黄岩的方国珍、清代福建的蔡牵都曾在此设寨驻扎,屡败官兵。明末郑成功从厦门率师北上抗清,曾在洞头的大、小门和大瞿岛备战休整7个多月。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人民解放军曾先后四出五进上岛进剿国民党残余部队,1952年1月5日,由铁道游击队组建的团队攻占胜利岙的观潮山,是洞头解放的最后一仗。此后,岛上军民联防共守海疆蔚然成风,最有代表性的,便是闻名全国的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以该连的成长为原型创作的小说《海岛女民兵》、电影《海霞》风靡全国。洞头所处的特殊战略地位和渔民长年经风搏浪的生涯,造就了洞头人民尚武卫疆、爱国爱岛的品格,凝结了“海霞”精神,其中详情,参观女子连纪念馆时再作介绍 <ref>[https://zj.qq.com/a/20150805/051386.htm 曾经的“海霞”和“海岛女民兵” 她的家乡洞头变区了],腾讯大浙网,2015-8-5</ref> 。
同时,由于不同地域移民的共住,洞头成了闽南文化和东瓯文化的交汇地,长期的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如船上敬妈祖,出海迎“头鬃”,祈佑放水灯,节庆赛灯会等,独具浓郁的渔乡风味。岛上文艺工作者搜集的海洋鱼类故事,创作的反映渔村民情风俗的歌舞,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游客们身临其境,定会有深切的感受。近些年,以弘扬海洋特色文化,促进百岛旅游发展为主旨,创办了“渔家乐”民俗风情旅游节,已举办四届。节庆期间进行的活动丰富多彩;民俗踩街展示、文艺演出、绝技绝活表演、风光摄影展览、文化名人采风活动、渔乡美食菜肴评选等,吸引了无数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