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刘瑞琳

增加 2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个人经历 ==
刘瑞琳,女。编审。哲学硕士。阅读传统的守望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理想国"品牌创始人 ,《温故》主编。1993年10月~2003年10月在 [[ 山东 ]] 画报出版社任编辑、编辑室主任、总编辑助理、副总编辑。2003年10月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北京贝贝特]]出版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曾获2010年《[[中国新闻周刊]]》"十年影响力之出版界人物",《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度魅力人物",河北卫视、中国图书商报社"2012读书盛典·年度影响[[力书业人物]]"等荣誉。
== 编辑行当 ==
刘瑞琳1993年进入新成立的山东画报出版社,参与编辑《图片中国百年史》。这部书后来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刚刚成立的山东画报出版社,想尽办法挣钱生存。除了做《图片中国百年史》有人文内涵的书,还通过关系请省长题词,做了一本叫《创业者》的书,其实是找企业家入选,然后按页码收费。当时刘瑞琳不认识什
么企业家,就问总编辑,新华书店的经理算不算,总编辑说,当然算。她心里想,书店的经理总比其他企业老总应该容易打交道。打听到当时山东 [[ 临沂 ]] 和烟台两个新华书店的老总都干得不错,刘瑞琳准备走一趟。她带上已经出版的一些书,顺便推销。尤其是《图片中国百年史》这样的大书,人家只有亲眼见到才能买。她的想法得到领导的支持,借给她一套《图片中国百年史》等书,装了一纸箱,坐火车出发。刘瑞琳从济南到临沂,下火车后背着纸箱子到处打听新华书店在哪里,坐一小段公交车,路上还把裙子给拉破了,又求人用自行车帮忙推了一段,总算到了新华书店。
刘瑞琳没考虑过编辑这个岗位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不清楚这个行当那些有名的大编辑都是怎么工作的,也不理会什么条条框框。她只是凭着自己的直觉去做事情,她关心的不是自己,而是书。
=== 胆识别具 ===
[[File:刘与陈333.jpg|缩略图]]
2002年冬,刘瑞琳在饭桌上听一个记者说,陈丹青有本书在江苏印出来了,又被禁了。之前刘瑞琳在杂志上看过陈丹青的文字,很喜欢,这事她好奇,也惦记。后来她找清华美院的人要了陈丹青的电话,拿到了那本被出版社自我审查过滤掉的书。刘瑞琳一字一句读下来,觉得没有任何问题。于是她来到 [[ 北京 ]] ,对陈丹青说:我们可以出这本书。陈丹青问:你确定没问题吗?她说:我相信我的判断。然后陈丹青去 [[ 济南 ]] ,配图、排版,很快书就出来了。这本书就是《多余的素材》,凭着刘瑞琳的胆识得以重见天日。
书出来之后,他们去 [[ 南京 ]] 做活动。有记者问陈丹青下一本书会写什么,会在哪个出版社出,陈丹青指着刘瑞琳说:"刘瑞琳,她就是我的出版社,我下面的书都会交给她出。"后来刘瑞琳问陈丹青:"你说我是你的出版社,什么意思?"陈丹青说:"也许我在国外生活久了,我只认人,不相信机构。"刘瑞琳说:"如果我换出版社呢?"陈丹青说:"我跟着你走,你就是个好编辑。诚恳、敏锐、果断、剑及履及,这当然就是做好编辑的料啊。"在陈丹青的书被否定的时候,是刘瑞琳的判断给予了支持,而且事后证明,当时的判断是对的。
2003年,刘瑞琳离开山东,加盟 [[ 广西 ]] 师大出版社,陈丹青果真把他的所有书都交给刘瑞琳来出。后来又向她推荐木心的作品。当初出版《多余的素材》建立起来的那分朴素的信任,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刘瑞琳说:一直很感激陈丹青,也感激给予她信任的每一位作者。做书,其实是在做人。而作者的信任,就是作为编辑最大的资本。越来越渴望把自己的精力花在真正的好书上面,从容不迫地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把书做得更纯粹,也让自己的生命更纯粹。
== 阅读事业 ==
=== 人书相遇 ===
这些年,刘瑞琳走过很多地方,让她感触最深的是:"在日本地铁里,5个人就有5个人读书看报;在台湾,5个人有3个人读书看报;在 [[ 香港 ]] ,5个人中有2个人读书看报;而在中国大陆的地铁中,5个人中往往有两个人在讲话,而另外三个人在听他们讲话。"这是中国大陆的阅读现状。"而我所能保证的是我尽我最大能力不制造文化垃圾、浪费纸张。"刘瑞琳说。
从2003年加入北京贝贝特,刘瑞琳从没做过教材书,虽然此前这个公司一直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做教辅来养着。贝贝特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直属的分支机构,当年该社试图异地突围,打破偏安西南的局面,于是建立了这个公司,并采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出版是商业,也是文化。刘瑞琳时时需要在商业与文化之间做
3,7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