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50
次編輯
變更
清泰陵
,無編輯摘要
==简介==
<p style="text-indent:2em;">泰陵是清朝人关以后第三代皇帝 [[ 雍正 ]] 的陵墓,也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坐落在永宁山下。整个陵寝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是门、坊、碑、亭,后部分主要是殿宇和地下宫殿。<ref>[http://ren.bytravel.cn/history/die(yongzhengdi).html 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 , 博雅人物 </ref>
<p style="text-indent:2em;">一座飞虹跨溪的五孔石拱桥是泰陵最前面的建筑,这桥10.94米宽,87米长,拱高4.9米,由长方形青白石建成,蜿蜒曲折的北易水从桥下流过,春夏秋冬,严寒酷暑,碧水长流,清幽可爱,风光优美诱人,像一幅山水画卷。
<p style="text-indent:2em;">五孔桥北,有巍峨高大雕工精美的三座石牌坊,一座居中横跨神道,二座稍后,分列左右,矗立于大红门外广阔的原野上,历经260年的风雨沧桑,雄姿不减当年。
<p style="text-indent:2em;">大红门是西陵的总门户,门有三洞,设东西便门各一,高大的门楼,朱红的围墙,宏伟的庞殿顶把大红门装点得雄姿挺立,气象万千。
==地理位置==
<p style="text-indent:2em;">泰陵位于东经115度36分,北纬39度37分左右,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ref>[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9U9EH6R0523V6NB.html 雍正死后为何没葬西陵而改葬东陵?看一下泰陵地形就知道了] , 网易 2019-03-10</ref>
[[File:清泰陵1.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旅游景区==
===建筑构造===
<p style="text-indent:2em;">按照先例,雍正的陵寝应该建在 [[ 遵化 ]] 县清东陵界内,与其父亲康熙为伴。因此,他曾经把东陵九风朝阳山作为自己的万年吉地,但雍正并没有在那里建陵,而在易州另辟陵区。对此事后人众说纷云,一说雍正改调篡位,葬于 [[ 康熙 ]] 景陵旁心虚不安;二说世宗(庙号)好大喜功,杀戮成性,居功自傲,另辟陵区为突出自己。这种说法和史实是不相吻合的。但他为什么要迁陵呢?据《工科史书》记载,为了废掉九风朝阳山陵址,他曾传谕:“此地近依孝陵、景陵,与肤初意相合,及精通堪舆之人再加相度,以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末全,穴中之士又带砂石,实不可用。”所以,派怡贤亲王允祥和两江总督高其悼另选陵址,到易州太平峪,认为是“坤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山脉水法条理详明,形势理气诸吉咸备,淘为上吉之壤。”雍正阅览奏折后传谕:“但于孝陵、景陵相去数百里,且与古帝制典礼有无末合之处,著大学士九卿详悉会议,具奏。” 大学士和九卿查阅史料,列举禹、汉、唐等朝帝王远离祖先另辟陵区的事实后上奏:“今太宁山太平峪万年吉地,虽于孝陵、景陵相去数百里,易州及遵化州地界与京师密迎,同居畿辅,并列神州,其地实未遥远。”据此,雍正决定在易州太平峪建陵。从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营建,历经八年后 于1737年竣工,命名为泰山陵,简称泰陵。在封建社会,对泰陵的美好解释是“循理安舒曰泰,临政无慢曰泰”。雍正对康熙 后期更治废弛,贪污横行的弊端十分憎恶,他继位后,严明法 纪,严惩贪污,稳定了社会秩序,发展了生产力,呈现出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为乾隆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他的陵寝用泰字命名是恰当的。
<p style="text-indent:2em;">纵观雍正的一生,他是我国历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为颂扬地的功劳,于 [[ 乾隆 ]] 二年六月在大红门北面建筑了一座圣德神功牌楼,高26.05米,黄琉璃瓦盖顶,碑楼内地面中心有巨石台基,雕有寿山福海和鱼鳖虾蟹,石基上卧巨型石雕狴兮(bixi)一 对,各驮石碑一统。碑帽皆伏缠浮雕龙四条。碑额有“大清泰陵圣德神功碑”字样,碑身镌刻着满、汉两种文字,颂扬雍正的 功德。在碑楼外的广场上,四角各有石雕华表一根,高达12 米,华表亦称“恒表”,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桩,而设在陵墓前的大柱又名“墓表”,四根墓表顶部,各蹲有石雕怪兽一尊,名曰望天吼,据说寓意是“望君出,盼君归”,劝祭祀的君主及时回朝治理政务。墓表通身浮雕巨龙盘绕向上,加之如意云朵、云板,颇为壮观。
<p style="text-indent:2em;">过了圣德神功碑楼,是清西陵最大的一座桥梁——七孔石拱桥和石像生。五对石像生分别是狮子、大象、骏马和文臣武将。这些石雕动物和人物以对称的形式分别排列在神道两旁,象征着皇帝的仪仗队守卫在陵前。 [[ 石像生 ]] 又本姓阮,是秦始皇的爱将,身高丈二,智勇双全,屡建战功,大败匈奴。阮翁仲死后, [[ 秦始皇 ]] 深表哀悼,命工匠铸一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犹如英勇的卫士。后来,人们把陵墓前的石像生称为“翁仲”。这些石像生各有寓意:文臣武将,均为皇帝的爱卿,把他们的石像置于皇帝的陵寝之中,表示君臣永不分离,心心相印。骏马,是历代皇帝征战、行猎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坐骑。据说,雍正的曾祖 [[ 皇太极 ]] 一生戎马,继位以后,依旧人不解甲、马不离鞍,他率领的铁骑踏遍了白山黑水,统一了东北地区,被称为“马上皇帝”。在辽阳战役中,他被明朝总兵李成梁围困,幸亏战马善于驰骋才免予危难。清朝历代皇帝对马都十分钟爱,所以,把马的雕像置于陵前,象征帝王虽死,雄心尚存,开疆扬威,备以骏马。大象温顺驯服,寓意皇帝广有顺民。石象背上还雕有宝瓶,谓之“太平有象”或“天下太平”,狮子凶猛,吼声震天,象征着皇家势力强大,威震天下。在古代,石狮子不但皇陵有,就是官府衙门和有钱有势的家门前,也置放石雕狮子,以示权威。
[[File:清泰陵2.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p style="text-indent:2em;">穿过石像生,走过龙凤门,经两座三孔石桥,便进入宫殿区。首先映人眼帘的是一座神道碑亭,内有狴翕驮碑一统,碑面镌刻着皇帝的庙号、谥号和徽号。再往北是隆恩门,门内,宏伟壮观的隆恩殿居中,东西配殿分列两旁,与隆恩门构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部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板的地方,西配殿是喇嘛念经的地方。隆恩殿是陵区内最大的有三间暖阁,中间为明间,设神龛仙楼,挂帷幔、供奉帝、后牌位。西暖阁内安置宝床,床上设檀香宪座,供奉妃嫔牌位。皇帝谒陵时,帝、王、公皆素服,行大飨礼时,皇帝穿朝服,陪祭的王公百官亦穿礼服参加祭祀。
<p style="text-indent:2em;">泰陵作为典型的清式宫殿式建筑群,不但更注重以最完美的融山水环境、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中国“风水”相法为选址依据,形成山形河流作为“风水”中强调的靠山、案山、照山,龙脉和水口,建筑与整体布局也最为完整与巧妙,更加注重实用性;建筑风格与规制更加精美豪华,使之更具有观赏性。
<p style="text-indent:2em;">由于雍正皇帝在西陵首建泰陵,从而产生了“昭穆相问的兆葬之制”。原由是因雍正皇帝首先在西陵建陵后,其子 [[ 乾隆 ]] 认为如自己也随其父在西陵建陵,就会使已葬于清东陵的圣祖 [[ 康熙 ]] 、世祖 [[ 顺治 ]] 帝受到冷落;如果在东陵建陵,同样又会使其父雍正皇帝受到冷落。为解其难, [[ 乾隆 ]] 皇帝定下了“父东子西,父西子东”的建陵规制,如父亲葬东陵,则儿皇帝葬西陵,父葬西陵,则儿皇帝葬东陵,此称之为“昭穆相间的兆葬之制”。也正是由于这种墓葬制度才形成了清东陵、清西陵现有的格局,造成了清东陵、清西陵两大陵墓群与中国明朝以前历代皇家陵寝建陵制度的根本不同之处。
<p style="text-indent:2em;">泰陵东面,雍正为其21个妃嫔建造了泰妃园寝。 [[ 乾隆 ]] 为其母 [[ 孝圣宪 ]] 皇太后修建了泰东陵。泰陵距易县15公里,海拔382米,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占地8.47公顷,内葬世宗雍正皇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主体建筑自最南端的火焰牌楼开始,过一座五孔石拱桥,便开始了西陵最长的神路——2.5公里长的泰陵神路,沿神路往北至宝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著名的石牌坊和大红门。
==历史文化==
===墓主介绍===
<p style="text-indent:2em;">清世宗,名 [[ 爱新觉罗·胤禛 ]] (公元1678年12月13日-1735年9月28日), [[ 康熙 ]] 皇帝第四子,康熙病死后继位,为清代入关第3帝。雍正是一位十分复杂而矛盾的历史人物,他是勇于革新、勤于理政的杰出政治家,对 [[ 康熙 ]] 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一扫颓风,使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但他毕竟是封建皇帝,有着重大过失和种种局限,他的继位为帝,也存在很大疑点。在功绩上:雍正首先取消了千百年来的“人丁税”,实行了有利于贫农的“摊丁入亩”,这个中国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创立军机处,推广奏折制度。明代权力集于内阁,故有权相产生。清雍正把权力进一步集中在皇帝手中,创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与各地、各部打交道,了解地方情形,传达皇帝意旨;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打击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据和特权,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利。此外, [[ 雍正 ]] 还有许多值得称道的政绩,如惩治贪污、解放贱民、平定罗卜藏丹津、始派驻藏大臣等,为 [[ 中国 ]] 的统一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File:清泰陵3.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修建历史===
===分陵原因===
<p style="text-indent:2em;">按照先例,雍正的陵寝应该建在遵化县清东陵界内,与其父亲 [[ 康熙 ]] 为伴。因此,他曾经把东陵九风朝阳山作为自己的万年吉地,但雍正并没有在那里建陵,而在易州另辟陵区。对此事后人众说纷云,一说雍正改调篡位,葬于 [[ 康熙 ]] 景陵旁心虚不安;二说世宗(庙号)好大喜功,杀戮成性,居功自傲,另辟陵区为突出自己。这种说法和史实是不相吻合的。但他为什么要迁陵呢?据《工科史书》记载,为了废掉九风朝阳山陵址,他曾传谕:“此地近依孝陵、景陵,与肤初意相合,及精通堪舆之人再加相度,以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末全,穴中之士又带砂石,实不可用。”所以,派怕贤亲王允样和两江总督高其悼另选陵址,到易州太平峪,认为是“坤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山脉水法条理详明,形势理气诸吉咸备,淘为上吉之壤。”
<p style="text-indent:2em;">雍正阅览奏折后传谕:“但于孝陵、景陵相去数百里,且与古帝制典礼有无末合之处,著大学士九卿详悉会议,具奏。”大学士和九卿查阅史料,列举禹、汉、唐等朝帝王远离祖先另辟陵区的事实后上奏:“今太宁山太平峪万年吉地,虽于孝陵、景陵相去数百里,易州及遵化州地界与京师密迎,同居畿辅,并列神州,其地实未遥远。”据此,雍正决定在易州太平峪建陵。从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营建,历经八年后于1737年竣工,命名为泰山陵,简称泰陵。在封建社会,对泰陵的美好解释是“循理安舒曰泰,临政无慢曰泰”。雍正对康熙后期更治废弛,贪污横行的弊端十分憎恶,他继位后,严明法纪,严惩贪污,稳定了社会秩序,发展了生产力,呈现出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为乾隆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他的陵寝用泰字命名是恰当的。
===发掘泰陵纪实===
<p style="text-indent:2em;">清西陵里雍正的泰陵最为引人注目,不在于它在清西陵是首陵,规模最大。而是在于雍正究竟是不是金头入葬,究竟是不是被刺杀而死。在1975年清理了清东陵 [[ 乾隆 ]] 地宫以后,学术界不断鼓吹要求发掘泰陵,而且泰陵宝城琉璃影壁旧有盗洞一个,泰陵地宫一直被认为早就被盗。1980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泰陵地宫进行清理发掘。1980年4月8日,正式发掘泰陵地宫, [[ 河北 ]] 省、 [[ 保定 ]] 市和易县文物局的头头们亲临现场指挥。大批媒体云集泰陵。上午9点,发掘开始,在沿着盗洞口下挖了两米以后,发现下面是原封土,盗洞只挖了两米,泰陵没有被盗过。当时 [[ 北京 ]] 幻灯制片厂在北京日报上把这个消息捅了出去,事情为 [[ 夏鼐 ]] 得知,当即向国家文物局汇报要求停止发掘,并把国家文物局关于立即停止发掘泰陵地宫的命令急告当地。4月11日, [[ 夏鼐 ]] 亲自来到易县清西陵泰陵发掘现场宣布了国家文物局的书面指示,泰陵地宫的发掘即告终止,重新把琉璃影壁下的盗口砌死,恢复如此,雍正金头之迷未能揭开。为了弥补好奇者的遗憾,随后通过了解,在1980年7月发掘清理了1938年曾经被盗的 [[ 光绪 ]] 皇帝的崇陵地下宫殿,在棺木下的金井里出土了250件珍贵文物,并整修了地宫对外开放。现在雍正和他的后妃仍然躺在保存了270年完好如初的泰陵地下宫殿里。
== 相关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