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东方市

增加 13,246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东方市,是位于海南岛西部、濒临北部湾的一座港口和化学工业城市,面积2256平方公里,现有人口43.5万人。地处海南省西南…”
东方市,是位于海南岛西部、濒临北部湾的一座港口和化学工业城市,面积2256平方公里,现有人口43.5万人。地处海南省西南部,环北部湾城市群城市,历史悠久,资源富饶,基础厚实,后发优势凸显。行政区划始于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始设九龙县,隋朝改称感恩县,解放后县城定址黎族东方峒,因而称谓东方黎族自治县,1997年撤县设市。

东方市物华天宝,奇珍异禽,酸豆青梅,沉香花梨,珍奇林木数百种。素有“世界花梨看中国,中国花梨在海南,海南花梨数东方”之美誉。

==地理位置==
东方市地处海南省西南部,北距海口210公里,南距三亚180余公里。处于东经108°36′46″至109°07′19″,北纬18°43′08″至19°18′43″之间,昌化江下游。南及东南与乐东县接壤,北至东北隔昌化江与昌江黎族自治县交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隔海相望,北靠黎母山脉。

==气候水文==

东方市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区,旱湿两季分明,降雨量偏小,日照充足,蒸发量大。年平均气温24~25℃。1月平均气温18.4℃,极端最低气温1.4℃。7月平均气温29℃,极端最高气温为38.8℃。日平均日照时数最多达9.5小时,季风特性明显,每年11月至翌年3月盛行北风和东北风,4月至10月盛吹西风和西南风。年平均风速为4.8米/秒,为海南全岛之最。年平均降雨量1150mm,沿海地带雨量稀少,仅900mm左右。年平均蒸发量达2596.8mm,年蒸发量大于年降雨量。为海南全省之最。


东方市境内主要河流有昌化江、南开河、感恩河、通天河、罗带河、北黎河、南港河、南尧河和东方河。

昌化江:昌化江是过境最长的河流,境内流长111公里,流域面积5150Km²。

南港河:南港河发源于境内的独岭,至南港注入北部湾。

感恩河:感恩河发源于乐东县交界处的蒙瞳岭,由东向西流经陀烈谷地至感城出海,流长60.2公里。

通天河:通天河发源于境内的瞎牛岭,在通天港注入大海,流长31.7公里。全境海岸线长84公里,岸线蜿蜒曲折,形成八港七湾:八所港、英朝港、面前海港、马岭港、墩头港、新村港、感恩港、南港和大洛湾、面前海湾、墩头湾、鱼鳞洲湾、感城湾、利章湾、南港湾。

==地貌地势==

东方市地处海南省西南部的北部湾畔,地势东高西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部为山地和丘陵,西北部为平原和台地,县境内和县境边界上的山岭共48座,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岭7座。地貌有山地、谷地、丘陵、台地、平原、海积阶地、沙滩等7种。地层主要由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等构成。地质主要由砂质岩、花岗岩、石灰岩和河流冲积组成。

==自然资源==

东方市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金、锌、铁、铜、钨、钛、石英砂、石灰岩、水晶、大理石。其中黄金储量大,品位高,是海南省主要黄金产地。北部海域天然气储量为1680亿m³,东方1一l气田是中国当今第三大气田。

土地:东方市地域总面积2256Km²,南北长65.4公里,东西宽53.6公里。其中宜农地86.78万亩;宜胶地70.56万亩;宜热作地14万亩;宜林地102.94万亩;宜牧草林地35.09万亩;其他29.06万亩。现有耕地面积37.5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1.1%,其中,水田面积17.37万亩,旱地(含坡地、园地)面积20.21万亩。

金属矿藏:有黄金、磷、锌、铁、铜、钨、钛、铅、银、水晶、云母、石英砂等。石英砂矿质纯、色白,含硅量达99.3%,已探明的一个主要金属矿藏有黄金、磷、锌、铁、铜、钨、钛、铅、银、水晶、云母、石英砂等。石英砂矿质纯、色白,含硅量达99.3%,已探明的一个露天矿约有18平方公里,储藏量达2000万吨以上。露天矿约有18平方公里,储藏量达2000万吨以上。

==旅游资源==

===付龙园遗址===

付龙园遗址位于四更镇荣村北面的付龙园上。遗址面积28万平方米,发现于1986年,现大部分已被辟为耕种旱园地,表土部分的文化堆积大部分遭到破坏。从遗址的几处自然断面分析,文化层厚1~2米,有二层堆积L上层发现有贝壳、夹砂陶片、几何印纹陶片和动物骨骼,几何印纹陶多为灰褐色,轮制,纹饰有划纹、方格纹和水波纹等,器型主要是罐和瓮,为汉代文化层。下层发现贝壳、夹砂陶片、磨制石器和动物骨骼。夹砂陶几乎全是素面,以褐色陶为主,有少量磨光黑陶。陶器均为手制,器型以罐为主,流行圈足器和桥状耳。石器有梯形石斧和石锛。发现的偶蹄类动物肢骨大多有砍刮等加工痕迹,有少量骨器和牛牙,为新石器时代遗存。付龙园遗址是海南省已发现的最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街贝丘遗址===

新街贝丘遗址是较重要的文化遗存。遗址坐落在东方市北黎河入海口仅2.5公里处。遗址分布范围较大,约16000平方米。距地表0.4~1.0米的文化层中含有大量螺壳、贝壳和烧土、炭屑、烧骨,以及打制石器、陶片等遗物。石器仍是用打击法制成,少见磨制石器。

新街遗址临河靠海,海边的螺、蚌、蚝蜊等成为古人主要的食物来源,因而在文化层堆积中发现大量的贝壳遗骸,被称为贝丘遗址。

新街贝丘遗址的陶器都为夹砂粗陶,以灰褐陶为主,火候一般,陶质脆松,壁厚不匀。器形甚少,只有圆底罐和圆底釜。一般为素面,有少量装饰有粗绳纹。这些粗绳纹或有加固等实用价值,或是用于美化陶器的,表达了先人们原始的审美意识。

===天南第一泉(汉马伏波井)===

天南第一泉为汉代古井,名叫“汉马伏波井”。井口颇大,为汉砖青石砌成8.2尺方井,后来村民将这口汉代古泉井改砌为圆井,距今已有近2千年悠久历史。该井位于八所镇十所村,该有近2000年历史,村名追溯于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伏波将军马援统兵南下平定交趾以后,渡海入琼守卫南疆军队第十所的驻地。临海驻防,兵马苦于无井汲水。马援组织士兵在村旁“飞来庙”处挖掘出泉水,水质甘甜,永不枯竭,有“感恩第一甘泉”之美称。至今十所村民仍习惯于清晨围井提水饮用,井旁仍镶嵌清代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所立《汉马伏波之井碑》。

“汉马伏波井”被东方市人民政府列为重点保护的文物古迹。

===九龙县治遗址===

位于感城镇入学村西侧的海滨。这里原有一座九龙山,传说山下藏有九条龙,故县城建在九龙山而得名。据《琼州府志》记载“九龙县自汉元封元年(前110)建府于九龙山”。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立感恩县,但县治仍在九龙县旧址。明正统年间(1436~1449)将县址迁往中和乡(今感城)。九龙县城遗址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今尚存有城池的断墙残壁,破砖碎瓦,县城旁边的九龙烽火台,始建于明代,尚存有一米余高的台基。遗址证明了东方是琼州较早开发地之一。[14]

===感恩县治遗址===

位于感城镇感城村。隋大业三年(607),朝廷在汉代九龙县旧址(今感城镇入学村西,西临北部湾)置感恩县,县治设在九龙山。明正统年间(1436~1449),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军事防御的需要,县治南迁中和乡(今感城村),筑土城。据《琼州府志》载:“筑城周三百九十四丈,广一丈,高丈二尺,雉七百五十,窝铺二,辟门三。”后因年久失修,倾圮。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复修。感恩县治作为东方历史上时间最久的县城历经500余年。感恩当时在城中建有学宫(孔庙)、城隍庙、关岳庙以及政府各衙门。今城墙仅剩墙基,护城河仅城外西南部都尚存浅浅的宽6-8米的痕迹,城内亦仅存学宫(文庙)和关岳庙,其余建筑无存。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感恩学宫===

又称文庙。位于感城镇感城村。始建于宋,原址在今感城镇入学村。明洪武三年(1370)重建。明正统年间迁至今址。明万历十——二十五年(1582~1597)随县治迁往大雅坡(今感城镇生旺村)。万历二十五年(1597)县治迁回今址后重建的。由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棂星门等组成。清嘉庆二十年(1815),知县时待朝改建了大成殿和崇圣祠。今仅有改建后的大成殿保存下来。明伦堂和崇圣祠除基础外已被改建他用,其余建筑无存。大成殿平面为长方形,抬梁式木结构,有16根柱支撑,面阔五间,18.5米,进深10.5米,重檐歇山顶。殿内的塑像,祭器及碑刻等文物均荡然无存。现大成殿为感城镇粮所使用。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镇州城遗址===

位于东方镇中方村东北。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北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提刑王祖道渡海观风,谓黎地广袤,都县稀疏,奏请于生黎之地立镇州以加强统治。其下辖通华、四达两县,扼守着古代琼西通往五指山腹地的交通要道。四年以后即政和元年(1111),以镇州“出差货物不多,中间并无人旅往返”而遂废止。古镇州城为石城,呈正方形,每边200米,面积约4万平方米。今只见土城,辟东、南、北三门。城墙最大残3.5米,顶宽1米。城墙外有6-8米的护城壕,西北角最深处尚达3米。东门外紧挨护城壕是墓地,城外东南还有砖瓦窑址。现遗址上散布砖瓦碎片,有的瓦片上有戳印痕或文字。出土宋代陶瓮等。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符确故里===

位于东方市三家乡居候村西隅。共有4座墓,分别葬北宋进士符确、其父符安会、伯父符安福和祖父符兴臣。符确,原籍文昌(父辈迁居昌化),渡琼七世祖。

据《昌化县志》记载:符氏远祖河南宛丘人,鲁姓。曾任掌管秦国玉玺的“符玺令”,被恩赐“符”姓。过琼始祖符有辰,于唐朝昭宗帝李晔龙记二年(公元889年),奉命渡琼抚黎有功,嘉封世袭“万户侯”,落户文昌昌洒镇淡水村。符确为第六代孙,先后随父移居儋州三都镇和昌化镇州。

符确,昌化人。少年受苏东坡传播中原文化影响,沉静好学,博通经史。宋朝微宗帝赵佶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符确乡试中举第一名,成为镇州“解元”。翌年赴京殿试科考“破天荒”中进士及第,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进士。晚年致仕还乡兴教,为讲学办教育建“大圣堂”、“兴贤坊”,为鼓励后学筹集学费购置盐田。

===虞山摩崖石刻===

位于东方镇中方村和天安乡陈龙村交界的东方河虞山河段(本地黎民称之为石书河)。石刻刻在河东岸的大石上,共有三处。其一为“大元军马到此”石刻,字大20厘米,直书阴刻,其下有人迹马蹄印。与乐东县尖峰岭“大元军马下营”石刻同一字体,为元代都元帅朱斌在至元三十一年(1294)春正月镇压黎民起义后,为了昭示威德而作。其二为“踞石吞流”石刻,学大15厘米半见方,直书阴刻,朱□鉴题,无年款。1923年陈汉光题刻“抚之化之”石刻,字大25厘米见方,横书楷体阴刻。下有17厘米见方的“癸酉秋末至东方村开会”和“陈汉光题”,分两行,均横书。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艺术==

===三月三盛会===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县城及各乡镇的黎族同胞都举行传统的三月三盛会。三月三盛会,原是黎族同胞未婚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福的民间传统节日,婚后的人是不再参加的。但今天,时代的发展使三月三成为黎族同胞开展群众文娱体育活动的盛会,黎族男女老少以及党政干部、其他民族群众都普遍参加。三月三佳节,黎胞们早在开年之时就添置新衣裳,酿造山兰甜酒,备好做甜稞的糯米。三月初三天一亮,黎胞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到集会地点去,集会的广场上热闹非凡,三月三的活动总是进行到入夜,广场上点燃了篝火。把盛会推向高潮。

广东民族歌舞团的舞踏编导创作了黎族舞蹈“三月三”。曾在世界青年联欢会上演出,获得了节日奖,从此,黎胞三月三盛会在世界各地闻名。

三月三盛会发源地有着多种说法,其中重要的一说,是三月三盛会发源于东方市俄贤岭,因“俄娘和阿贵”的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而得名。

==交通==
225国道过境。
东方通用机场
===参考文献==
723,82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