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骊山

增加 22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p style="text-indent:2em;">'''骊山'''位于 [[ 陕西 ]] [[ 西安 ]] [[ 临潼 ]] 区城南,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海拔1302米,由东西绣岭组成,是秦岭晚期上升形成的突兀在渭河裂陷带内的一个孤立的地垒式断块山,山势逶迤,树木葱茏,远望宛如一匹苍黛色的骏马而得名。 骊山也因景色翠秀,美如锦绣,故又名"绣岭"。每当夕阳西下,骊山辉映在金色的晚霞之中,景色格外绮丽,有"骊山晚照"之美誉。
[[File:骊山1.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简介==
<p style="text-indent:2em;">骊山是 [[ 华清宫 ]] 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上文物胜迹众多、自然景观秀丽,遍布着烽火台、老母殿、老君殿、晚照亭、 [[ 兵谏亭 ]] 、上善湖、 [[ 七夕桥 ]] 、尚德苑、 [[ 遇仙桥 ]] 、三元洞等众多著名景点。<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659ef0101pf2r.html 西安骊山风景区] , 新浪网 2013-10-08</ref>
<p style="text-indent:2em;">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作为皇家园林地,离宫别墅众多。上古时期,女娲在这里"炼石补天";西周末年,周幽王在此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秦始皇将他的陵寝建在骊山脚下,留下了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军阵;盛唐时,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此演绎了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现代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也发生于骊山之上。骊山是中华民族历史脉络的见证。
[[File:骊山3.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骊山传说===
<p style="text-indent:2em;">上山有台阶路3200多米,先来到骊山半山腰"斑虎石"处,便见兵谏亭,是为纪念西安事变而建。过后,可往西直上山峰至"晚照亭"。站在亭的北侧,整个华清池近在眼前,一目了然。再往前便到西绣岭第三峰上的 [[ 老君殿 ]] 。老君即老子,为骊山著名道教官观。相传, [[ 唐玄宗 ]] 两次在此见到老君降临阁内,故此称之为降圣阁,也叫朝元阁。殿内原供奉白玉老君像,"安史之乱"时,像的正身被烧裂,双手也被盗,现玉像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院内。由老君殿转往东,就到西绣岭第二峰上的"老母殿"。此殿是为历史传说中的女娲而建的。
<p style="text-indent:2em;">再往东便到西绣岭第一峰上的烽火台。历史上"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相传, [[ 周幽王 ]] 为博取爱妃褒姒一笑,曾在这里举烽火戏弄诸侯。当犬戎攻入骊山,幽王再下令点燃烽火,各诸侯却无人来救,幽王被杀,褒姒被掳,西周灭亡。过了烽火台后往东即到东绣岭上的"石瓮寺"。因寺的西面岩石受流水冲击而形似瓮,故得名[["石瓮寺" ]] 。据传,该寺建于唐开元年间,用造华清宫所剩的材料予以修建的。接着来到位于东西绣岭之间的石翁谷中的"遇仙桥"。据说,此桥为唐代所建,是一座长5 米,宽2.4米,高5米的单孔石拱桥。相传,古代有一考生,赴京赶考行至此桥,得仙人指教,幸运考中,此桥由此名[["遇仙桥" ]]
==主要景点==
<p style="text-indent:2em;">骊山风景秀丽,相传周幽王在此建骊宫,秦始皇时改为"骊山汤", [[ 汉武帝 ]] 时扩建为离宫,唐太宗营建宫殿取名"汤泉宫",唐玄宗再次扩建取名华清宫,因以温泉为特征,又称华清池。1982年4月基建开挖地基时发现唐华清宫御汤建筑遗址。经考古专家发掘整理,在4200平方米面积内发现5个汤池遗址,并确认它们分别是莲花汤、海棠汤、太子汤、尚食汤和星辰汤,分别为皇帝、贵妃、太子、大臣的御用浴池遗址。在这些遗址上建成"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于1990年10月正式开放。华清池内的五间厅是1936年[["西安事变" ]] 爆发时,蒋介石住地。<ref>[https://you.ctrip.com/sight/toyama1206/6087-dianping141533055.html 骊山] , 携程旅行网 2017-11-02</ref>
<p style="text-indent:2em;">唐代鼎盛时期的华清宫在[["安史之乱"]](8世纪中叶)后规模大为缩小。如今的华清池是在清代建筑的基础之上经过多次修缮、扩建以及发掘复原唐代遗址后形成的。它只相当于唐华清宫的核心部分,占地面积85560平方米,分为东区、西区和中区。骊山加强了植树造林的工作,原有的遗址也得到保护。山下建有华清池公园 ,温泉疗养院,山上有缆车连接老母殿和 [[ 烽火台 ]] ,山中景色可尽收眼底。
<p style="text-indent:2em;">骊山是中国名山之一,她是唐华清宫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森林景观独具特色,有千亩侧柏林、骊山拧拧柏、八戒显形树等。其山势峻峭断层地貌别具一格。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在骊山均留下烙印,古迹遗址星罗棋布、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离宫别墅皇家风范、地热温泉极具魅力。"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一脉温汤流日夜,几抔荒冢掩皇王。" [[ 郭沫若 ]] 先生的这两句诗恰到好处地向人们诉说着骊山的历史,这里已构成了一处殊堪神往的旅游胜地。
[[File:骊山4.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p style="text-indent:2em;">'''骊山陵墓'''
<p style="text-indent:2em;">骊山陵墓也就是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约40公里的秦陵村(骊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西安市以东约35公里),它南依骊山的层恋叠嶂之中,山林葱郁;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的渭水之滨。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墓葬区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 [[ 秦始皇 ]] 陵的冢高55.05米,周长2000米。
<p style="text-indent:2em;">'''鸡上架'''
<p style="text-indent:2em;">'''饮鹿槽'''
<p style="text-indent:2em;">在今朝元阁西一片平地上,有一长300厘米、宽92厘米、高56厘米的大石槽,相传为唐时驯鹿饮水的地方。老子的坐骑是长生鹿,按此说,或为当年老君饮鹿的石槽,或为后人附会传说所造。 [[ 《津阳门诗》 ]] 有"长生鹿瘦铜牌重"句,"饮鹿泉边春露"句。
<p style="text-indent:2em;">'''日月亭'''
<p style="text-indent:2em;">'''兵谏亭'''
[[File:骊山8.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p style="text-indent:2em;">"九.一八"事变后, [[ 蒋介石 ]] 携夫人 [[ 宋美龄 ]] 来陕,以游山玩水为名,布置大规模的剿共活动,期间张、杨两位将军在洛阳、西安、临潼等地数次劝谏蒋"联共抗日"均遭到拒绝,1936年12月12日凌晨4时许,张、杨带兵对华清池形成包抄之势,酣睡中的蒋介石突闻枪响,仓惶在两名侍卫搀扶下从华清池五间厅后窗逃跑,藏于半山腰一虎斑石东侧石峡洞后,后来被搜山部队发现,扶掖下山,送往西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 ,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座高4米,宽2.5米的石亭,建于1946年3月,由胡宗南发起,黄埔军校七分校全体士官募捐而成,名曰"正气亭",解放后,该亭更名为"捉蒋亭",1986年12月在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前夕,为了缓和两岸关系,再次易名为"兵谏亭"。
<ref>[https://travel.qunar.com/p-pl5771517 兵谏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风景区,西安事变时杨虎城和张学良两位将军在此将蒋介石抓获,] , 去哪儿官网 2018-03-01</ref>
<p style="text-indent:2em;">'''烽火台'''
<p style="text-indent:2em;">古代战时传递战报、调兵的设施。相传西周末年,周幽王娶了一位貌若天仙的女子名曰褒姒,可遗憾的是褒姒自进宫以来从未开言一笑,于是 [[ 周幽王 ]] 便采纳了奸臣虢石父的计谋,无故点燃狼烟,引得四方诸侯前来救驾, 当众诸侯汗流浃背赶来时,见到的却是烽火台上的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于是愤然离去。这时,褒姒看见众臣的狼狈样,果真"扑哧"一声笑了。为此周幽王大大奖励了虢石父。公元前771年,犬戎入侵西周。当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时,却无人来救,西周至此灭亡了,从而留下一个"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这就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p style="text-indent:2em;">'''老母宫'''
<p style="text-indent:2em;">'''老君殿'''
<p style="text-indent:2em;">老君殿始建于唐代, 唐高宗李治因老君姓李,且为道教始祖,认为和其同宗,更加敬之,被认作先人,上了封号,相传 [[ 唐玄宗 ]] 游幸华清宫时,两次在此梦到老君降临阁内,因此称为 "降圣阁 ",又称 [["朝元阁 " ]] 。殿内原供奉着白玉老君像,是唐代西域著名雕像家元迦儿的杰作。华清宫朝元阁遗址,原是敬奉老子的地方。殿内原有的老子石刻像,艺术价值很高,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院内。玉像造型细腻,刀法简练,神态逼真,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丰富想象力。
[[File:骊山6.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p style="text-indent:2em;">'''三元洞'''
<p style="text-indent:2em;">'''遇仙桥'''
<p style="text-indent:2em;">位于骊山东、西绣岭之间的石瓮谷中,这是一座长5米,宽2.4米,高5米的单孔石拱桥。相传明朝一书生赴京赶考,行至此谷感其风景幽美,宿于石瓮寺观景,第二天在此桥上遇到了前往蓬莱的 [[ 八仙 ]] ,求得指教,金榜题名,封为翰林,此桥由此得名。据有关资料考证,遇仙桥可能是唐代所建,距今已千年历史,然而坚固异常,站在桥上,仰望骊山,水幔悬挂,可观赏到石瓮寺、举火楼、鸡上架等景点。
<p style="text-indent:2em;">'''举火楼'''
<p style="text-indent:2em;">位于 [[ 石瓮寺 ]] 西侧,骊山西绣岭烽火台下,其结构是砖木建造的两层古式楼房,与东绣岭石瓮寺隔谷相望,远眺举火楼悬于绝壁之处,壮观雄伟。相传这是周幽王所建"离宫",与褒姒避暑之处,也是周幽王发布军令, 以举火为信号,命令烽火点燃的指挥台,故得名举火楼。
<p style="text-indent:2em;">'''明圣宫'''
<p style="text-indent:2em;">位于骊山西绣岭老母殿南侧,始建于1992年,是 [[ 台湾 ]] 道教徒,著名爱国人士 [[ 颜武雄 ]] 等人为报答映登仙祖保佑之恩,捐此修建一座大型道教观,表达了台湾同胞认祖归宗,渴望回归的爱国之情。明圣宫占地面积60余亩,共有殿堂房屋300余间。宫内有三清殿、仙祖殿、灵观殿等景观,分别奉着道教的三清始祖、四御天尊、三官大帝、谢映登仙祖和护法神王灵宫。明圣宫现有常住道人32名,均是北京道教学院毕业的高素质道教人才。明圣宫是我国近代史上少有的大型纯木古建筑群,是西北规模重大的道教宫观,堪称道教的又一洞天福地。宫内所用汉白玉为北京房山汉白玉,建筑木材选用东北红松,神像采用江西小叶香樟木,神龛供桌采用南非进口红木,整个建筑风格为明清建筑,古香古色。明圣宫宛如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风景秀丽的骊山上。
<p style="text-indent:2em;">'''石瓮寺'''
[[File:骊山9.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p style="text-indent:2em;">从石瓮谷瀑布东上,即到石瓮寺。石瓮寺原名福崖寺,是骊山东绣岭的佛教名刹。石瓮寺为唐玄宗所命名并提写寺名,始建于开元年间,天宝七年以建造华清宫余材修缮,属皇家佛刹。唐玄宗崇道,营建华清宫时,在西绣岭建造了长生殿、朝元阁;杨贵纪信佛,便在东绣岭修缮建造了佛阖石瓮寺。寺内佛像,全是当年国手所造。寺内原供有雕塑家杨惠之手雕白玉佛像,与西绣岭朝元阁 [[ 白玉老君像 ]] 同日由幽州运来骊山。 "精巧无比,叩之如罄",斗转星移,如今白玉雕像早已毁于战火,不复存在,唯有寺内宋代沙石成皿,其形似瓮,故得名石瓮寺。
<p style="text-indent:2em;">'''长生殿遗址'''
<p style="text-indent:2em;">也叫集灵台,在晚照亭以东,是唐华清宫的主要建筑之一。本来是王宫、大臣们去朝元阁朝拜前,斋戒和沐浴的地方,后来成为唐明皇与杨贵妃休闲避暑之地,它的驰名也在于《长恨歌》中记述了 [[ 唐明皇 ]] [[ 杨贵纪 ]] 那段天宝爱情遗事。
<p style="text-indent:2em;">'''三元洞坡下碑林'''
<p style="text-indent:2em;">是1998年为日本已故著名汉学书法家石桥犀水。 [[ 藤田赞阳 ]] [[ 石田泉城 ]] 等九人所建书法石碑。碑林共有九块石碑,有行、草、隶、篆、楷等字体。碑林的建立为中日两国书法艺术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场所, 而且可以看出, 中日两国人民的交往和友谊,是多么源远流长。
==文化传说==
<p style="text-indent:2em;">骊山神女,《太平御览》卷七一引 [[ 《辛氏三秦记》]]:"骊山西有温泉。俗云,始皇与神女戏,不以礼,女唾之,则生疮。始皇怖谢,神女为出温泉,后人因洗浴"。又《古小说钩沈》辑《幽明录》云:"武帝在甘泉宫,有玉降,常与帝围棋相娱。女风姿端正,帝密悦乃欲逼之。女因唾帝面而去,遂病疮经年。故 [[ 《汉书》 ]] 云:'避署甘泉宫'。正其时也"。盖同一传说之分化。
<p style="text-indent:2em;">骊山以它特有的温泉和风景而闻名于世,西周末年的周幽王与爱妾褒姒主曾在这里演出了一场兴起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悲剧,从而葬送了西周王朝。相传 [[ 秦始皇 ]] 生前在骊山与神女相遇,游览当中欲戏神女,神女盛怒之下,朝他脸上唾了一口,这样秦始皇很快生长了一身的烂疮。虽然这是一个神话故事,但隐隐约约可以看出秦始皇与骊山似乎有些缘份。他的墓地也选在骊山之旁,秦始皇为什么特别迷恋骊山这块风水宝地呢?
<p style="text-indent:2em;">古人把墓地的选择看作是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象秦始皇这个企图传之于万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对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视。他之所以要安葬在骊山,据北魏时期的郦道元解释:"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 [[ 蓝田 ]] ,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郦道元的观点受到学术界多数学者的肯定。但有些学者曾对其提出异议,认为秦始皇陵选在骊山之阿一是取决于当时的礼制,二是受"依山造陵"传统观念的影响。
<p style="text-indent:2em;">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兴起了依山造陵的观念。后来人们选择墓地又特点重视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立冢安坟,须籍来山去水",见大汉原陵秘葬经。依山傍水被古人视作最佳风水宝地,至于这个观念始于何时,无从考起。
<p style="text-indent:2em;">秦始皇陵是依山造陵的典范,秦始皇陵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在秦始皇陵的东侧,也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按水经注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可见鱼池水原来是出自骊山东北,水由南向北流,后来修建 [[ 秦始皇陵 ]] 时,在陵园西南侧修筑了一条东西向的大坝,坝长1000余米,一般宽40多米,最宽处达70余米,残高2至8米,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五岭遗址。
<p style="text-indent:2em;">正是这条大坝将原来出自骊东北的鱼池水改为西北流,绕秦始皇陵东北而过此外,在陵园东侧,在川流不息的温泉水经过。据水经注记载:"在鱼池水西南有温泉水,世以疗疾"三秦记曰:"郦山西北有温泉"。可见当年的温泉与西北的鱼池水相对应。由此不难发现,秦始皇陵的风水特点是: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依山环水"不正是秦始皇陵特意选择的风水宝地吗?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西汉帝陵 ]] ,如高祖长陵、 [[ 文帝霸陵 ]] 、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继承了"依山环水"的建陵思想。
==节庆活动==
===六月会===
<p style="text-indent:2em;">又叫"骊山老母女媒节"、"善嗣会"、"传子会"、"禅子会"。司马迁在 [[ 《史记》 ]] 中称"女娲通神媒"。古历六月十五日(6月13日-6月15日),相传骊山老母(女娲氏的生日),又传女娲氏炼石补天拯救人类,定婚嫁。女媒节即是几千年来流传在临潼地区的原始风俗遗迹,同时,也是劳动人民在夏收大忙后休闲上山避暑的节日。
<p style="text-indent:2em;">会期,四方祈子求福者,约定俗成,不远千里而来求神问卜、还愿献礼。相传,人文初祖女娲氏,她与伏羲氏兄妹成婚,在骊山留下了圣迹;她在灵水之滨抟土造人,给人间流传下许许多多的故事。人们为了纪念她的圣功,在其发祥之地-骊山修建庙宇,尊为"骊山老母"。会日,骊山东、西绣岭上的大小寺、观、庙、院,不分佛、道,都是香客盈门, [[ 香烟 ]] 缭绕,钟声阵阵,求子还愿者不惜钱财,或献 [[ ]] 、或献 [[ ]] 、献 [[ ]] 、献面或赠衣、赠钱或 [[ 挂匾 ]] [[ 竖碑 ]] 等。更有趣的是:祈子者向骊山老母祷告求子,殿中老道竟以红绳拴铜钱付之,人言"心诚则灵",或言之"有求必应"。会期三天三夜,山上山下,城内大街小巷,游客云集,鞭炮之声隆隆,古乐戏曲之声充耳,食堂饭馆供不应求,大小旅舍满员,通宵达旦。
[[File:骊山7.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p style="text-indent:2em;">这种古老的民间庙会,文化源远流长,在改革开放后更添了新的内容,成为中外游人向往之地,古老的祈子活动渐渐被新文化风尚所代替。
==文献记载==
<p style="text-indent:2em;">1、 [[ 《史记·秦本纪》 ]] 载:
<p style="text-indent:2em;">申侯之女为大骆妻,生子成为适。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
<p style="text-indent:2em;">四十二年,安国君为太子。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阳郦山。九月,穰侯出之陶。
<p style="text-indent:2em;">2、 [[ 《史记·秦始皇本纪》 ]] 载:
[[File:骊山10.jpg|缩略图|右|4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p style="text-indent:2em;">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是岁,赐爵一级。治驰道。……
<p style="text-indent:2em;">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九月,葬始皇郦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p style="text-indent:2em;">四月,二世还至咸阳,曰:"先帝为咸阳朝廷小,故营 [[ 阿房宫 ]] 为室堂。未就,会上崩,罢其作者,复土郦山。郦山事大毕,今释阿房宫弗就,则是章先帝举事过也。"复作阿房宫。……
<p style="text-indent:2em;">二年冬,陈涉所遣周章等将西至戏,兵数十万。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曰:"柰何?"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强,今发近县不及矣。郦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
<p style="text-indent:2em;">3、《史记·项羽本纪》载:
<p style="text-indent:2em;">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 [[ 沛公 ]] 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 [[ 夏侯婴 ]] [[ 靳强 ]] [[ 纪信 ]] 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参观信息==
<p style="text-indent:2em;">交通信息
<p style="text-indent:2em;">在 [[ 西安 ]] 火车站东广场解放饭店门口乘坐306路西安到秦 [[ 兵马俑 ]] 或骊山的专线汽车。从西安自驾车前往骊山可沿西临高速公路前行,行程约24公里。
== 相关视频 ==
<center>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