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约翰·班尼斯特·古迪纳夫

增加 95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1950年代,電腦還是一個由上萬個長得像燈泡一樣的真空管組成的龐然大物,信息存儲成本昂貴、效率低下。古迪納夫和他的團隊研究出了一種用磁體來存儲信息的新思路,這種新技術速度更快、價格更低、可靠性還更高。取得研究突破之後,古迪納夫發表了一系列文章,介紹自己在該領域的理論研究。這些理論後來變成了 「[[古迪納夫-金森法則]](Goodenough-Kanamori Rules)」,並為日後隨機存取存儲器(RAM)的誕生奠定了相當重要的基礎。<ref name="Gooden-11"></ref><ref name="Gooden-12b></ref><ref name="Gooden-21">[https://zhuanlan.zhihu.com/p/29848948 美丽的心灵(一)—— 锂电之心1 ]</ref>
==='''離開美國,進入全新領域 '''===
1970年代初,古迪納夫(約50歲左右)算是一名小有成就的科學家了。不過他的人生又來了一次的轉折點。
1972 年石油危機之後,全世界的目光開始聚焦到能源領域相關的研究,美國國內的研究經費也開始轉向[[國防]]領域,於是古迪納夫動了離開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的念頭,遠走他國。
 
一直想為[[發展中國家]]做點什麼的他,本來想去當時還是美國盟友的[[伊朗]][[德黑蘭]]。但他的妻子覺得那裡怪怪的,力勸他去英國[[牛津大學]]。後來,他妻子的「第六感」應驗了 -- 伊朗爆發了[[伊斯蘭革命]],跟美國水火不溶到今天。
 
"牛津大學" 是讓古迪納夫進入了全新領域的地方 —— 鋰離子電池 ... 那時他已經54歲了,真是一位勇敢敢轉行、不怕死的勇者。<ref name="Gooden-12b"></ref>
 
 
HERE
==='''開始接觸到電池'''===
7,45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