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任昉

增加 1,88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任昉]]寫文章時擅長[[表]]、[[奏]]、[[書]]、[[啟]]等[[文體]],文格壯麗,“起草即成,不加点窜”,而同期的[[沈約]]以詩著稱,時人稱「任筆沈詩」。[[沈约]]称任防“心为学府,辞同锦肆”<ref>《太常卿任防墓志铭》</ref>。[[王融 (中书郎)|王融]]“自謂無對當時”,可是一見任昉之作,似“恍然若失”。[[王俭]]见其笔札,“必三复殷勤,以为当时无辈,曰:‘自傅季友以来,始复见于任子。若孔门是用,其入室升堂。’”又與[[沈约]]、[[王僧儒]]同为[[三大藏书家]]。[[竟陵八友]]之一。作《奏彈范鎮》文,他反對[[范縝]]的“神滅論”。著有《[[述異記 (任昉)|述異記]]》<ref>[[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658022 《述異記》全文 ]</ref> 2卷、《杂传》247卷、《地理书钞》9卷,《地记》252卷、《文集》23卷、《[[文章缘起]]》<ref>[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982560 《文章緣起》]</ref>1卷、《[[任中丞集]]》<ref>[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895820 《任中丞集》]</ref> 等。
 
 
==生平==
 
任昉幼即聰悟,8歲能寫文章,他的叔父任晷曾很得意地誇讚他:「吾家千里駒也。」16歲即被聘請為丹陽主簿,他「雅善屬文,尤長載筆,才思無窮,當世王公表奏,莫不請焉」。南朝衛將軍[[王儉]]非常器重他,「每見其文,必三復殷勤,以為當時無輩。」才華橫溢的文人[[王融]],自以為當代無人可比,可是見到任昉的文章後也自愧不如。任昉寫文章一遍成稿,不須修改,深為當時一代詞宗[[沈約]]所推稱。其文情真意切,透闢凌厲。像《為竟陵世子臨會稽郡教》<ref>[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5%85%A8%E6%A2%81%E6%96%87/%E5%8D%B7%E5%9B%9B%E5%8D%81%E4%BA%8C#%E4%B8%BA%E9%BD%90%E7%AB%9F%E9%99%B5%E7%8E%8B%E4%B8%96%E5%AD%90%E4%B8%B4%E4%BC%9A%E7%A8%BD%E9%83%A1%E6%95%99]全梁文/卷四十二</ref>悲概感人,《王文憲集序》<ref>[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7%8E%8B%E6%96%87%E6%86%B2%E9%9B%86%E5%BA%8F]《王文憲集序》</ref>逼真傳神,《讓宣城郡公表》憨態直露,《薦士表》剴切中理,《彈奏蕭穎達》凌厲無畏。他的文章與沈約的詩齊名,有「任筆沈詩」之譽。晚年常有詩作,想超過沈約,但因用典故太多,少有佳作。
 
 
任昉性至孝,「每侍親疾,衣不解帶……湯藥飲食必先經口」。父喪,「哀瘠過禮」。繼母喪,廬墓「哭泣之地,草不為生」。他廣交士友,與他同時以文學游於竟陵王[[蕭子良]]門下的有[[沈約]]、[[謝眺]]等8人,被稱為「[[竟陵八友]]」。他能獎掖後學,薦舉賢才,少而風神警拔的[[王日柬]]和家貧靠抄寫奉養母親的[[王僧孺]],都因他的推薦而能各展其才。他酷好典籍,家雖貧,藏書還多達萬餘卷,且有許多珍本,是當時的三大藏書家之一。
 
 
 
 
 
 
== 參考文獻 ==
2,95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