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明孝陵

增加 52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明孝陵 ''' 坐落在 [[ 钟山 ]] 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 [[ 明朝 ]] 开国皇帝 [[ 朱元璋 ]] 与皇后马氏的陵寝,始建于公元1381年,1398年朱元璋安葬于此,到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历经32年之久。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明孝陵作为中国明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明清两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ref>[https://www.sogou.com/link?url=a8xlm0X2uvevvAG9TcaudAPT9lK_n5UQhCNHUgpsAoDiibfo-EnFJK8q9wrnzpvZJXXVz5tHYZhl3FfiuRDc5w.. 南京明孝陵享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中国江苏网 2017-11-9</ref>。
明孝陵作为中国明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明清两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ref>[https://www.sogou.com/link?url=a8xlm0X2uvevvAG9TcaudAPT9lK_n5UQhCNHUgpsAoDiibfo-EnFJK8q9wrnzpvZJXXVz5tHYZhl3FfiuRDc5w.. 南京明孝陵享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中国江苏网 2017-11-9</ref>。 1961年3月,明孝陵列为首批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03年7月,根据 [[ 世界文化遗产 ]] 遴选标准,明孝陵及其明功臣墓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12月,又被列为首批 [[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 和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基本信息
世界文化遗产
保护级别
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适宜游玩季节
春秋两季最佳
 
==历史沿革==
 
===明代时期===
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翌年马皇后去世,9月葬入孝陵,定名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于谥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ref>[https://www.sogou.com/link?url=DSOYnZeCC_qetJvTgG4Ehv2m4sbZyM-7tCn4YwZTgyGCSFD5MYaTTv_x7980BBdoFDz2xbOXdiA.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明孝陵],中国政府网 2006-3-29</ref>,一说是马皇后谥"孝慈",故名。
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翌年马皇后去世,9月葬入孝陵,定名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于谥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ref>[https://www.sogou.com/link?url=DSOYnZeCC_qetJvTgG4Ehv2m4sbZyM-7tCn4YwZTgyGCSFD5MYaTTv_x7980BBdoFDz2xbOXdiA.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明孝陵],中国政府网 2006-3-29</ref>,一说是马皇后谥“孝慈”,故名。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于应天府崩殂,遂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至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成" 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整个孝陵建成,历时长达30余年。其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形制参照唐宋两代帝王陵墓而有所增益。建成时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
当时从朝阳门(今中山门)至孝陵卫到陵墓西北所筑的皇墙有45华里长,护陵驻军有5千多人。那时候陵园内亭阁相接,享殿中烟雾缭绕,松涛林海,养长生鹿千头。鹿鸣其间,气势非凡。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孝陵享殿等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先后调用军工10万,至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历时25年。其总体布局分两部分: 一是导引建筑的神道,二是陵寝主体建筑。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于去世,礼葬孝陵。朱元璋及其皇后合葬的地宫俗称" 宝城" ,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它的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
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攻陷南京,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终。诸王群臣纷纷上表劝进,朱棣在象征性的推辞两次后,于己巳日," 谒孝陵" ,虽然" 唏嘘感慕,悲不能止"
有明一代,南京明孝陵一直是祖宗根本之地,备受尊崇。每岁有固定三大祭、五小祭。凡遇国之大事,均需遣勋戚大臣祭告。
清代前期在满汉矛盾冲突之下,清代统治者处于政策的需要,也必须笼络广大汉民族以加强统治,受汉文化影响,对明陵实施保护政策。
清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全国局势未稳之际,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 遣大学士冯铨,祭故明太祖及诸帝"
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初,豫亲王多铎平定江南,本月中旬进驻南京城,二十七日就" 谒明陵,命灵谷寺僧修理" 。七月,又" 遣内官正副二员,陵户四十名,守明陵"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首次次南巡到达金陵,亲往孝陵拜祭。" 上由甬道旁行,谕扈从诸臣皆于门外下马。上行三跪九叩头礼,诣宝城前行三献礼; 出,复由甬道旁行。赏赉守陵内监及陵户人等有差。谕禁樵采,令督抚地方官严加巡察。" 其谒陵态度之恭敬,礼数之尊崇,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 父老从者数万人,皆感泣"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玄烨下江南拜谒孝陵,题" 治隆唐宋" 碑于碑亭。
明清鼎革,明孝陵仍享有崇高的地位。尤其是康乾年间,康熙南巡,六次遣官拜祭,五次亲往谒陵; 乾隆六次南巡,更是次次至明孝陵" 拈香奠酒" 。且二人祭拜时均行三跪九叩之大参礼,可谓优渥有加。被时人誉为" 礼文隆渥,逾于常祀,是乃千古盛德之举"
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战火几乎让明孝陵地表建筑毁于一旦,康熙手书御碑倒地破碎。
清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时任两江总督曾国藩奉诏祭陵,着手修复明孝陵。当时,曾国藩派员勘估,明孝陵维修实际需白银20万两,但是清朝财政拮据,结果最后只用了740两银子做了一些小维修," 治隆唐宋" 御碑被扶起粘合。原本人们可以从石碑左右二边绕过,而在1980年代以后,整个石碑左右都被水泥所固定,一直到屋顶; 所以要先从御碑殿出来,才可以看到龟趺的后面。[2]
清宣统元年(1909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府知府会衔于文武方门前竖立特别告示碑,用来告诫相关世界各国游客不要在此乱涂乱画。
民国元年(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携南京临时政府官员谒祭明孝陵,并拟祭文。(右图: 前排左三为南京临时政府南京卫戍总督徐绍桢,左四为陆军总长黄兴,左五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左六为海军总长黄钟瑛,左七是教育总长蔡元培。)
1961年,明孝陵被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起,文物工作者利用精密磁测等高科技手段对孝陵进行长达6年的考古勘探和研究证实,历史上没有一次能够盗掘成功。之所以至今保存完好,是明孝陵的特殊防盗措施、历史机缘以及地理位置共同决定的。
2003年7月,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明孝陵作为" 明清皇家陵寝" 扩展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周边的明功臣墓,常遇春墓、仇成墓、吴良墓、吴桢墓及李文忠墓等5座功臣墓也同时被划入世界遗产保护范围。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明清皇家陵寝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安徽、江苏等地,是中国明清两朝皇帝陵寝建筑群,按照严格的等级规制营建,具有完整的地上、地下建筑体系,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建筑华美,工艺精细,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的丧葬制度。
历经600余年的风雨之后,宝城墙体出现了局部坍塌,墙面剥落,个别地方因为地基沉降逆向撕裂而形成巨大裂缝。南京市文物部门先后投资300多万元,采用东南大学古建筑专家的保护方案,按照修旧如旧的要求,对墙体进行了维修,如" 缝合" 裂缝,整平" 墙面" ,对变形的墙体进行修补和防水防渗漏" 手术" 。为方便游客一睹" 龙脉" 真容,还修建了一条青石板游览步道,让游客能登上宝顶看到明孝陵全貌。
2008年6月,南京明孝陵方城明楼加顶保护工程开工。
2009年2月,明孝陵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是关于明太祖朱元璋、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和南京明文化的专题展馆,新馆外观采用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建筑风格,白墙、灰瓦、雕花木门、坡顶屋面、马头墙、花格窗等典型元素的运用,使得整体建筑与周边明孝陵遗存的大金门、四方城等文化遗址和草木葱郁的自然环境相协调,这也与600多年前明孝陵" 天人合一" 的建造理念不谋而合。
2012年5月,四方城,即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修缮加顶工程开工。
2018年6月8日,明孝陵入选“十大最受欢迎中国世界遗产景区”。
2019年7月,明孝陵大数据监测预警平台正式启动建设,建成后将对明孝陵内的 国宝”本体进行全天候监测,所有监测数据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数据对接。
==建筑布局==
明孝陵处于山清水秀的环境之中,周围山势跌宕起伏,山环水绕,人文与自然景观浑然天成。陵园规模宏大,格局严谨。孝陵建筑自下马坊至宝城,纵深2.62公里,陵寝主体建筑当年建有红墙围绕,周长2.25公里。
明孝陵经历了600多年的沧桑,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已不存在,但陵寝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气派,地下墓宫完好如初。陵区内的主体建筑和石刻有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包括下马坊、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像路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筑遗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
墓区的建筑大体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组神道部分,从下马坊起,到孝陵正门; 第二组是主体部分,从正门到宝城、明楼、崇丘为止。
沿神道依次有: 下马坊、禁约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碑亭、御桥、石像路、石望柱、武将、文臣、棂星门。过棂星门折向东北,便进入陵园的主体部分。这条正对独龙阜的南北轴线上依次有: 金水桥、文武方门、孝陵门、孝陵殿、内红门、方城明楼、宝顶等建筑。陵寝建筑都是按中轴线配制,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ref>[https://www.sogou.com/link?url=AZ5lEp6zQ3tvpPhRzjnoM5eBNGzHbR5CWkf3l81u2vddgAm7YuPmsdef5bWQAsoareaVHN88tHY. 葱翠怀抱“明孝陵”-“天空”的情怀],搜狐博客 2008-11-10</ref>。
==附属建筑==
===神道部分===
===下马坊===
下马坊是一座二间柱的石牌坊,面阔4.94米、高7.85米,坊额上刻" 诸司官员下马"6 ”6 个楷书字,告示进入明孝陵的官员必须下马步行,以示对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尊敬<ref>[https://www.meet99.com/jingdian-mingxiaoling-103241.html 南京明孝陵旅游攻略 之 下马坊],相约久久旅游网 2019-11-14</ref>。
下马坊
下马坊
===神烈山碑===
神烈山碑位于下马坊东边36米处,是明嘉靖十年(1531年)立,正面阴文双钩浅刻" 神烈山"3 ”3 字,原有碑亭,现已不存在,仅存四角石柱础。神烈山碑是明嘉靖十年改钟山为神烈山时而立。再向东17米处有一块卧碑,为" 禁约碑" ,是明崇桢十四年(1641年)立,碑文刻禁止损坏孝陵及谒陵的有关9条禁约。
===大金门===
==神功圣德碑及碑亭==
神功圣德碑及碑亭,在大金门正北70米处,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为朱元璋撰述的歌功颂德碑及碑亭。神功圣德碑亭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筑平面为正方形,故俗称" 四方城" ,内置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 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楼顶已毁。原碑亭为砖石砌筑,平面呈正方形,亭子的结构顶部已荡然无存,现仅存四壁,每壁各有一个宽5米的拱形门洞,外观如一个城堡,故俗称" 四方城"
===神道石刻===
四方城向西北行约100米过御河便进入神道。明孝陵神道的最大特点在于建筑与地形地势的完美结合。其不同于历代帝陵神道成直线形,而是完全依地形山势建造为蜿蜒曲折的布局。而且在每一段落的节点处安放石像生来控制空间,形成一派肃穆气氛。石像生下铺垫有完整的六朝砖,使其600年来没有下沉。神道由东向西北延伸,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石兽,每种2对,共12对24件,每种两跪两立,夹道迎侍。
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礼仪要求,各有寓意: 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 獬豸是一种神兽,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明辨是非,它能用角抵触有罪的人; 骆驼是沙漠与热带的象征,它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 大象是兽中巨物,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 麒麟是传说中的" 四灵" 即麟、龟、龙、凤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 仁义之君" 和吉祥、光明; 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
明孝陵神道的6种石兽中,以象为最大,重达80吨,当时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明孝陵,冬季时,在路面上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滚轴,一路上用人力推滚的办法来完成运输任务。这段神道现俗称为石像路,全长615米。石兽的尽头,神道折向正北,至棂星门,长250米。这段神道置石望柱和石人,2根望柱呈六棱柱形,高6.6米,其上雕刻云龙纹。通常望柱均置于神道的最前面,而明孝陵的望柱则置于神道中间,这也是朱元璋的独特之处。石望柱之后是东西相对而立的翁仲,有武将、文臣各2对,共8尊,高各为3.18米,石人石兽的体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艺术珍品。
自正门至崇丘,包括文武方门(即正门)、碑殿、享殿、大石桥、方城、明楼、宝顶等,筑有围墙。
===文武方门===
文武方门是孝陵的正门,原为5个门洞,3大2小,中间3个为拱形门洞,两边2个为长方形门洞。庑殿顶上盖黄色琉璃瓦。清朝同治年间改建为一个门洞,上嵌清石门额,阴刻楷书" 明孝陵"3 ”3 字。1999年重新进行修复,恢复了明代时大门的原貌。现为五门,黄瓦、朱门、红墙,正门上方悬挂长方形门额,竖书" 文武方门"4 ”4 个鎏金大字。正门东侧立有一块" 特别告示" 碑,此碑是清宣统元年(1909)所立,以六国文字书写,警示保护孝陵的注意事项。碑亭后原建有两御亭,西边叫宰牲亭,东边的称具服殿。
===碑殿===
===治隆唐宋碑===
碑殿中石碑上书「治隆唐宋」四个鎏金大字,碑高3.85米,宽1.42米,厚度0.38米。「治隆唐宋」的意思是颂扬明太祖治国方略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这是清康熙皇帝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谒陵时御题。这是因清朝刚统治中国,康熙执政初,汉人不服满人统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康熙深知,光靠高压政策是不行的,还须依靠汉人。所以,康熙在6次南巡中,5次拜谒明孝陵。此碑由曹雪芹的祖父、当时的" 江宁织造" 郎中曹寅刻立<ref>[https://www.sogou.com/link?url=DSOYnZeCC_rA0f2pUk9SjHlPi-pc7VAg_-YqSjKNXXlC4q7lsZANRHXVqbZtsk21 南京明孝陵],青驿 2016-3-6</ref>。在" 治隆唐宋" 碑左右还有清朝乾隆皇帝诗碑各一块,东西有卧碑两块,东边一块刻载康熙帝第一次谒陵纪事,西边一块刻记康熙帝第三次谒陵情形。
===享殿===
孝陵的主要建筑孝陵殿,即享殿,位于碑殿之后。原明代孝陵殿毁于战火,尚存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台基,通高3.03米,台基上有大型柱础64个。台基四角有石雕螭首,大殿前后各有3道踏垛,尚存6块浮雕云龙山水大陛石。大殿基长57.30米、宽26.6米,可见当时该建筑之宏大。原殿中供奉朱元璋及马皇后神位。
现存地表建筑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两次重建的三小间享殿,现殿内是" 明孝陵史料陈列室" 。享殿后是一片纵深100余米、宽数十米的空地,是当年露天祭祀的场所,中间有甬道,两边林木茂盛。甬道尽头有石桥,称大石桥,又称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 仙界" 。桥北是一座宽75米、高16米、进深31米的城堡式建筑,称方城。
===宝顶===
宝顶近似圆形,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周围砌有砖墙。宝城厚实坚固,依山势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用明砖垒筑,厚约1米; 在南边石壁上于民国时期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1998年至1999年,南京市文物局等有关部门采用先进的精密磁测,证实朱元璋墓的地宫就在这下面,埋葬深厚,保存完好,从没有被盗过。
==其他部分==
南京地区雨量充沛,钟山主峰的雨水主要经独龙阜孝陵陵宫区域排泄,明孝陵必须建有完善的排水系统,才能确保陵宫的安全。因此,孝陵陵区内设有外御河、内御河和宝城御河三条排水系统。
这三条御河在规划和设计上可谓独具匠心,它将陵域划分成导引区、神道区、前朝区和后寝区,同时通过三组御河桥,将这四个区连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并且使整个陵域更为完美,更富有生机。御河桥中的第一组介于碑亭和神道石刻之间,为砖构单曲拱桥,霹雳之水由桥下西流,御桥旧址犹存,桥非原貌,今称" 虹桥" 。第二组桥位于神道尽头,是直通陵宫的桥梁,一字排列5座,又称" 五龙桥" 。它与陵宫处于同一南北中轴线上,桥身作石构单曲拱桥样式,5座石桥与正北方200米处的5孔陵宫门一一对应。仅存中间3座,桥身起券,两侧有散水螭首和护栏望柱。这组御河桥的桥基和两岸石堤为明代原物,护栏是1995年重新修复的。
桥下御河河道已实施清理改造工程,流经御桥的河水清澈不绝。第三组御桥处于方城之前,石造单券拱桥,长57.5米,宽26.6米,两侧石栏、螭首多残毁,但桥身体量宏大,结构牢固,做工细腻,是明初桥梁建筑中的杰作。过了这座御桥便是朱元璋长眠之地,因此称其" 升仙桥" 。除三条御河外,陵宫地下还建有巨大的涵道,以增加雨季的泄洪量。陵宫内则建有地下排水管道,地面建筑周围均以砖铺设散水和明沟,享殿台基四周有数十个向外悬挑的精美的散水螭首,陵宫宫墙外也以砖铺设散水,并以砖石砌建挡土墙。明孝陵的整个排水体系和细部设施,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既充分利用原有河道,又将其艺术地融入陵区的布局之中,高度体现了南方多水地区建筑规划上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治隆唐宋碑===
治隆唐宋碑,御碑亭中陈列着五块碑,正中一块刻" 治隆唐宋" 四字,为康熙皇帝手书。碑高3.85米,宽1.42米。" 治隆唐宋" 的意思,是颂扬明太祖治国方略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作为清朝皇帝的康熙如此诏示天下,一方面表示了他对朱元璋的尊重和钦佩之意,另一方面也是有其良苦用心的。康熙一生中六次南巡,五次拜谒明孝陵,行跪九叩大礼。" 治隆唐宋" 就是他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第三次下江南谒陵时所题,并由曹雪芹的祖父、当时的" 江宁织造" 郎中曹寅立碑。他是想借此笼络人心,以缓和汉满矛盾,加强其统治。从中亦可看出康熙的雄才大略。
===明东陵遗址===
===六国文字碑===
该碑是由清政府所立,意在对喜好在明孝陵" 涂鸦" 的外国游客以警示,以六国文字书写。
碑文的大概意思是" 鉴于明孝陵内御碑及附近古迹历年破坏、毁损情况严重,端方总督大人下令竖立围栏对其加以保护。有人越栏参观或者可能对前述御碑及陵区古迹造成损坏之行为,一律禁绝"
清代末年,国门被打开以后,慕名而来的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越来越多。在这些洋人中,有一些显然喜欢在明孝陵的建筑和石刻上乱涂乱画,令当时的地方政府很是困扰。
下令立碑之人为端方,其当时的身份为两江总督,根据管辖范围,这位两江总督所管辖的是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出当时洋人们的涂鸦行为已经让当时的政府忍无可忍。针对这种情况,两江总督拿出了两个" 方子": ”: 一是让两江洋务总局和江宁府在明孝陵设立" 六国告示碑" ,明确警告素质不高的老外游客们不要乱涂乱画; 二是将明孝陵神道内的石刻全部装进木栅笼,这样一来,就将文物与不文明的洋人们隔绝开来,没有再顺手涂鸦破坏的机会。尽管如此,在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上,还是能看到疑似清末俄国人留下的刻字。
==陵墓地宫==
除了横穴和侧墓道,考古人员还在明孝陵宝顶高高的封土堆下发现了厚厚一层圆润的鹅卵石。鹅卵石本来应当出现在低洼的山涧中,它们现在出现在独龙阜的山头上只有一个原因--这是人们背上来有意铺设的,不仅便于雨水迅速渗透到宝顶排水设施中流出去,更为重要的是防盗。这类似于古代一种流沙防盗法,当盗墓贼挖开一个洞时,鹅卵石就会从四面八方滚落下来把洞填满。这也是现在连盗掘的痕迹都很难找到的原因。
虽然明孝陵采用了三大有效的盗墓措施,但是如果遇上像东陵大盗孙殿英那样握有重兵和炸药的军阀,也难逃一劫,幸运的是,历史机缘却让明孝陵逃脱了这些大贼的魔爪。虽然明代以后南京城屡经战火,但每个新政权无一例外地对明孝陵加以保护。清朝建立后,通过保护明孝陵,有效消除了江南地区的抗清思想。甚至康、乾二帝每次下江南必定要来明孝陵祭拜,康熙还在陵前立了" 治隆唐宋" 的石碑。洪秀全、孙中山在南京成立政权后的第一件事也是祭拜明孝陵,以示推翻满清、恢复中华的决心。
明孝陵躲过贼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离南京城太近了,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城里立即会知道,这让盗掘活动不可能延续太长时间,只有无功而返。
朱棣继位后还特意为父亲在明孝陵竖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此后,每年年底皇帝都要到孝陵祭扫,皇族中有人犯事还被罚到孝陵守陵悔过。后来的明朝皇帝一直以南京的紫金山为明朝龙脉所在,对其甚为关注,嘉靖皇帝曾将紫金山改名为'神烈山',崇祯皇帝还竖立禁止在紫金山采伐、动土的'禁约碑'。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会副会长、东南大学建筑学教授刘叙杰说:" :“ 明孝陵代表着明初皇家建筑的艺术成就,是中国陵墓建筑和陵墓文化的缩影。" 明孝陵从起点下马坊至地宫所在地的宝顶,纵深达2600多米,沿途分布着30多处不同风格、用途各异的建筑物和石雕艺术品,整体布局宏大有序,单体建筑厚重雄伟,细部装饰工艺精湛,凝聚了当时政治家、艺术家和建筑师们的才智。
明孝陵的开创性地位还体现在其依山势地形蜿蜒曲折的陵墓神道。明孝陵的神道石刻是中国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线,而是环绕建有三国时代孙权墓的梅花山形成一个弯曲的形状,形似北斗七星。由卫岗的下马坊至文武方门的神道长达2400米左右。
明孝陵首开了第一代皇帝陵寝的神道作为后世子孙陵寝共用神道的制度。神道两边分布的12对石像生和4对石人,石刻风格多样,造型厚重简朴,融整体宏大与局部精细为一体,也代表了中国明初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
明孝陵改变了唐宋帝陵方上、陵台、方垣、上下宫制度和十字轴线的陵墓布局,首次按皇宫布局建立" 前朝后寝" 三进院落制,开创了陵寝建筑平面呈" 前方后圆" 的基本格局,并一直规范着此后明清两朝500多年20多座帝陵的建设规制。特别是明孝陵的" 前朝后寝" 和前后三进院落的陵寝制,反映的是礼制,但突出的是皇权和政治。
明孝陵是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其陵寝制度既继承了唐宋及之前帝陵" 依山为陵" 的制度,又通过改方坟为圜丘,开创了陵寝建筑" 前方后圆" 的基本格局。明孝陵的帝陵建设规制,一直规范着明清两代500余年20多座帝陵的建筑格局,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所以,明孝陵堪称明清皇家第一陵。这座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明代皇家陵墓以其墓主显赫、规模宏大、形制独特、背依钟山环境优美而著名于世,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陵墓之一。
==统治意义==
明清易代被称之为" 天崩地坼" 的大事,之所以如此,绝不仅是因为政权的嬗替。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可能只有宋元之际和明清鼎革相类似,两者的共同点就是异族的入主中原。正所谓"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王夫之说:" :“ 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夷类间之";" ”;“ 夷狄者,歼之不为不仁,夺之不为不义,诱之不为不信,非我族类,不入我论。" 从中人们不难读出其对入主中原的清朝统治者的切齿之恨。清初的" 薙发令" 以及" 扬州十日" " 嘉定三屠" 等一系列暴政,更是激起了江南士民的强烈反抗。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清帝在全国局势基本稳定之后,到士风最为浓厚、遗民最为集中的江南拜谒孝陵,其谋求满汉认同、消弭民族矛盾的诉求,就不言自明了。" 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南北中外所得私。舜东夷,文王西夷,岂可以东西别之乎?"
乾隆就曾在其《历代帝王庙礼成恭纪》中,愤愤不平地辩解道。消弭民族矛盾,首先就要消除文化隔阂,相对于强势的中原儒家传统文化,清朝统治者所能做的主要就是接纳并吸收儒家文化。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康熙南巡归途中经过山东曲阜,亲诣孔庙参谒。《清史稿》记之甚详:" :“ 戊寅,上次曲阜。己卯,上诣先师庙,人大成门,行九叩礼。至诗礼堂,讲易经。上大成殿,瞻先圣像,观礼器。至圣迹殿,览图书。至杏坛,观植桧。入承圣门,汲孔井水尝之。顾问鲁壁遗迹,博士孔毓圻占对甚详,赐官助教。诣孔林墓前酹酒。书'万世师表'额。留曲柄黄盖。赐衍圣公孔毓埏以次日讲诸经各一。免曲阜明年租赋。" 孔庙的" ”“ 九叩礼" ,让人不由联想到半个月前康熙在明孝陵前的" 三跪九叩" ,由此亦可见康熙皇帝的良苦用心。论及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明太祖可能无法与孔子相提并论。但康熙帝在南巡途中对二者的拜祭,相似的决不仅是形式上的" 三跪九叩" ,更是实质上的对满汉文化认同的诉求。一个是" 万世师表" 的孔圣人,代表着对千年儒家文化的传承; 一个是开创有明一代基业的明太祖,代表着对前朝君主的优渥; 正所谓殊途而同归。
在清帝历次谒陵的祭文中,不厌其烦的阐述其" 继统" 而非夺位的身份。顺治元年,摄政王多尔衮遣大学士冯铨祭告孝陵的祭文中,就说道" 兹者流寇李自成,颠覆明室,国祚已终。予驱除逆寇,定鼎燕都。惟明乘一代之运以有天下,历数转移,如四时递禅,非独有明为然,乃天地之定数也。" 首先,强调明代的灭亡是" 国祚已终" 、气数已尽; 其次,申明清军入关击败李白成的农民军,是" 驱除逆寇" ,既为明代报了深仇大恨,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由此推之,则明清易代是理所当然、合情合理的了。康熙帝在其谒陵后所作《过金陵论》中说:" :“ 闯贼以乌合之众,唾手燕京,宗社不守。马阮以嚣伪之徒,托名恢复,仅快私仇,使有明艰难创造之基业,未三百年而为丘墟。" 不仅再次强调农民军才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而且强调南明政权的无能与非法。因此清代才会" 受天眷命,绍缵丕基" 。乾隆帝在其拜谒明孝陵时所作的诗中,说得更为直接:" :“ 嬗谢都关天运乘,攘除非自本朝兴。代为翦逆当方革,岂是困危致允升。" 一言以蔽之,阐述清朝的正统与继承的合法,是清帝谒陵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个时候,祭文已经成为一种政治宣讲书; 而明孝陵,则成为一个绝佳的宣传平台。而事实也证明,这种委婉而巧妙的政治表述,比之前的军事杀戮更行之有效。
对于清初那批数量庞大的明代遗民来说,明孝陵确实有着异乎寻常的象征意义。对孝陵的拜祭,其实就代表了对故国的追思。所以,在清初,自然会有那么的人前去" 哭陵" 。所谓" 孤忠遗老,于社稷沦胥之后,既倮然亡奈何矣。独往往歌哭陵上,摅其志士之悲。" 顺治八年,顾炎武初谒孝陵,从此寓居在钟山之下,自名" 蒋山佣" ,表明了自己要做明太祖守陵人的心志。此后的十余年间,顾炎武一共七谒孝陵。" 薄海哀思结,遗臣涕泪稠" ,其谒陵时心境之悲凉,是后人难以真正体会的。在当时有相似心境的,又岂止顾亭林一人,他代表了那一整代的明遗民。" 孤臣二十余年泪,忍到今秋洒孝陵" ,孝陵已经成为那一代人寄托哀思和发泄情感的场所,也是已经灭亡的大明王朝的最后象征。
在这样的前提下,再来审视清帝的谒陵,就会发现其行为本身的针对性是相当强的,其所指向的,正是那些谒陵的遗民们。清帝的谒陵,尤其是前期康熙帝的祭拜,据说上至" 垂白之叟" ,下至" 含哺之氓" " 父老从者数万人" ,观者如堵,声势浩大; 而其恭敬谦卑的做法,更被誉为" 足超轶百代" 。由此,不难想象清帝谒陵在江南社会起到的轰动效果。于是在热闹喧嚣的背后,一些事情似乎已经无声无息地发生了转变。那些明遗民会发现,他们那片最后的" 精神家园" 似乎也不复存在了,因为它已经成为了新朝君主礼贤前代的场所。谒陵的主角也不再是他们这些" 歌哭陵上" " 孤忠遗老" ,而变成了前呼后拥、风光无限的新朝君主。不经意间,人们似乎已将自己的注意力由孝陵本身转移到了谒陵的人身上。而对孝陵的拜谒,似乎也没有了那种" 长歌当哭" 的悲情氛围。" 涕泗遗民在,悲歌隔世同" ,明遗民的心境,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似乎已经很遥远了。
==旅游信息==
门市价35元,网络价35元
钟山风景区套票(包含: 明孝陵+灵谷寺+音乐台)门市价115元,网络价85元
1.开放时间:06:30:06:30-18:00:00(取票时间:7:00:7:00-16:00:00)
2.取票地点
①明孝陵门票: 凭在线支付的短信,在景区售票处(明孝陵梅花谷1号门、明孝陵梅花谷3号门、紫霞湖售票处)取票 ②钟山风景区套票:凭在线支付的短信,在景区售票处(明孝陵梅花谷1号门、明孝陵梅花谷3号门、灵谷寺售票处、音乐台售票处、紫霞湖售票处)取票。
②钟山风景区套票:凭在线支付的短信,在景区售票处(明孝陵梅花谷1号门、明孝陵梅花谷3号门、灵谷寺售票处、音乐台售票处、紫霞湖售票处)取票。==参考文献==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113,04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