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52
次編輯
變更
李承寬
,→生平
*1941至1943年,李承寬與雨果·韓林(Hugo Häring)和漢斯·夏龍組成私人討論群組,共同探討中國傳統建築方面的話題。在此期間,[[納粹]]集權要求建成傳統的“德式”斜屋頂,而這與現代派建築師偏愛的平頂是相左的。韓林、夏龍和李承寬找到了一個優雅美觀的解決辦法,即柏石曼在其作品中介紹的傳統中式“複合頂”。這一時期,柏石曼對中國學生而言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因為他在戰爭期間曾向他們提供資金援助,或通過提交請願信使他們免受迫害。
*1943年戰事突變,戰火逼近德國首都,此時,著名漢學家柏石曼甚至還幫助年輕的李承寬獲得了一份獎學金,以完成關於中國傳統城市建設的博士論文。李承寬一直在巴德皮爾蒙特和北海邊撰寫論文,直 至1949 至 *1949 年柏石曼去世。他無法完成這篇論文。可是,追隨柏石曼的這段歲月對他產生了深遠影響。通過他的收藏的中國歷史資料,照片,圖畫以及出版物,李承寬得以從學術角度瞭解故鄉的傳統建築,並在後來以抽象形式將這些知識實際運用到其建築理念中。1949年柏林解除封鎖後,他回到了漢斯·夏龍位於柏林的工作室,直到1953年他在斯圖加特和[[柏林]]創辦自己的工作室。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50">File:李承寬01.jpg|缩略图|李承寬[https://www.goethe.de/ins/tw/cn/kul/mag/20686512.html]File:李承寬02.jpg|Chen Kuen Lee, Haus Scharf, Oberstdorf, Deutschland, 1953[https://www.goethe.de/ins/tw/cn/kul/mag/20686512.html]File:李承寬03.jpg|缩略图|Chen Kuen Lee, Haus Kiekert, Heiligenhaus, Deutschland, 1960[https://www.goethe.de/ins/tw/cn/kul/mag/20686512.html]File:李承寬04.jpg|缩略图|Chen Kuen Lee, Haus Dr. Gilliar, Nabburg, Deutschland, 1966-68[https://www.goethe.de/ins/tw/cn/kul/mag/20686512.html]File:李承寬05.jpg|缩略图|Chen Kuen Lee, Haus Dr. Gilliar, Nabburg, Deutschland, 1966-68[https://www.goethe.de/ins/tw/cn/kul/mag/20686512.html]File:李承寬06.jpg|缩略图|Chen Kuen Lee, Haus Dr. Gilliar, Nabburg, Deutschland, 1966-68[https://www.goethe.de/ins/tw/cn/kul/mag/20686512.html]File:李承寬07.jpg|缩略图|Chen Kuen Lee, Wohnanlage im märkischen Viertel Berlin, 1965-70[https://www.goethe.de/ins/tw/cn/kul/mag/20686512.html] </gallery>
===中餐館、別墅和政府補貼建造的住宅===
結束了在德國的建築師生涯後,20世紀八十年代,李承寬來到台灣[[東海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以傳播自己的理念。直至九十年代中期,他還完成了幾個項目。1981年,[[同濟大學]]建築系原系主任馮紀忠前去拜訪他,兩人在上海讀學堂時就已相識,三十年代也都曾在[[維也納]]求學。應馮紀忠邀請,八十年代中期,李承寬來到上海,這也是他唯一一次訪問上海,並在同濟大學進行演講。九十年代中期,李承寬回到柏林,2003年在馬克區自己設計的一所房屋裡去世。
==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