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9,016
次編輯
變更
海獭
,無編輯摘要
[https://oss.dameicdn.com/uploads/5D/6A/5D6AEE43B58011FAE40636100ED9B918.png 原图链接][http://www.dameiweb.com/strategy/3061.html 来自达美旅行网图片]]]
'''海獭'''属于 [[ 海洋哺乳动物 ]] 中最小的一个种类,是食肉目动物中最适应海中生活的物种<ref>[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REBLG7M0518WV6Q.html 【涨姿势】水獭、海獭傻傻分不清!],网易网,2018-09-11 </ref>。它很少在陆地或冰上觅食,大半的时间都待在水里,连生产与育幼也都在水中进行。大部分时间里,海獭不是仰躺着浮在水面上,就是潜入海床觅食,当它们待在海面时,几乎一直在整理毛皮,保持它的清洁与防水性。在 [[ 加州 ]] 的海獭族群又被称为南方海獭或加州海獭,阿拉斯加族群则被称为阿拉斯加海獭<ref>[https://mini.eastday.com/a/190619184951960.html 科学家介绍:海獭为什么要敲石头?],东方头条,2019-06-19</ref>。
==形态特征==
与 [[ 鲸 ]] 、 [[ 海象 ]] 、 [[ 海豹 ]] 等身体硕大的海洋哺乳动物相比,海獭(HaiTa)算得上是小个子了。海獭属于鼬科动物,跟陆地上的 [[ 黄鼠狼 ]] 是亲戚,但它们比黄鼠狼大得多。一般成体的[url]雄性[/url]海獭体长1.47米左右,重45公斤,雌性体长仅1.39米,重约33公斤。为了在水中生活,它们长着小小的脑袋,小小的耳壳,滚圆的躯体。牙齿宽大,齿尖短钝,适于咬碎猎物的硬壳。前肢短小,专门取食和梳刷绒毛。后肢宽厚,第1~5趾依次延长,趾间有蹼,5趾连成鳍状;在游泳时,它们用后肢交替地扒水,产生向前的力。尾巴呈扁平状,较长,约占身体的四分之一,游泳时可以当舵用。尾与后肢均已进化成专供游水的器官。
海獭毛皮茶褐色,质量极佳,价亦昂贵。海水的传热比空气要快4倍,而海獭没有像鲸那样厚厚的皮下脂肪层可以保暖,它的皮下脂肪仅占体重的1.8%,但是海獭有一身厚厚的皮毛,每平方厘米有毛12万5千根,同时皮毛上还有一层脂肪,即使在深水里也能滴水不透。
==生活习性==
海獭擅长 [[ 潜水 ]] ,经常潜到3~10米处活动,有时潜到50米深的海底寻找食物,它们几乎不到陆地上活动,也从不远离海岸。与其它 [[ 海兽 ]] 相比,海獭的游泳速度算是比较慢的,每小时仅10~15千米。
海獭性喜群栖,白天常常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在海里嬉闹、觅食,到了晚上,有时睡在岩石上,但更多的时间是躺在漂浮于海面的海藻上。遇到海面刮大风暴时,它们就成群地跑到岸边躲起来。海獭不像其他海兽那样,一般不作大范围的回游,喜欢过定居生活。海獭是一个匠心独具的“工程师”,当它上岸时,会把一块块石头搬来构筑一个个漂亮的 [[ 巢穴 ]] 。它那个细小的“手”,非常会使用工具。
海獭睡觉十分有趣。夜幕降临,有的海獭也爬上岸来,在岩石上睡觉,但大多数时间海獭却寝于海面。它们寻找海藻丛生的地方,先是连连打滚,将 [[ 海藻 ]] 缠绕在身上,或者用肢抓住海藻,然后枕浪而睡,这样可避免在沉睡中被大浪冲走或沉入海底的危险。海獭的这种睡觉模式可以有效地抵御来之岸上的敌害威胁。海獭睡觉时,如果受到敌害的来犯或者受到惊忧,大多数成员立即潜水逃跑,但常有少数成员留下来,以探明引起骚动的原因。一旦发现确有危险时,就用尾巴“噼啪劈啪”地猛击水面,以此作为报警信号,通知其它成员赶快潜逃。
海獭上岸后行动迟钝,凭借灵敏的听觉和嗅觉察觉危险。嗅觉十分灵敏,能够嗅到8千米以外人吸烟的味道。要是有人在海滨上走过之后,如果不经几次 [[ 潮水 ]] 把人留下的气味刷掉,它们就不会上岸。这种灵敏的嗅觉有利于它们及早发现敌害。
海獭平时特别爱“打扮”。它的一生除了觅食和休息以外,总是用相当多的时间来梳理、舔擦自己,皮毛、头尾和四肢都不放过,连胸腹部这个“餐桌”也都洗得一干二净,它的这种“梳妆”是为了自己的生存,海獭全靠身上的皮毛起保护作用,如果皮毛乱蓬蓬的,或者沾上了污秽,海水就会直接浸透皮肤,把身体的热量散失掉,因而会被冻死。
===食物===
海獭的食物大部分是海底生长的贝类、[[鲍鱼]]、海胆、[[螃蟹]]等,有时也吃一些[[海藻]]和鱼类。在水面进食时常采取仰泳姿态,有时以同样姿式携带幼仔出游。海獭是地球上食量最大的动物之一,通常一天要消耗其体重的三分之一那么多的海鲜。换句话说,成熟海獭的体重大约是六七十磅,所以平均每一头一天就要吃十几磅甚至二十几磅的海鲜。 它们最喜欢吃的食物是 [[ 海胆 ]] ,但海胆的壳很坚硬,靠牙齿是绝对咬不开的,海獭就想出了一个很聪明的办法:它们在海底抓到海胆或其它软体动物以后,先把猎物挟藏在两个前肢下面松弛的皮囊中,游到水面后仰躺,把随身携带的约有拳头大的方形石块放在胸腹上作砧板,然后用前肢抓住猎物使劲往石头上撞击,击几下以后看一下猎物的外壳是否破碎,若未破碎,则继续用力撞击,直到壳裂肉露为止,一旦发现壳敲破了,海獭便马上将里面的肉质部分吸食出来。吃饱之后,海獭把石头和吃剩的食物藏在皮囊中,即使海浪冲击也不会失落,以备再用。这一点海獭胜过类人猿。有人统计,一头海獭在一个半小时之内可以从海底捕获54只 [[ 贻贝 ]] ,在石头上撞击2237次。
===生长繁殖===
海獭行一夫多妻制,雄海獭会在雌性与幼兽附近的水域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在1次繁殖季中可能会与数只雌海獭交配。在交配的过程中,雄海獭经常会咬雌海獭的鼻子;性成熟的雌海獭在繁殖季期间鼻子会充血,较老的雌性会有明显的伤痕。雌海獭终年可生产。海獭的繁殖比较缓慢,5年才有一胎,通常一胎只有一只,双胞胎和三胞胎是极为罕见的。在加州,大多数幼兽在12月至隔年2月间生产,而阿拉斯加族群的产期则多半为5至6月。怀孕期约9至10个月,雌性会哺育幼兽约6个月,有时可达一年之久,之后便突然断奶并遗弃它们。哺乳期间雌海獭会照常觅食,幼兽约6个星期大时即开始在浅水域学习如何觅食。据统计,每10只小海獭中只有1只小海獭在将来的时间里才有本领扩展它的领地。再加上人类的大量捕杀以谋取它珍贵的皮毛,海獭在过去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
==起源与生存==
根据动物学家的研究,海獭是由栖息于河川中的水獭,在大约五百万年前才移居海边而进化成海兽。因此,海獭并不像生存在于海水中已有三千五百万年的老前辈—— [[ 海狗 ]] 那样善于潜水,同时也缺乏一层厚厚的皮下脂肪以抗寒。
===种群数量===
在1741年商业捕猎开始以前,海獭的分布相当广泛,估计当时的数量约在150,000至300,000只之间。直到1911年由 [[ 美国 ]] 、 [[ 日本 ]] 、 [[ 俄罗斯 ]] 、与 [[ 英国 ]] 协议通过国际协定禁止捕捉海獭时,海獭的数量已经减少到只剩下数千只。在大部分区域海獭皆恢复良好,但到了1990至2000年间因不明原因而造成数个族群的数量减少。
至1990年代早期, [[ 阿拉斯加 ]] 族群的数量估计约有10,000只,但在1990年代中、晚期,于 [[ 阿留申群岛 ]] 一带急剧地减少,确实原因仍不明,部分科学家认为可能是 [[ 虎鲸 ]] 捕食的结果。
加州族群数量也在下降中,1995年估计约2,377只,至2000年剩约1,700只,在美国濒临绝种动物条例(U.S.EndangeredSpeciesAct)中被列为“受威胁种”,而在1977年的海洋哺乳类保护条例(MarineMammalProtectionAct)中列为“枯竭种”。它们的危机在于本身为小族群,加上受到渔网与 [[ 加州 ]] 中部海岸的原油外泄污染等威胁。
在1980年代于加州南部曾有重建加州海獭族群的计划,但复育后野放的海獭不是回到中部加州的原居地,就是死于人为因素或失踪。同一时间,在1990年代早期于 [[ 圣米高岛 ]] 建立了小型的自然栖地,至1990年代晚期已有部分数量沿加州海岸往南移动至 [[ 康塞普申角]].
海獭是 [[ 鼬 ]] 家族的一员,曾经广泛分布于环 [[ 太平洋 ]] 浅海地区。科学家们相信,至今300多年前曾有超过50万只海獭生活在太平洋中,包括被地理界限限定在 [[ 加利福尼亚海 ]] 的2万只亚种。但是从18世纪中期商人发现了海獭珍贵的皮毛(是动物世界中最厚、最密实的皮毛)后,人们就一直在捕杀海獭,几乎使海獭灭绝了。“到1900年, [[ 加利福尼亚 ]] 的海獭仅存几十只。”加利福尼亚蒙特里湾水族馆的海獭项目负责人AndrewJohnson说。这样直到1911年国际皮毛贸易协定禁止捕猎海獭为止,海獭的数量才又慢慢回升。尽管海獭的数量增加了,但是又有一个神秘的杀手威胁着海獭的生存。海滩上发现的死亡的海獭数量正逐年递增,仅2004年前五个月就发现有135只海獭死掉。
===骤减原因===
科学家们对死亡的海獭进行了尸检,结果惊人地发现,造成海獭死亡的头号杀手是来自陆地上的微生物寄生虫。其中一种是[[弓形虫]],存在于猫的排泄物中;肉孢子虫则存在于(鼠儿)的粪便中。那么陆地上的寄生虫是怎样转移到海獭体内的呢?答案似乎在于[[猫]]和都排泄一种壳很硬的寄生虫,这些寄生虫可以在水中存活很长时间,这就使寄生虫有可能被从陆地冲到水中。“在靠近海边的地方,雨水可以将寄生虫冲到海里”,[[加利福尼亚]]-[[戴维斯大学]]的兽医、生物学家PatriciaConrad说。 一旦到了海里,寄生虫将会逐渐集中在蛤、贻贝这些海獭最喜欢吃的动物身上。为什么呢?因为 [[ 蛤 ]] 、 [[ 贻贝 ]] 这些双壳贝动物通过过滤海水获得食物,它们通过壳来吸食水中漂浮的微小食物。如果这些水中含有寄生虫,它们就同食物颗粒一起被双壳贝吃掉,并吸附在双壳贝体内的组织上。这样,当海獭无意中吃了感染有寄生虫的双壳贝后,它身上也有了一定数量的寄生虫,一旦寄生虫钻进海獭的肠内,寄生虫将进入海獭的血液中,这会造成严重的感染并导致一种脑炎,正是这种脑炎致使海獭死亡<ref>[http://www.sohu.com/a/338647896_100178829 美国加州海獭神秘死亡,困扰科学家20多年,“真凶”指向猫科动物] ,搜狐网,2019-09-04 </ref>。
==分布范围==
海獭是稀有动物,只产于北 [[ 太平洋 ]] 的寒冷海域,由 [[ 日本 ]] 北部至堪察加半岛沿岸,往东经阿留申群岛与 [[ 阿拉斯加湾 ]] 南岸,沿北美太平洋海岸至下加利福尼亚。常见于多岩石的海边。中国的海域中没有海獭这种动物。加州海獭()的分布范围由加州北部往南至下加利福尼亚。阿拉斯加海獭()的分布范围自白令海西部的司令群岛,沿勘察加半岛东南部海岸至千岛群岛,最南达日本北部。另一亚种E.l.kenyoni同样被称为阿拉斯加海獭,其分布范围由阿留申群岛与普里比洛夫群岛往东至 [[ 阿拉斯加半岛 ]] ,以及 [[ 加拿大 ]] 的卑诗省、美国的 [[ 华盛顿州 ]] 与奥勒冈州等地的海岸。
海獭栖息于多种海岸栖地,其范围由岸石海底和海岸线至沙或泥质的海底。多生活于水深40米以内的范围,但经常会移动至更深的海域以觅食或进行季节性的移动<ref>[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lid=161833&zh=zh-tw 海獺],中文百科在线</ref>。
==生态价值==
海獭是“海底森林保护者”,海獭死亡率的上升将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海獭是海洋生物链中的关键一环。“当海獭存在时,海洋生态系统看起来是一个样子;当它不存在时,海洋生态系统将会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 [[ 加利福尼亚 ]] 的海洋生态系统以海草林为基础。那儿海草通常是长成茂密的一丛一丛的。“这些海草有的可以长得跟树一样高,它们可以从海底一直长到100英尺。”生物学家 [[ 杰姆·恩斯特 ]] 说。这些海底森林为海洋生物提供了充足的活动空间和食物,很多年幼的鱼就是藏在海草中来躲避凶恶的肉食动物。
当海獭数量减少时,海胆数量将会无限制地增长。这会导致 [[ 海草 ]] 这个海洋动物藏身之所的消失,因为海胆喜欢噬咬海草的根,而没有根,海草就会四散开来,并会被水冲走。这样,海胆就破坏了整个海草系统。
2012年9月, [[ 美国加州大学 ]] 圣克鲁兹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海獭能够控制海胆的数量,而这反过来促使了可吸收二氧化碳的海藻的繁茂生长。由于海藻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来捕获碳,这也意味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会因此减少。
所有的气候变化模型和提出的封存二氧化碳的方法都忽略了动物的作用。但全世界的动物在以不同的方式改变着碳循环,实际上这可能具有巨大的影响<ref>[http://news.sina.com.cn/green/news/roll/2012-09-14/152125175098.shtml 最新研究显示海獭或成为对抗全球变暖勇士],人民网 ,2012-09-14</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