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8,165
次編輯
變更
明清皇家陵寝
,無編輯摘要
明清皇家陵寝2000年被列入《 [[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2003年7月, [[ 明十三陵 ]] 和 [[ 明孝陵 ]] 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收入《 [[ 世界遗产名录 ]] 》。2004年7月1日, [[ 盛京三陵 ]] 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列入 [[ 世界文化遗产 ]] 。
==申遗过程==
{| class="wikitable" |- | 2000年11月,明清皇家陵寝-清西陵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 2000年11月,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 2000年11月,明清皇家陵寝-清东陵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 2003年7月,明清皇家陵寝-明孝陵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 2003年7月,明清皇家陵寝-明十三陵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 2004年7月,明清皇家陵寝-盛京三陵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给予中国明清皇家陵寝评价全文:
==陵寝概况==
明清时代(公元1368 年 ~1911年)是陵寝建设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明朝的开国皇帝 [[ 朱元璋 ]] 对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他将地上的封土堆由以前的覆斗式方形改为圆形或长圆形,又取消寝宫,并扩大了祭殿建筑。清代沿袭明代制度,更加注重陵园与周围山川形胜的结合,注重按所葬人辈分排列顺序,还形成了帝后妃陵寝的配套序列,在祭祀制度上也更加完善、合理。
===明陵综述===
明朝,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权,建元洪武(1368),到崇祯十七年(1644)被 [[ 李自成 ]] 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统治时间277年,其间经历了16位皇帝。其中,除惠帝 [[ 朱允炆 ]] 因“靖难之役”,下落不明,没有营建陵园外,其余15帝,都依帝制建造了陵园 。 太祖朱元璋死后埋葬在[[南京]][[钟山]]脚下,称孝陵;景帝[[朱祁钰]],因[[英宗]]复辟遇害,初以王礼葬[[北京]]西郊金山,成化年间恢复帝号,又将王坟稍扩其制,改为帝陵,世称景[[泰陵]]。其余的13位皇帝均葬于北京[[昌平县]]境的[[天寿山]]一带,通称明[[十三陵]] 。
===清陵综述===
===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 [[ 石刻艺术 ]] 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依 [[ 历史 ]] 进程分布于 [[ 北京 ]] 、 [[ 湖北 ]] 、 [[ 辽宁 ]] 、 [[ 河北 ]] 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寝,均按 [[ 南京 ]][[ 明孝陵 ]] 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 [[ 紫金山 ]] 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 [[ 中山陵 ]] ,南临 [[ 梅花山 ]] ,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2003年7月3号决定,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明孝陵修建工程从洪武十四年(1381年)动工,于洪武十六年完成了陵墓的享殿等主体工程,先后调用军工10万,至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历时25年。其总体布局分两部分:一是导引建筑的神道,二是陵寝主体建筑。
明孝陵在清代曾受到过多次重创,尤其清代 [[ 咸丰 ]] 年间的战火几乎让明孝陵地表建筑毁于一旦, [[ 康熙 ]] 手书的御碑甚至倒地破碎。一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 [[ 曾国藩 ]] 奉诏祭陵,才着手修复明孝陵。当时,曾国藩派员勘估,明孝陵维修实际需白银20万两,但是清朝财政拮据,结果最后只用了740两银子做了一些小维修,那块「治隆唐宋」御碑也被扶起粘合,至今碑身上还看得到一道补过的裂痕。原本人们可以从石碑左右二边绕过,而在1980年代以后,整个石碑左右都被水泥所固定,一直到屋顶;所以要先从御碑殿出来,才可以看到 [[ 龟趺 ]] 的后面。
方城的后面是朱元璋及皇后马氏合葬的地宫俗称「宝城」,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宝城厚实坚固,依山势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用 [[ 明砖 ]] 垒筑,厚约1米;在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整个陵园明朝时曾种植松树十万株,放养悬挂银牌的长生鹿一千头,到明末清初的时候,就损失净尽了。至今明孝陵从未被盗过。
史料记载,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下令建陵。第二年8月,马皇后去世,9月葬入此陵墓,定名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于谥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说是马皇后谥“孝慈”,故名。明孝陵永乐3年(1405年)建成,历时25年。明皇室先后调用军工10万,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明孝陵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形制参照唐宋两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建成时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陵内植松十万株,养鹿千头。明孝陵原有红墙周长22.5公里。自下马坊至宝顶,绵延十数里,布局宏伟,规制严谨。自前至后有下马坊、神烈山碑、崇祯时期立"禁约碑"、大金门、碑亭、渡嵛桥、神道石刻、棂星门、金水桥、文武方门、殿门、孝陵殿、宝城明楼、崇丘。因屡遭兵火,明孝陵除陵寝地宫外,现仅存神道、下马牌坊、大金门、四方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