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8,874
次編輯
變更
北京故宫博物院
,無編輯摘要
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占地面积723600余平方米,是在 [[ 明朝 ]] 、 [[ 清朝 ]] 两代 [[ 皇宫 ]] 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其藏品主要来源于清代宫中旧藏,涉及古书画、 [[ 陶瓷 ]] 、 [[ 青铜器 ]] 、工艺品等诸多 [[ 文物 ]] 类型。
==故宫博物院的建院基础 - —— 紫禁城==
故宫为中国明、清两代(公元1368 年 ~1911年)的皇宫,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 [[ 北极星 ]] )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故宫又称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 [[ 朱棣 ]] 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公元1406年即开始营造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落成。1911年, [[ 辛亥革命 ]] 推翻了中国最后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清逊帝 [[ 爱新觉罗·溥仪 ]] 被逐出宫禁。
==故宫博物院的建院和开放==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清王朝政府宣布退位,这座宫殿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但根据当时临时革命政府拟定的《 [[ 清室优待条件 ]] 》,逊帝 [[ 溥仪 ]] 却被允许“暂居宫禁”,即紫禁城后部的“后寝(内廷)”。当时的政府决定,将热河( [[ 承德 ]] )行宫(即 [[ 承德避暑山庄 ]] )和盛京( [[ 沈阳 ]] )故宫的 [[ 文物 ]] 移至故宫前半部的“前朝(外朝)”部分,于1914年成立了古物陈列所。
溥仪居宫内,一直与亡清残余势力图谋复辟,且以赏赐、典当、修补等名目,从宫中盗窃大量文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严重关注。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组织摄政内阁,修改对清皇室优待条件,将溥仪逐出宫禁,接管了故宫,同时成立“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负责清理清皇室公、私财产及处理一切善后事宜。
1925年9月29日,“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制订并通过了《 [[ 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大纲 ]] 》,设临时董事会“协议全院重要事物”,由董事 [[ 严修 ]] 、 [[ 卢永祥 ]] 、 [[ 蔡元培 ]] 、 [[ 熊希龄 ]] 、 [[ 张学良 ]] 、 [[ 张璧 ]] 、 [[ 庄蕴宽 ]] 、 [[ 鹿钟麟 ]] 、 [[ 许世英 ]] 、 [[ 梁士诒 ]] 、 [[ 薛笃弼 ]] 、 [[ 黄郛 ]] 、 [[ 范源濂 ]] 、 [[ 胡若愚 ]] 、 [[ 吴敬恒 ]] 、 [[ 李祖绅 ]] 、 [[ 李仲三 ]] 、 [[ 汪大燮 ]] 、 [[ 王正廷 ]] 、 [[ 于右任 ]] 、 [[ 李煜瀛 ]] 等21人组成。又设临时理事会“执行全院事物”,有理事9人。下建古物馆、图书馆。李煜瀛为临时董事兼理事长, [[ 易培基 ]] 任古物馆馆长,陈垣任图书馆馆长。
“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曾对故宫文物逐宫逐室地进行了清点查收,事竣后整理刊印出《 [[ 故宫物品点查报告 ]] 》共6编28册,计有9.4万余个编号117万余件文物。据1925年公开出版的《 [[ 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报告 ]] 》一书所载,清代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包括三代鼎彝、远古玉器、唐宋元明之书法名画、宋元 [[ 陶瓷 ]] 、 [[ 珐琅 ]] 、 [[ 漆器 ]] 、 [[ 金银器 ]] 、竹木牙角匏、金铜宗教造像以及大量的帝后妃嫔服饰、衣料和家具等等。可谓金翠珠玉,奇珍异宝,天下财富,尽聚于此。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图书典籍、文献档案。为此故宫博物院下设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分别组织人力继续对文物进行整理,并就宫内开辟展室,举办各种陈列,还编辑出版多种刊物,公开资料,进行宣传。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人文荟萃,极一时之盛。
经过一年的紧张筹备,于1925年10月10日在乾清门前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礼,并通电全国,宣布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开放的第一天,人们以争先一睹这座神秘的皇宫及其宝藏为快,北京市内万人空巷,交通为之堵塞,此亦成为当天各大报纸的重大新闻。
==故宫博物院的中央政府接管==
1926年, [[ 李煜瀛 ]] 、 [[ 易培基 ]] 受到 [[ 段祺瑞 ]] 政府通缉,被迫离开 [[ 北京 ]] ,清皇室致函斡噱孚,要求溥仪回宫,故宫博物院存亡危在旦夕,临时董事会、理事会改而成立了“故宫博物院维持会”,以支危局。1927年9月, [[ 张作霖 ]] 所控制的政府又宣布成立“故宫管理委员会”,强行接管故宫博物院。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结束。6月,南京国民政府接收了故宫博物院。10月5日颁布了《 [[ 故宫博物院组织法 ]] 》及《 [[ 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条例 ]] 》,规定“故宫博物院直隶于国民政府,掌理故宫及所属各处之建筑、古物、图书、档案之保管、开放及传布事宜(按:所属各处系指故宫以外之大高殿、清太庙、景山、皇史宬、实录大库等)”。国民政府任命理事27人,复由理事会推举理事10人。李煜瀛任理事长,易培基任院长,院以下设秘书处、总务处、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古物馆馆长为易培基(兼),文献馆馆长为 [[ 张继 ]] ,图书馆馆长为 [[ 庄蕴宽 ]] ,至此故宫博物院大局初定。
==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南迁和一分为二==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南迁文物又历尽艰险,沿三路辗转迁徙至 [[ 四川 ]] ,分储于 [[ 巴县 ]] 、 [[ 乐山 ]] 、 [[ 峨嵋山 ]] 等地。日伪占领时期,故宫博物院在北平仅勉强开放。日伪从故宫掠走铜缸、铜炮、铜灯亭计149件,溶毁制造武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北平收复,国民党政府再度接收故宫博物院,马衡继任院长,三处南迁文物复集中于重庆,于1947年运回南京。1947年9月,古物陈列所合并至故宫博物院。
1949年2月,北平解放,故宫博物院由 [[ 中国人民解放军 ]] 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接管。同年10月1日,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建立,故宫博物院隶属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即将渡江之际,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京 [[ 国民党 ]] 政府从南京库房中挑选出2972箱文物运往台湾,后于台北市士林外双溪建立新馆,公开对外展出。余下的大批文物,在1949年以后陆续运回故宫博物院一万余箱,但至今还有2176箱仍封存于南京库房,委托南京博物院代为保管。
==建筑维修和整治==
2018年4月,北京故宫对古建筑及地砖大面积修缮 ,下半年启动养心殿修缮工程。
==管理机构调整==
1951年故宫博物院业务管理机构进行了调整,院以下设陈列、保管、群众工作、古建筑管理等部及图书馆。文献馆改称档案馆,后划归中央档案局,成立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1954年建立了文物印刷工厂。同年夏 [[ 吴仲超 ]] 接替马衡任院长。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故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故宫博物院设有陈列、保管、群众工作、古建筑管理、开放管理、服务等部及研究室、图书馆、出版社、文物修复厂、文物保护科学实验室、古代建筑修缮队、安全保卫处等机构。
==文物整理充实和库房维修==
1949年以后,对故宫的文物重新进行了整理编号,计有“故”字号文物78万余件,加上新入藏的“新”字号文物21万余件,总数近百万件。建院以来,对文物进行了科学鉴定、分类,利用故宫旧有房屋按文物类别建立了一系列库房。为确保文物安全,除了不断改善库房条件、制定严格的文物保管和使用规章制度外,逐步引进现代化设备,开展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对原有损伤、残坏、破旧的文物,进行了修复,重要文物加以复制,迄1985年累计达1.1万余件。
在文物工作方面,五六十年代的重点是对故宫博物院旧藏的清宫文物重新清点核对,登记造册,进行鉴别、分类和建档,纠正了过去计件不确之处并增补了遗漏的文物,例如从杂物堆中发现了用草帘裹着的象牙席、修复漱芳斋戏台时发现在地板下存放的传为唐代卢棱伽的《 [[ 六尊者像 ]] 》册等。通过长达十余年的工作,总计清理出清宫旧藏文物七十一万余件。与此同时,还通过国家调拨、向社会征集和接受私人捐赠等方式,新入藏文物达二十二万余件之多,大幅度地填补了清宫旧藏文物时代、类别的空缺和不足,诸如 [[ 石器 ]] 时代的 [[ 彩陶 ]] ,商、周时代的 [[ 青铜器 ]] 、 [[ 玉器 ]] ,汉代的 [[ 陶俑 ]] ,南北朝时代的石造像,唐代的 [[ 唐三彩 ]] 等。而新入藏的古代法书名画尤为大宗,为世所注目。如晋代 [[ 陆机 ]] 《 [[ 平复帖 ]] 》、 [[ 王珣 ]] 《 [[ 伯远帖 ]] 》、 [[ 顾恺之 ]] 《 [[ 洛神赋图卷 ]] 》,隋代 [[ 展子虔 ]] 《 [[ 游春图卷 ]] 》,唐代 [[ 韩滉 ]] 《 [[ 五牛图卷 ]] 》、 [[ 杜牧 ]] 《 [[ 张好好诗卷 ]] 》,五代 [[ 顾闳中 ]] 《 [[ 韩熙载夜宴图卷 ]] 》,宋代 [[ 李公麟 ]] 《 [[ 临韦偃牧放图卷 ]] 》、 [[ 郭熙 ]] 《 [[ 窠石平远图 ]] 》、 [[ 张择端 ]] 《 [[ 清明上河图卷 ]] 》等,均是人间瑰宝。此项工作数十年坚持不懈,近年还从市场上以巨资购回宋代 [[ 张先 ]] 《 [[ 十咏图卷 ]] 》,元代乃贤《城南咏古诗》,明代张宏《延陵挂剑图》、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清代石涛《高呼与可图卷》等,尤其前两件是溥仪以赏溥杰为名从宫中盗出而流散民间的,今日复归宝藏。
为保护好这批数量巨大的古物瑰宝,从五六十年代起对原有库房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采取了防潮、防虫的各种措施。九十年代后又建立了新的文物库房,可入藏文物六十余万件。新库房恒温、恒湿,防火、防盗,并采用现代化技术自动控制,可保文物安全无虞。自1950年开始,组建了文物修复工厂,1980年扩建为文物保护科学技术部,继承、利用传统工艺技术和引进自然科学新成果,对残损的文物进行修复,数十年来为本院及兄弟单位累计修复文物达十一万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