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
•1991 返鄉成立工 1991-2000回到部落,承載族群的躁動不安,焦慮正在被割裂而可能再難追回的自身歷史,深刻察覺傳統正在快速流失的時間壓力,遂而奔投於溯源,從傳統的器物形制抽取線條語彙,並以母體文化為再現對象的創 作 室 表現 , 受聘於[[花蓮縣]]豐濱國中 同時涉足木雕與行 為 技 藝 教育雕刻教師 術等領域,後以「末始」系列創作作為階段性的結束與開始 。<ref>[https://rahictalif.com/about/cv/ 拉黑子‧達立夫(Rahic. Talif)Bio 經歷]</ref>
•19922000-1999 2005 致力 重新錨校定位,尋塑既承襲傳統精神又屬於當代的線條、語彙,及至 於 部落文化 自身回應古今 的 探索 姿態 與 重省 位置 。 藉木雕創作引導學童認識傳統工藝與母體 在族群 文化 的保存上 , 提供場 透過數次駐村、駐 地 與學習環境讓不同 創作、大型委託創作的機會,帶領 族 群青年 人經由 創作 並參與製作 的路徑回探自身的族群處境。同一時期拉黑子所採用的抽象雕塑線條,打破了一般大眾對於「原住民藝術」的刻板印象,同時引發對於「什麼是原住民藝術」的深層討論 。
•20002006-2003 2007 進駐國小 從 事人 海洋、山裡或部落觀察有關聯性的物體,開始做解構的動作,重新解讀部落的整個 文 藝術課程 化架構 , 積極以公共藝術 包含年齡階級 、 劇場 政治結構……等並將文化隱喻置換為創作手法,轉換運用於作品中的符號語彙,較具代 表 演 性的諸如雕塑作品的榫接結構 、 影像記錄 木紋撕裂 、 多媒材編 織、古房舍重建,以及深度 月光螺……等母體 文化 之旅等方式 符碼。在個人創作上則推出「殘」系列作品 , 帶動 同時出版混合阿美 族 語與中文的散文〈混濁〉一書,作為個 人 展現並詮釋自己 創作上再一次 的 文化 折返 。
•20042008-2007 2012以 藝文 「颱風計畫」為創作出 發 展與資訊服務 ,進行為期五年 的 可能 漂流拖鞋撿拾 , 嘗試創新古房舍空間 透過現成物 的 現代營運 連結 , 持續「從藝術人 回應南島 文 化的物質轉變 與 自然生態 大社會之間的緊密因果。試圖突破文化背景 的 角度 藩籬 , 進行部落 運用更足以讓主流 文化 新 產 生 命再創」 共感的語彙,涉入深層 的 工作。 •2008-2013 「颱風行動」計畫-以颱風必經路徑與南島民 族 遷移路線 群精神 , 提 並由此揉練 出 和海洋、島嶼有著密切關連 跨文化 的 論述及藝術創作 理解 , 並延續、擴展自身長年關注 從中萃取共同 的 族群文化議題 感知取向 , 更將 諸如 環境 的困境與意識 、 生態 消費社會 的 問題含括進來。 •2014- 「五十步的空間」系列計畫--透 急切與 過 於太平洋沿岸撿拾拖鞋 度、對人性 的 行動與即時繪畫書寫記錄在環境、文化、族群、母語 關注 、 對自身 心靈 ,等不同面向重複辯證,回應阿美族傳統中,事件、問題、衝突 的探索 等 多重空間的交互影 響的認知系統,並再轉化於一系列的 雕塑、裝置 等 不同形式的作品 。
2013-2017
颱風計畫利用由海岸邊拾回的無主拖鞋進行多次重複的重組與拆解,歷經五年的展覽與發表後,再重新理解,發現颱風所颳起的紛飛不過是一次又一次表相的張狂,在隨風打散的原子逐漸落地之時,反而如同進行著更深層的隱爆。這些曾經隨著強風與激流震盪的歷史、文化,以及自我的碎片,在落地之時狀似無意識的聚合,卻集結了一股正面迎向現實的加速度,以太平洋為觸媒,創作轉而指向──「五十步的空間」。
https://rahictalif.com/about/cv/
==作品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