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多倫多市政廳

增加 5,209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多倫多市政廳'''({{lang-en|Toronto City Hall}})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市中心皇后街 (多倫多)|…”
'''多倫多市政廳'''({{lang-en|Toronto City Hall}})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多倫多市中心|市中心]][[皇后街 (多倫多)|皇后西街]]與[[卑街]]的交界處,是多倫多市政府的總部所在,亦是多倫多的第四代[[市政廳]]。市政廳連同對出的[[彌敦菲臘廣場]]皆由芬蘭建築師[[:en:Viljo Revell|維爾尤·勒維爾]]設計,於1965年開幕,取代於1899年落成的[[多倫多舊市政廳|舊市政廳]]<ref>Ian Chodikoff "Days of Future Passed." The Canadian Architect. Vol. 50. Iss.8 (2005):26-27. Print. City of Toronto Archives. Toronto’s New City Hall. n.p. , n.d. Web. 17 September 2010.</ref>。此處原為第一代[[多倫多華埠]]所在;為了進行市政廳及廣場工程,該處的建築於1950年代拆卸<ref name=py>{{citation|title=Chinatown: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of Victoria, Vancouver, Calgary, Winnipeg, Toronto, Ottawa, Montreal and Halifax |last=Yee |first=Paul |publisher=James Lorimer & Company Limited |location=Toronto, ON, CAN |year=2005}}</ref>,而中區華埠亦往西遷移至[[士巴丹拿道]]夾[[登打士街 (安大略省)|登打士西街]]一帶。

市政廳由兩座不同高度的大樓組成,而兩座大樓的平面均呈弧狀。東大樓樓高99.5公尺設有27層;而西大樓則樓高{{convert|79.4|m|ft|0}},設有20層。呈飛碟形狀的市議會議事廳座落兩座大樓之間,整體佈局有如兩雙手守護著議事廳,而從高空俯瞰則有如一隻睜開的眼睛<ref>[http://www.toronto.ca/city_hall_tour/city_hall_turns_twenty_page4.htm Toronto's Twin Towers Turn Twenty - page 4]</ref>。市政廳的獨特外形令其成為多倫多市的主要地標之一;多倫多市的市旗<ref>{{cite web|url=http://www.toronto.ca/protocol/toronto_flag.htm|title=City of Toronto: Toronto Protocol - City of Toronto flag|accessdate=2012-11-05|publisher=toronto.ca}}</ref>、市徽<ref name="COA">{{cite web|url=http://www.toronto.ca/protocol/coatofarms.htm|title=City of Toronto: Toronto Protocol - Coat of Arms and motto|accessdate=2012-11-05|publisher=toronto.ca}}</ref>和標誌皆以市政廳為主題。另外,《[[生化危機系列|生化危機]]》電影系列中[[浣熊市]]市政廳亦由多倫多市政廳扮演。

==建築歷史==
多倫多的第三代市政廳(即[[多倫多舊市政廳|舊市政廳]])於1899年落成,由多倫多的市政機關和約克縣法庭共用。到了20世紀20年代,大樓的空間已不敷應用,市府因此尋求應對方法。然而,隨著[[經濟大蕭條]]展開,市府增建辦公空間的計劃亦告吹,當局只好在市內其他地點設立衛星辦公室,以及善用市政廳的內部走廊空間<ref>Osbaldeston, p.84</ref>。

隨著[[大多倫多市]]({{lang|en|Metro Toronto}},簡稱大多市)於1953年成立,市內市政機關辦公空間短缺的問題亦更見逼切,市議會遂委託三家本地建築師樓聯手設計新市政廳大樓<ref name="Os90"/>。該三家公司於1955年公佈其設計:大樓為一座[[現代主義建築]],設計靈感來自[[紐約市]]的[[聯合國總部大樓]]<ref name="Os90"/>。時任市長彌敦·菲臘對設計感到失望<ref name="Os90">Osbaldeston, p.90</ref>;[[弗蘭克·勞埃德·賴特]]指設計毫無新意({{lang|en|"a cliché already dated"}}),而[[沃爾特·格羅佩斯]]則認為「這種差劣的偽現代主義設計不配多倫多市」({{lang|en|"a very poor pseudo-modern design unworthy of the city of Toronto"}})<ref name="Os91">Osbaldeston, p.91</ref>。多倫多市選民亦於同年舉行的市選中否決新市政廳工程的撥款安排<ref name="Os91"/>。

在彌敦·菲臘的爭取下,多倫多市議會於1956年9月通過舉行國際設計比賽來徵求新市政廳設計;選民並於同年12月舉行的市選中通過此安排<ref>Osbaldeston, p.92</ref>。比賽截止日期為1958年4月18日,當局總共收取了510份設計。五人評選委員會的甄選程序展開後,其中一名評判[[埃羅·沙里寧]]遲了一天半才抵達多倫多,當時其他評判已選出七項入圍作品,當中包括一份來自[[貝聿銘]]團隊的設計<ref>{{cite web|url=http://www.toronto.ca/archives/city_hall_competition.htm|title=City of Toronto Archives: Toronto's New City Hall|accessdate=2012-11-05|publisher=toronto.ca}}</ref>,但維爾尤·勒維爾的設計則沒有入圍。沙里寧看過被淘汰的設計後,不但認為勒維爾的設計應該入圍,更游說另外兩名評判支持此設計<ref>Osbaldeston, p.94</ref>。評選委員會於1958年9月26日公佈比賽結果,最終由勒維爾的設計脫穎而出<ref>{{cite web|url=http://www.toronto.ca/archives/city_hall_viljo_revell.htm|title=City of Toronto Archives: Toronto's New City Hall and its architect, Viljo Revell|accessdate=2012-11-05|publisher=toronto.ca}}</ref>。

新市政廳動土儀式於1961年11月7日,經過接近四年的工程後於1965年9月13日開幕;勒維爾在開幕儀式前十個月去世。項目耗資約3100萬[[加拿大元]]。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920 建築藝術總論]]
22,0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