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71
次編輯
變更
莉娜大廈
,'''莉娜大廈'''({{lang-pt|Edifício Rainha D. Leonor}})位於[[澳門]][[殷皇子大馬路]]與[[約翰四世大馬路]]交界處,是一座13層複式商住[[大廈]],於1950年代末由[[慈善機構]][[仁慈堂]]斥資興建,是[[澳門南灣]]填地上建起的第一座以及當時澳門最高的商住大廈。2018年,澳門當局發出規劃條件圖草案,莉娜大廈未獲建議保留,引起了澳門坊間對於保育特色現代建築問題的關注。
==歷史沿革==
莉娜大廈的名稱取自於[[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的[[妻子]]{{link-pt|莉娜王后|Leonor de Avis, Rainha de Portugal}}({{lang-pt|Rainha D.Leonor}}),她在1491年8月15日於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創立首家仁慈堂慈善機構。澳門仁慈堂為紀念莉娜王后,斥資興建莉娜大廈,選址在[[殷皇子大馬路]]與[[約翰四世大馬路]]交界處西側的一塊佔地512平方米的地段,興建工程由[[港澳有成建築公司]]承辦,項目設計由香港[[李氏建築師樓]]負責,設計師為後來擔任[[香港建築署]]署長的[[澳門土生葡人]][[李銘根]]。莉娜大廈於1959年動工興建,並於1961年落成,大廈樓高44.05米,為當時全澳門最高的複式商住大廈,也是自1930年代南灣填海後,在該填地上的第一座商住大廈,也是澳門第一批高層住宅。
莉娜大廈地下設有6個[[商舖]],樓上12層被分為24個單位,且設有[[升降機]],出入門口開在[[殷皇子大馬路]]。莉娜大廈落成初期,澳門[[華人]]社會曾對此有很大意見,譏諷其外形為「[[祖先牌位|神主牌]]」;後來因為現代建築在澳門盛行,市內陸續出現同類建築物,莉娜大廈才得以融入城市景觀而不再被認為兀突,至今年青人對於「神主牌」的戲謔並不太知䁱。
莉娜大廈的商鋪,初期被用作理髮店、銀行和建築公司的辦事處,而大廈頂部後來更曾設置[[精工表]]的大型霓虹看板。1970年,大廈附近的[[葡京酒店]]和賭場開幕,又因當時[[新口岸]]區的房產未發展完全,是故造就了莉娜大廈曾一度成為當鋪林立之地——1970年代中至1990年代中,6個商舖裏最多出現過4間當鋪同時進駐。但後來因為[[新口岸]]的迅速發展,當鋪紛紛改為設在更就近的新口岸區,而莉娜大廈的商舖漸漸轉為銷售名牌衣履和電子產品為主。2000年代前後,大廈頂部的霓虹看板被拆除,而外牆則另設大型[[廣告]]橫額和[[視訊幕牆]],其視訊幕牆在2010年維修期間曾發生棚架倒塌意外,壓毀一輛[[澳門新福利公共汽車有限公司|新福利]]巴士和三輛汽車。
==設計特點==
莉娜大廈被認為是[[二戰]]後西方建築潮流對澳門影響的象徵。大廈設計簡潔並受到當時[[現代主義建築]]潮流影響,參照現代主義建築師[[勒·柯布西耶|科比意]]設計的[[馬賽公寓]]所採用的正立面方格形的設計和空心磚、以及每個單位分為上下兩層的複式設計——12層被分為6個大層,每層各有4伙,而每一大層再各分為2個小層的複式單位,1至11樓的單數層為單位的入口層,單位的下層部份設有[[廚房]]和[[客廳]]等較為公共的空間,面向[[約翰四世大馬路]]的一邊另設有[[陽台]];上層部份則屬較私人的空間,設有多個房間;各單位均各自有獨立樓梯連接上下兩層。
[[澳門城市規劃委員會]]委員[[林翊捷]]認為,1950年代的澳門因為莉娜大廈的出現,表現出澳門當時在國際建築發展潮流方面並不落後,以當時來說已是貼近最先進的水平,也是澳門南岸天際線上的一個重要標記。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920 建築藝術總論]]
==歷史沿革==
莉娜大廈的名稱取自於[[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的[[妻子]]{{link-pt|莉娜王后|Leonor de Avis, Rainha de Portugal}}({{lang-pt|Rainha D.Leonor}}),她在1491年8月15日於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創立首家仁慈堂慈善機構。澳門仁慈堂為紀念莉娜王后,斥資興建莉娜大廈,選址在[[殷皇子大馬路]]與[[約翰四世大馬路]]交界處西側的一塊佔地512平方米的地段,興建工程由[[港澳有成建築公司]]承辦,項目設計由香港[[李氏建築師樓]]負責,設計師為後來擔任[[香港建築署]]署長的[[澳門土生葡人]][[李銘根]]。莉娜大廈於1959年動工興建,並於1961年落成,大廈樓高44.05米,為當時全澳門最高的複式商住大廈,也是自1930年代南灣填海後,在該填地上的第一座商住大廈,也是澳門第一批高層住宅。
莉娜大廈地下設有6個[[商舖]],樓上12層被分為24個單位,且設有[[升降機]],出入門口開在[[殷皇子大馬路]]。莉娜大廈落成初期,澳門[[華人]]社會曾對此有很大意見,譏諷其外形為「[[祖先牌位|神主牌]]」;後來因為現代建築在澳門盛行,市內陸續出現同類建築物,莉娜大廈才得以融入城市景觀而不再被認為兀突,至今年青人對於「神主牌」的戲謔並不太知䁱。
莉娜大廈的商鋪,初期被用作理髮店、銀行和建築公司的辦事處,而大廈頂部後來更曾設置[[精工表]]的大型霓虹看板。1970年,大廈附近的[[葡京酒店]]和賭場開幕,又因當時[[新口岸]]區的房產未發展完全,是故造就了莉娜大廈曾一度成為當鋪林立之地——1970年代中至1990年代中,6個商舖裏最多出現過4間當鋪同時進駐。但後來因為[[新口岸]]的迅速發展,當鋪紛紛改為設在更就近的新口岸區,而莉娜大廈的商舖漸漸轉為銷售名牌衣履和電子產品為主。2000年代前後,大廈頂部的霓虹看板被拆除,而外牆則另設大型[[廣告]]橫額和[[視訊幕牆]],其視訊幕牆在2010年維修期間曾發生棚架倒塌意外,壓毀一輛[[澳門新福利公共汽車有限公司|新福利]]巴士和三輛汽車。
==設計特點==
莉娜大廈被認為是[[二戰]]後西方建築潮流對澳門影響的象徵。大廈設計簡潔並受到當時[[現代主義建築]]潮流影響,參照現代主義建築師[[勒·柯布西耶|科比意]]設計的[[馬賽公寓]]所採用的正立面方格形的設計和空心磚、以及每個單位分為上下兩層的複式設計——12層被分為6個大層,每層各有4伙,而每一大層再各分為2個小層的複式單位,1至11樓的單數層為單位的入口層,單位的下層部份設有[[廚房]]和[[客廳]]等較為公共的空間,面向[[約翰四世大馬路]]的一邊另設有[[陽台]];上層部份則屬較私人的空間,設有多個房間;各單位均各自有獨立樓梯連接上下兩層。
[[澳門城市規劃委員會]]委員[[林翊捷]]認為,1950年代的澳門因為莉娜大廈的出現,表現出澳門當時在國際建築發展潮流方面並不落後,以當時來說已是貼近最先進的水平,也是澳門南岸天際線上的一個重要標記。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920 建築藝術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