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杜顺德

增加 4,289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杜顺德| 图像 = [[File:Jkhjvg.jpg|缩略图|center|[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6%9D%9C%E9%A1%BA%E5%BE%B7&step_word=&hs=0&pn=0&spn=0&di=15136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975181891%2C3538288596&os=263477045%2C2573035198&simid=4158412588%2C593534635&adpicid=0&lpn=0&ln=1803&fr=&fmq=1577067028250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e.hiphotos.baidu.com%2Fbaike%2Fg%3D0%3Bw%3D268%2Fsign%3D2df0ba59632762d0903ea1b4d7d13acc%2Fa71ea8d3fd1f413413160004251f95cad1c85ea2.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kwthj_z%26e3Bkwt17_z%26e3Bv54AzdH3FetjoAzdH3Fdd9b8ca_z%26e3Bip4&gsm=&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原图链接]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D%9C%E9%A1%BA%E5%BE%B7 来自百科]]]| 出生日期 = 1900年9月4| 出生地点 = 四川省遂宁县| 国籍 = 中国| 职业 = 科学家| 知名作品 = 在中国最早发现并命名“蚕豆病”}} '''杜顺德''',儿科学专家,华西医科大学儿科创始人。在降低新生儿破伤风病死率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是中国蚕豆病的最先发现者和命名人。最早发现四川省存在黑热病。在寄生虫病、传染病及其他儿科疾病方面亦有不少研究成果 。1900年9月4日生于四川省遂宁县
=个人履历=
1919年 毕业于 [[ 四川 ]] [[ 成都 ]] 市华西协合中学。1926年 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同时获美国 [[ 纽约 ]] 州立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1926~1928年10月 任 [[ 北京 ]] 协合医院实习医师、神经科助理住院医师及寄生虫学部研究员。
1928年11月任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讲师及附属医院住院总医师。
1931年7月任华西协合大学寄生虫学助理教授。
1933年7月在 [[ 上海 ]] 利士德研究院任寄生虫学部研究员一年。
1934年7月任华西协合大学寄生虫学副教授。
1937年10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儿科研究班攻读一年,获硕士学位。
1950年7月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成都分会主任委员。
1974年 退休。
1985年11月26日因患肺炎、下消化道出血病逝于 [[ 成都 ]]
=人物生平=
杜顺德,号滇光,英文名Du Swun Deho 1900年9月4日生于四川遂宁一个贫苦农民家中。他从小学到中学每学期都考第一名,年年获奖学金。1919年自成都华西协合中学毕业。1920年考入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6年学完7年课程,于1926年毕业,同时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会医学博士学位。1926年6月到北京协合医院任实习医师一年,接着任神经科住院医师一年,又任寄生虫学部研究员半年。他勤奋学习和工作,从而打下了牢固的医学研究基础。1928 年11月杜顺德任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讲师及附属医院内科住院总医师。1931年任寄生虫学助教授。1933年7月去上海利斯特研究院任寄生虫学部研究员一年。1934年7月返华西协合大学任寄生虫学副教授。
杜顺德1974年退休,1985年11月26日因肺炎、下消化道出血、全身衰竭,抢救无效,于成都不幸逝世。
 
=技术成就=
 
'''致力于降低新生儿破伤风病死率'''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大多采用旧法接生,新生儿破伤风患病率、病死率很高。经他观察,新生儿破伤风的死因主要是频繁抽搐,造成窒息及肺炎。据此他制定了新的医疗护理方案,而且身体力行。他整天守护在病儿床旁,观察病情发展,细心掌握镇静剂的用量,管理好呼吸。
 
1947~1949年,经他处理的11例新生儿破伤风中,8例痊愈,病死率下降到27.2%,这在当时世界医学文献中也是绝无仅有的。杜顺德将这一成功经验,写成《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一文,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并写成英文稿寄给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他们对论文及研究成果评价甚高,认为有独创性,乃于1950年6月授予杜顺德该院最高学位——医学科学博士。
 
'''在中国最早发现并命名“蚕豆病”'''
 
1951年4月~5月间,四川医学院儿科收治了8例病儿,其共同临床特点是突然尿呈酱油色,贫血及脾大。杜顺德联想到1944年他见过的2例和1947年见过的1例。他诊断为急性溶血性贫血,但病因是什么不得而知。于是他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终于在Encyclopaedia Britannica(《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查到地中海地区有一种类似的急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食用马豆(fava bean)引起的。马豆就是中国的蚕豆。接着杜顺德对8名病儿的家属补问了病史,得知8名病儿病前2~3天都吃过未煮熟的蚕豆,其中一例吃母乳的婴儿曾吃过保姆嚼烂的蚕豆。这样杜顺德在中国最先将吃蚕豆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贫血命名为蚕豆病(俗称胡豆病)。
 
他将这8例病案加上过去收治的3例,共11例,详细写成论文发表在1954年的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这一研究成果很快引起了国内医学界的重视,随后四川各地、贵州、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及浙江等省,陆续有蚕豆病的报告。截至1980年,华西儿科共报告蚕豆病500例以上。杜顺德总结了蚕豆病的特点:发病多在3月~5月蚕豆成熟之季节,男孩多,婴幼儿多见,大多在吃蚕豆后2天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杜顺德当时认为蚕豆中有一种蚕豆素,能使个别人发生过敏而生病。但发病的内因是什么,他一直在探索中。
 
1955年粤东地区发生蚕豆病大流行,患者达1000人以上。广东省很重视这一问题,特邀杜顺德及其在中山医学院的长子杜传书,进行现场调查。杜传书对蚕豆成分进行了研究,并证实患者红细胞内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因而发生急性溶血。杜传书将研究成果写成《蚕豆病》一书,该书1987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杜顺德对该书进行了评审,并写了前言。他们父子的研究成果在全国推广以后,蚕豆病的防治取得了显著效果,病死率普遍下降到1%以下。
 
=主要论著=
1 Du SD.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common human parasites in West China.Border Research Society,1930~1931.111.
68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