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黄质夫

增加 1,057 位元組, 4 年前
人物生平
  
20世纪20年代去除茅塞,开创我国乡村教育事业的民间先知先行者中,黄质夫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求学时他选择了师范专业农学系,大学毕业择业时选择了乡村师范,在乡村师范学校中又选择了边疆师范,又把位于省城郊区的边疆师范迁往边远山区(距省城400多公里)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不仅深入了边疆,而且创造了乡村教育的新理。但黄质夫的名字在我国出版的教育学辞典中却找不到。
  黄质夫先生,1896年3月6日生于江苏省仪征市长江边上的十二圩,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东南大学)求学时,接受了恩师陶行知:“余今生之惟一目的在于经由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民主国家”的生活教育理论。黄质夫是陶行知最早的追随者之一。1924年东南大学毕业后不久,即到苏北高邮县界首镇创办界首乡村师范学校,这是全国率先创办的第一批乡村师范中的一所,也是较为出色的一所,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乡村师范概要》一书多处介绍界首乡师的办学成就和办学经验。从此开始了他献身乡村师范教育事业的生涯。1927年夏,黄质夫调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南京中学乡村师范科主任(校址和晓庄师范同在南京栖霞区),继续探索乡村教育的新路。1930年由于晓庄师范被查封,波及黄质夫,黄质夫被迫辞职。黄质夫仍不改初衷,继续实践陶行知乡村教育模式。1931年8月,辞去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推广处主任的职务,应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张道藩的聘请担任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校长。黄先生在这里只有近8个月时间,他增建新校舍,选聘新教师,增设简师班,增收近百名新生。1932年初,黄质夫又回到栖霞乡村师范学校继续担任校长,自此,又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了五年多。1937年11月中旬,日军逼近南京,栖霞乡师仍坚持开学授业,下旬才停课疏散师生,是苏南最后疏散的一所学校。黄质夫主动留校看守校产,直至日军向南京发动进攻的前7天,即12月1日,黄质夫才离开学校踏上流亡的道路。 <ref>[http://www.9j1.cn/news/jiayu/0852901848103.htm 黄质夫],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网</ref>1939年9月,黄先生辞去湖南农业改进所技师兼榆树湾沅芷恳区主任的职务后,受聘担任贵州省立贵阳乡村师范学校校长(校址在青岩镇)。 1940年起,黄质夫在榕江国师,为乡村师范教育事业倾注了大量的心力。五年多使迁校前仅有4个年级150多名学生的学校,扩大为最多时有16个班级近千名学生,贵州省规模最大的一所师范学校,而且主要招收的是少数民族子弟,成为当时中国乡村师范的模范。 抗战胜利后,黄质夫从四川回到江苏,在江苏省建设厅任技正兼经济农场场长。 解放前夕,黄质夫南京高等师范的同学在台湾从事制糖工业,邀请黄到台湾并设法弄到机票,这时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公署负责人杜干全(栖霞乡师早期学生)带来口信,劝老师留下来,为新中国服务。 解放后,黄先后在苏南棉麻指导所、农林厅经济作物处做技术工作。 1953年离职居家。 1963年9月23日在南京栖霞山家中去世。 
==成就和贡献==
===开拓乡村===
1,19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