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
次編輯
變更
刘海珊
,创建页面,内容为“20世纪50年代,上海建设机器厂曾以“蚂蚁啃骨头”的技术革新闻名全国。当时,要完成加工大型机器零件的任务,工厂里却…”
20世纪50年代,上海建设机器厂曾以“蚂蚁啃骨头”的技术革新闻名全国。当时,要完成加工大型机器零件的任务,工厂里却只有陈旧的小型机床,工人们就开动脑筋用小机床干大活儿,这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比喻为“蚂蚁啃骨头”。而作为鼎鼎有名的技术能手,刘海珊被称为第二代“蚁王”。
1958年,刘海珊25岁。那一年他转业进了上海建设机器厂,先当翻砂工,两年后改行当钳工。学手艺要先看图纸,但只上过私塾的刘海珊看不懂图纸,这些密密麻麻的线条对他而言就像“蜘蛛网”。然而要做好活儿,看不懂图纸是不行的,刘海珊于是就报名参加了文化补习班。当时,刘海珊的师傅是只比他大两岁的技术革新能手陈嘉禾。在各方面条件都非常有限的年代,老师傅们带头动脑筋,采取工件不动、落地加工、以小攻大、群蚁围攻的“蚂蚁”加工方法,大搞技术革新。这种“蚂蚁啃骨头”精神给刘海珊带来了极大影响。
多年里,在不断锤炼技术手艺的同时,刘海珊还坚持自主学习。在45岁那年,刘海珊看到南市区业余工大在招生,一下班就骑着自行车去报名。负责招生的老师担心他年纪大,文化基础又差,恐怕跟不上进度。刘海珊却说:“这我倒没想过,但老师教我100道题,我能学会做一道题,也是一个收获。”就这样,刘海珊被破格录取,成了班上最年长的学生。而在业余工大的学习,为他此后的技术革新带来了巨大的助力。
从一名最普通的工人,到成为厂里的第二代“蚁王”,并成为全国著名的技术革新能手、全国首批高级技师和全国劳动模范。刘海珊就是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现实,让“上海工人”的牌子更加闪耀。
来源:劳动报
1958年,刘海珊25岁。那一年他转业进了上海建设机器厂,先当翻砂工,两年后改行当钳工。学手艺要先看图纸,但只上过私塾的刘海珊看不懂图纸,这些密密麻麻的线条对他而言就像“蜘蛛网”。然而要做好活儿,看不懂图纸是不行的,刘海珊于是就报名参加了文化补习班。当时,刘海珊的师傅是只比他大两岁的技术革新能手陈嘉禾。在各方面条件都非常有限的年代,老师傅们带头动脑筋,采取工件不动、落地加工、以小攻大、群蚁围攻的“蚂蚁”加工方法,大搞技术革新。这种“蚂蚁啃骨头”精神给刘海珊带来了极大影响。
多年里,在不断锤炼技术手艺的同时,刘海珊还坚持自主学习。在45岁那年,刘海珊看到南市区业余工大在招生,一下班就骑着自行车去报名。负责招生的老师担心他年纪大,文化基础又差,恐怕跟不上进度。刘海珊却说:“这我倒没想过,但老师教我100道题,我能学会做一道题,也是一个收获。”就这样,刘海珊被破格录取,成了班上最年长的学生。而在业余工大的学习,为他此后的技术革新带来了巨大的助力。
从一名最普通的工人,到成为厂里的第二代“蚁王”,并成为全国著名的技术革新能手、全国首批高级技师和全国劳动模范。刘海珊就是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现实,让“上海工人”的牌子更加闪耀。
来源:劳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