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张二奎

增加 9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艺术经历==
 
1790年,为给乾隆皇帝庆80大寿,四大徽班相继进京,中国戏曲进入一个大震荡、大融合、大发展的时期,为京剧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到了道光、咸丰年间,余三胜、张二奎、程长庚三人活跃在京城戏曲舞台上,他们同领风骚,并称为“老生三杰”,也被称作“三鼎甲”。人们为纪念他们在京剧初创时期所做的杰出贡献,把他们在剧坛活跃的时期定为京剧的起点。
[[File:张二奎2.jpg|缩略图|右|[https://music.163.com/#/playlist?id=107901683 原图链接]张二奎]]
 
二奎生在书香门第,随先辈经商到北京,他的哥哥大奎经过科举而在清朝某部当个小官。幼年二奎被家中送入私塾,但他的兴趣不在读书,始终酷爱读闲书,最喜欢看戏听曲。书里讲的什么他不一定能记住,戏中的故事情节他却记得一清二楚。随着年龄渐大,他又发展到背着家里经常到位于大栅栏的广和大戏楼去看戏,戏散后,对剧中人物心驰神往,便在台下模仿剧中人演唱,还常邀来小伙伴们欣赏,自得其乐,毫无顾忌。<ref>[https://new.qq.com/omn/20181207/20181207G0SRQV.html 万国衣冠拜冕旒 说张二奎] 2018年12月7日 - 署名倦游逸叟的《梨园佳话》援引这句话形容张二奎擅演王帽戏。 ■ 张二奎像 说张姓京剧名家,首当其冲的就要说到张二奎。张二奎是京剧早期杰出的老生演员,是京剧...</ref>
二奎大概也没能意识到,发生在他人生之半的这次演出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当时的演剧界,北京的几大戏班,当时,[[四大徽班]]中,如三庆、四喜、春台等班,都拥有具备足够实力的名演员作为台柱。而同是名班的“和春班”却因为缺少台柱, 力量最弱,营业不振,数和春班不景气,难以和其他各班相抗衡,几近倒闭。和春班主发现有“非常之才能”的张二奎,深得观众,很想邀他正式入班,几次备礼设宴,进行试探,兴奋得以为是抓到救命稻草,纠缠着力劝二奎“下海”,作为职业演员正式加入“和春班”充当台柱,以解“和春”危难,扭转劣势。正沉浸于成功的自我愉悦中的二奎对此也不无心动。但是,他深知自己一是出身的世代书香之家是决不会允许他从事演戏这样的“贱业”,二是自己也不能不顾忌时风舆论的力量,担心受人耻笑,三是碍于自己是个官身,都婉言相拒,谢绝了和春班主的邀请,班主大失所望却并不绝望,他转而恳请能继续以票友身份支撑和春危局,二奎没有推辞,主要是碍于班主对自己的厚待、盛情和自己对京剧的痴迷和热爱。
 
[[File:W020170531226949887915.jpg|缩略图|右|250px|[http://www.kaiwind.com/culture/performance/201705/31/W020170531226949887915.jpg 原圖鏈接][http://www.kaiwind.com/culture/performance/201705/31/t20170531_5290993.shtml 来自凯风网]]]
 
没想到,他登台之初便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盛誉,初战告捷进一步刺激了他的艺术热情,他有些一发而不可收,结果,不到十天的工夫,二奎之名不胫而走,传遍京城。这对于职业演员可算是难得的际遇,但对此时还是票友的张二奎,反倒招致了一场大的风波。岂料不久二奎演戏之事不仅被家里知道了,而且,他的哥哥大奎的同事中有好事者,把这一“丑闻”以触犯“凡在朝廷任职者,不得粉墨演剧”的条文为由密报给上司,连累得大奎以家中出了不肖子弟的缘故而丢官罢职。二奎既感有负哥哥,又因家境清寒,哥哥罢官便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不想二奎随之也因此在24岁上被上司撤职,革除了功名,他受此打击后,赋闲在家,郁闷无聊,生计也成了问题,情急无可奈何之际,二奎被逼上梁山,遂索性找到和春班主,正式加入和春班“下海”,成为和春班台柱老生,并取艺名“张二奎”。至此,才以演戏为业并担起赡养全家的责任。
咸丰初年,张二奎又离开四喜班,与大奎官(刘万义)共组成立自己的“双奎戏班”,他擅演王帽戏,兼演武生戏,还聘请了当时以唱小生闻名的徐小香、唱青衣闻名的胡喜禄等名伶加入,在京城轰动一时。二奎最后自立的“双奎班”,与时久名盛的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分庭抗礼,成为京剧形成初期最重要的班社之一。张二奎“下海”后即成名角,和与他势均力敌的余三胜、程长庚各标一帜,鼎足而三。而名列“四大徽班”之一的和春班,在二奎离开不久就报散了。
 
[[File:01300000322704122936500136827.jpg|缩略图|右|250px|[http://a2.att.hudong.com/48/50/01300000322704122936500136827.jpg 原圖鏈接][http://a2.att.hudong.com/48/50/01300000322704122936500136827.jpg 来自原图]]]
 
由于张二奎在京城戏剧界的威望声誉一度还曾超过余、程,有“剧界状元”之号,并在程长庚之前领袖剧坛,他被推选为半官半民的梨园界行会性组织精忠庙会首(精忠庙就是京城梨园行会组织,管理戏班的各种事务)。当时曾有显官在堂会时要求余、张、程合作,他们合演《取成都》,程饰刘璋、张饰刘备、余饰马超,“三巨头”同台,成为一段菊苑佳话。王公贵族宴请宾客,争相请“双奎戏班”去唱戏。
[[File:D000baa1cd11728bb3256b2ec8fcc3cec3fd2cb6.jpg|缩略图|居右|250px|[https://gss0.bdstatic.com/-4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s%3D220/sign=60db22233a292df593c3ab178c315ce2/d000baa1cd11728bb3256b2ec8fcc3cec3fd2cb6.jpg 原圖鏈接][http://pic.sogou.com/d?query=%D5%C5%B6%FE%BF%FC%CD%BC%C6%AC&st=255&mode=255&did=3#did2来自原图]]]  
 
张二奎为京剧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张二奎之前,四大徽班之一的春台班艺人余三胜,以独具特色的“花腔”倾倒了京师戏迷,后来张二奎横空出世,他以堂皇的气势、洪亮的声腔,赢得了大量年轻观众,成为年轻戏迷的偶像。当时一首打油诗唱道:“时尚黄腔喊似雷,当年昆弋话无媒;而今特重余三胜,年少争传张二奎” 。
==代表剧目==
 
王帽戏有《金水桥》中的李世民、《打金枝》中的郭子仪、《取荥阳》、《大登殿》、《回笼鸽》(《回龙阁》)中的薛平贵、《五雷阵》及《四郎探母》中的杨延辉等,武生戏以《施公案》及连台本戏《彭公案》和《永庆升平》中的短打戏最佳,在《恶虎村》中扮演黄天霸。他在《牧羊卷》、《捉放曹》(饰演陈宫)、《桑园会》等戏中的表演也颇为精彩。
==主要弟子==
 
张二奎培养弟子多人,寓号为“忠恕堂”,同治年间著名武生[[俞菊笙]],老生[[杨月楼]]均为他的入室弟子,也同时为“忠恕堂”弟子受其格外教益。
20,40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