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沁水县

增加 18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沁水县 ''' 是中国 [[ 山西省 ]][[ 晋城市 ]] 所辖的一个县。总面积为2676.6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为21万人。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衔接处,西临翼城县, 东连 [[ 高平市 ]] 、泽州县,北和 [[ 浮山 ]] 、安泽、长子县接壤,南与垣曲、阳城县搭界。
地理坐标为北纬35°24′-36°04′,东经112°47′-115°55′。县境四周环山、东至 老马岭、岳神山与 [[ 高平市 ]] [[ 泽州县 ]] 为邻;西至东坞岭与 翼城县搭界;南至 [[ 仙翁山 ]] 舜王坪与阳城、 [[ 垣曲县 ]] 接壤;北至 [[ 香山岭 ]] [[ 关帝岭 ]] [[ 宇峻山 ]] [[ 浮山 ]] 安泽、 [[ 长子县 ]] 毗邻。
==历史悠久==
 沁水历史悠久,自古就有 [[ 女娲补天 ]] [[ ]] [[ 历山 ]] 的传说 。70 。七十 年代发掘的“下川遗址”,证明早在2.3万年到1.6万年前,沁水人的先祖们就创造了灿烂的“ [[ 下川文化 ]] ”。
2018年8月14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2017年全国原煤产量千万吨以上县(市)排名,沁水县以2418.35万吨排名第26位。
===地名由来===
 《 [[ 水经·沁水注 ]] 》:“沁水又迳沁水县故城北,盖藉水以名县矣。”是沁水县以沁水而得名。
===历史沿革===
沁水古称端氏。
 
夏为帝都畿内,属冀州。
[[ 殷商 ]] 为郤国,属畿内地。 
春秋属晋,春秋末年赵魏韩三家分晋,徙晋君于端氏。
[[ 战国 ]] 属韩。西汉为河东郡端氏邑。东汉置端氏侯国,属司隶校尉部。 [[ 三国 ]] 复为端氏县,隶司州平阳郡。 [[ 东晋 ]] 隶建兴郡,北魏属建州,端氏时废又复置,隶建州安平郡。 
并在今城西另设东永安,西河、高延三县,隶属建州泰宁郡。
 
北齐仍属建州,西河、高延并入东永安县,东永安改为永宁县,和端氏县同属建州安平郡。
 
隋开皇三年属泽州,隋大业三年(607),泽州改称长平郡,改永宁县为沁水县,和端氏同隶长平郡。
 
隋末、唐宋,端氏、沁水隶泽州(或称高平郡)。金代端氏、沁水属南泽州、忠昌军节度。
 
元至元三年(1266),端氏县并入沁水县,属泽州司侯司,隶中书省晋宁路。
 
明代属泽州直隶州,隶山西布政使司。
 
清代属泽州府,民国三年改属冀宁道。
1938年3月3日,沁水县城第一次沦陷于侵华日军。
 
1941年中条战役后,中共太岳区组建太岳南进支队挺进中条地区,先后在境内开辟出沁西、士敏、沁南三块抗日根据地,分别隶属太岳第四、第二专署。
 
1943年7月沁水(西)县撤销。1944年4月沁水全境解放。
 1946年5月沁南县改名为沁水县。1947年7月士敏、沁水两县合并,恢复原沁水县建 制。 
1949年4月山西全境解放,沁水县改属翼城临时专署。新中国成立后,沁水县先后隶属于晋东南地区。
 
1958年10月,沁水县并入阳城县,沁水县城改为沁水城关镇。
 
1959年10月与阳城分治,恢复沁水县建制。
 
1985年5月,晋东南地区撤销,沁水县直隶于晋城市。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隶属于晋城市,位于中条山东北,沁河中游。 [[ 太行 山]] [[ 太岳 山]] [[ 中条 山]] 三大山系衔接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24′-36°04′,东经112°47′-115°55′。县境四周环山、东至老马岭、岳神山与高平市、泽州县为邻;西至东坞岭与翼城县搭界;南至仙翁山、舜王坪与阳城、垣曲县接壤;北至香山岭、关帝岭、宇峻山与浮山、安泽、长子县毗邻。版图东西长,南北窄,东西长约150千米,南北宽约55千米,总面积265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沁水地形东西长,南北窄。东西长约150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地势西高东低,最高处西南舜王坪海拔2358米,最低处东南尉迟村沁河出境处海拔520米,相差1838米。
===水系资源===
境内的河流主要有沁河、县河、端氏河等三条河流。
境内的河流主要有[[沁河]]、[[县河]]、[[端氏河]]等三条河流。 沁河, [[ 黄河 ]] 一级支流。发源于山西省 [[ 平遥县 ]] 黑城村,河长485公里,流域面积13532平方公里。
县河,为沁河支流,沁水县境内最大的河流。由上 [[ 游梅河 ]] [[ 杏河 ]] 两大支流汇合而成。两河在县城东南汇流后,经城关、郑庄乡等4个乡镇,在河头村注入沁河。总长60.7公里,流域面积168.3平方公里。
端氏河,黄河支流沁河的支流。上游为山西省沁水县境内柿庄河和云首河,两河在固县乡境内汇合后称端氏河。河经端氏镇东山,注入至溪河,在端氏村西入沁河。含上游河,流经东峪、柿庄、十里固县、樊庄、胡底、端氏7个乡镇,全长47公里,流域面积788平方公里。一般流量2.5立方米/秒。
===气候特点===
 
沁水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雨热同季,季风强盛。沁水县气候因地形复杂,差异显著,西部寒冷,东部温和,年均气温10度左右,一月零下4.1度,七月23度,年降水量640毫米,霜冻期为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上旬,无霜期160天。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沁水县是矿产资源大县,初步查明的有煤、铁、煤层气、 [[ 石灰岩 ]] [[ 重晶石 ]] 、耐火粘土、矿泉水等18种,其中煤炭储量最大。全县含煤面积2421.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0.5%,地质储量265.25亿吨,占晋城市地质储量的32.8%,探明储量109.94亿吨,占晋城市探明储量的40.2%。煤层气资源全县地质储量4372.07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城东。
===森林资源===
 
沁水县森林面积达193.04万亩。其中天然林129.1万亩。森林覆盖率48.4%。林木蓄积总量242.5万立方米,人均12立方米。牧坡草地全县175.8万亩。其中天然草地163.35万亩,最大的苏庄草地面积73.05万亩。
===生物资源===
 
沁水县共有野生植物400余种,隶属45科,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品种有红豆杉、连香树、领春木等11种。全县共有野生动物220余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虎、金钱豹、金雕、猕猴、大鲵(娃娃鱼)等26种。
==行政区划==
 
截至2013年,沁水县分设龙港镇、中村镇、郑庄镇、端氏镇、嘉峰镇、郑村镇、柿庄镇7个镇和樊村河乡、土沃乡、张村乡、苏庄乡、胡底乡、固县乡、十里乡7个乡。全县共有239个建制村,9个居民委员会,1378个村民小组。
==人口民族==
 
2018年末全县户籍人口202168人,比上年末减少500人,其中城镇人口72352人,乡村人口129816人。年末全县常住人口217643人,比上年末增加1031人,其中城镇人口97209人,乡村人口120434人。全年全县出生人口1957人,人口出生率为9.01‰;死亡人口926人,死亡率为4.26‰,自然增长率为4.75‰。男女人口性别比为104.76(以女性人口为100)。
沁水县有 [[ 汉族 ]] [[ 回族 ]] [[ 满族 ]] [[ 蒙古族 ]] [[ 藏族 ]] [[ 维吾尔族 ]] [[ 壮族 ]] [[ 俄罗斯族 ]] 等民族分布。
==经济综述==
718,52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