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35
次編輯
變更
吴祖光
,無編輯摘要
尘世沧桑,百年一瞬。由于种种原因历史的真实常常会风消云散,需要后人补写。世人有所不知,90年前,毛泽东与这个吴氏家族曾有过一段很深的缘。
1919年,五四运动浪潮席卷全国,12月18日,26岁的青年毛泽东作为"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赴京请愿团"的学生代表,肩负湖南人民重托进京。 [[ 张敬尧 ]] 毕竟是执掌湖南的一方大吏。即使来到北京,想要撼动他的统治,又谈何容易。往何处?见何人?怎样开展工作实现驱张目标?对于毛泽东这个年轻人而言,都是巨大难题。倘若万一驱张不成,固然无颜见家乡父老,自己的身家性命也受到威胁。毛泽东深知所谓革命,正是把项上之头托在掌心的事业,此番也是他第一次的重大革命行动,已经抱定了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决心。
但毛泽东毕竟是一代伟人,以一介普通学生之身首战功成,居然完成了驱张大任,为他日后改变中国历史奠定了重要基础。而在北京接待毛泽东,并鼎力支持他完成此大任的,正是吴祖光的父亲、故宫博物院创办人吴瀛和他的姻亲家族。
[[File:U1745P622T1D37979F21DT20090405002521.jpg|缩略图|右|[http://i1.sinaimg.cn/lx/news/2009-04-05/U1745P622T1D37979F21DT20090405002521.jpg 原图链接][http://style.sina.com.cn/news/2009-04-05/002537979.shtml 图片为吴瀛与妻子]]]
吴瀛出生在江苏常州著名世代书香的官宦人家,直系祖上出过18位文武进士,著名的有吴宗达--官至大学士即宰相,吴中行则执掌过翰林院,吴殿英清末曾在浙江任钱塘知府加盐运使,是两江总督张之洞的部下。后因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吴随张来到湖北创建湖北新军,具体执行军队改革。
吴瀛之所以接待毛泽东,有双重原因,一则"驱张运动请愿团"总代表、毛泽东的班主任、湖南长沙师范教员易培基是他早年在湖北方言学堂英文系的同班同学;二则更重要的是,学生代表毛泽东带来了一份重要托请--长沙"李氏芋园"女主人吴琴清和丈夫李青崖的重托。
[[吴琴清]]是吴瀛大姐,其夫[[李青崖]]是长沙一位器重毛泽东的法文老师。 据《毛泽东与他的二十四位老师》所载,"清明时节阳光明媚……。毛泽东匆匆往李氏芋园赶路,走进南门口,通过大古道巷,到了天心阁脚下,再往北走,就到了[[浏阳]]门正街。来到一个黑漆的院门前,门顶上有'李氏芋园'四个字,毛泽东走了进去。这是一个很大的花园,几栋楼台馆舍,颇为精巧,园内亭阁花榭,池塘假山,显得十分玲珑雅致。前些年这里建了一个'衡萃'女校。如今学校迁出去了,这里就做了第一师范和别的几个学校教师的公寓。毛泽东知道,住在这里有这样几位先生,修身教师 [[ 杨昌济 ]] ,历史教师 [[ 黎锦熙 ]] ,国文教师 [[ 袁仲谦 ]] ,数学教师 [[ 王立庵 ]] ,以及校长 [[ 张干 ]] ,学监主任 [[ 方维夏 ]] 和教育实习主任 [[ 徐特立 ]] 等"。
==家庭成员==
评剧青衣、花旦。原名杨淑敏。天津人。中共党员。6岁学京剧,12岁学评剧,14岁任主演。1949年后历任北京实验评剧团团长,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评剧团副团长,[[中国评剧院]]演员。作家。全国第七届政协委员。60年代中期开始发表作品。
童年时期随"姐姐"杨金香学习[[京剧]],十三岁拜 [[ 王仙舫 ]] 、 [[ 邓砚臣 ]] 、 [[ 张福堂 ]] 等学习评剧,十五岁即开始担任主演。这一时期 [[ 新凤霞 ]] 主演了《乌龙院》、《女侠红蝴蝶》、《可怜的秋香》、《双婚配》、《三笑点秋香》等剧目,在 [[ 天津 ]] 、 [[ 上海 ]] 、 [[ 济南 ]] 、 [[ 秦皇岛 ]] 等地获评剧观众的好评。
1949年北京解放后,新凤霞来到北京组织了北京凤鸣剧社担任主演。1950年,在共产党的戏改方针的指引下,成立了北京首都实验评剧团,新凤霞任主演兼团长。1951年,新凤霞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工团]]解放评剧团任主演兼副团长。1953年,新凤霞调入[[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评剧团一队任演员。1955 年,中国评剧院成立,新凤霞在中国评剧院一团任演员、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名誉主任。
[[File:Fe561fe8a7af4e5494201c9bb684e89c th.jpg|缩略图|右|[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09/fe561fe8a7af4e5494201c9bb684e89c_th.jpe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132905461_664260 图片来源于搜狐网]]]
新凤霞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在"文革"中受到了迫害,并被剥夺了做演员的权力,这对她的身心是巨大的摧残。1975年,她因脑血栓发病导致偏瘫而不得不告别为之奋斗的评剧舞台。1979年,新凤霞得到了彻底的平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春风又一次吹进了新凤霞的心田,她以惊人的毅力,挺起她那受过伤害的身体,迈着蹒跚的步伐,又一次向新的艺术领域开拓进取。她讲学授艺,著书立说,教学不止,笔耕不辍。新凤霞拖着沉重的身体,坐在轮椅上给她的弟子、学生说戏,示范演唱,克服行动的不便多次到剧场观看学生的演出,以鼓励和提携后人。在她无私的教诲下, [[ 谷文月 ]] 、 [[ 刘秀荣 ]] 、 [[ 王曼玲 ]] 、 [[ 赵三凤 ]] 、 [[ 戴月琴 ]] 、 [[ 高闯 ]] 等一大批弟子、学生成为光大新派艺术的优秀传人,成为今天评剧事业的骨干与中坚。新凤霞桃李满天下,是我国戏曲界拥有众多子弟传人的功绩卓越的戏曲教育家。
新凤霞是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亲传弟子,因残疾告别舞台后,新凤霞仍满怀着对生活的酷爱泼墨作画。她的国画作品同她的演唱艺术一样朴实无华清新淡雅。1994年总政文化部专门为新凤霞在军博举办了个人画展。
新凤霞渴望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早在建国初期,新凤霞就庄严地向党提出了申请。但坎坷的经历使她的愿望一直未能如愿。打倒"四人帮"后,新凤霞再次向党提出了申请。1982年新凤霞被批准入党,实现了她多年的夙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她以更高的姿态和对评剧艺术的高度责任感,投入到她后半生的艺术生涯中。
新凤霞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评剧艺术的代表,她长年奔走呼吁,为振兴戏曲,繁荣评剧不遗余力。新凤霞获得了中国首届金唱片奖。获得了美国纽约美华艺术学会1997年颁发的华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曾赴香港、 [[ 新加坡 ]] 等地讲学,是国际知名的艺术家。
儿子吴欢
1998年,香港回归一周年之际,吴欢在香港举办了他的第一次个人画展--由查良镛先生亲题展辞的"奇侠吴欢书画展"。展览期间父亲吴祖光亲赴香港为他助阵,整个画展名流荟萃,在香港引起轰动。此次吴欢原本约定与母亲[[新凤霞]]一起搞画展的,想不到母亲在当年4月突然病故,这也是他首次画展唯一的遗憾之处。
[[File:Aebafed34a25e6f8eb79f6a0b5b83649.png|缩略图|右|[http://static.cwzg.cn/p/201811/aebafed34a25e6f8eb79f6a0b5b83649.png 原图链接][http://www.cwzg.cn/politics/201811/45553.html 图片来源于察网]]]
作为全国政协香港地区委员中唯一的画家代表, [[ 吴欢 ]] 用了"香港最大的变化就是没有变化"这样一句颇有哲理的话,来描述他在京港两地穿梭的切身感受。不过他补充了一点--当然香港回归以来在文化艺术方面还是有所变化,这种变化就是香港在与大陆之间联系密切后,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脚步在逐步加快。
作为名门之后,吴欢非常珍视自己家族的文化传承--祖父吴瀛是著名的书画家和 [[ 故宫 ]] 博物院创始人之一,父亲吴祖光是著名学者、戏剧家和书法家,母亲新凤霞是著名的评剧表演艺术家、作家、画家。书香一脉传承下来,祖辈给了他无尽的 "财富",这种财富并非仅指物质上所有,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传承。在他北京的寓所里,处处体现着他对于家族长辈的敬重和理解。客厅中,祖父吴赢和祖母周琴绮与父亲吴祖光和母亲新凤霞的大幅合影照片,都分列有序地挂于墙上,抬眼可见。爷爷的一块手书牌匾让吴欢最爱不释手,挂在客厅中,吴欢说,坐在沙发上,抬眼望见这块匾,能够时刻鞭策他做人要有准则。
女儿吴霜
黄苗子说,唐瑜的碧庐,在重庆文艺界是一个引人的去处,朋友们都愿意到这里来聚,碧庐就像沙龙或者俱乐部。那段时间吴祖光是碧庐的活跃人物,重庆的岁月是吴祖光人生中鼎盛的时期。在重庆,话剧成了最受大众欢迎也最为时尚的文化活动,吴祖光创作的《正气歌》、《少年游》、《牛郎织女》都成了一时的热门好戏。
碧庐在鼎盛的时候住过十几位房客。有一天 [[ 徐冰]](徐冰在解放以后是统战部长,当时在重庆分管文艺)和郭沫若来碧庐,住在那里的人还没起床。徐冰就说这些二流子真是懒惰,实际上当时大家都参加演出,结束的时候都是半夜三四点钟。那时候大家刚学会了一个陕北词"二流子",郭老就说给他们起个名字就叫"二流堂"吧。"二流堂"的名字就叫起来了。
但吴祖光对这个名词没有什么好感,他写作一直勤奋,也不爱过多地聚众聊闲天。
吴祖光从小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年前,他虽然把他和新凤霞的藏书捐给了北京戏曲学校,可后来他收集的书又把家中的书柜装得满满的。
吴祖光还特别喜欢看足球比赛,几乎场场都看。其女儿 [[ 吴霜 ]] 笑着说:"爸爸年纪大了,看电视经常打瞌睡,可是看足球、拳击、京剧从来就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尤其是看足球比赛,俨然一位20几岁的青年,嘴里不时地嘟囔着:'犯规'……他虽然年迈体弱,大脑不像以前那样好使唤,可看起球来表情却很丰富。"
吴祖光偏爱甜食,尤其爱吃汉堡包。为让老人笑口常开,吴霜还特意养了一对小宠物---Baby和PP。吴老最喜欢PP,每当他见到PP满屋跑淘气时,脸上总露出舒心的微笑,这两只可爱的小动物已成为他的"宠儿"。吴祖光时常摸摸它们,逗逗它们,诙谐地说自己家里现有"八口"--自己、女儿、女婿、外孙、两位保姆还有Baby与PP。
1992年12月26日,吴祖光在昆仑饭店召开新闻发布会,原先通知的记者只有十几位,结果来采访者达到七十余人之多。吴祖光认为"向我起诉竟发生于国贸中心已在朝阳区法院当堂知错任罚之后,其'捞点便宜,挽回点面子'的用心更加显然。"并认为这件案子"造成了我的名誉及其他方面的重大损失,我保留向原告提出向我赔礼道歉消除恶劣影响并赔偿损失的权利。"在吴祖光后来的《"国贸"案结束感言》文章中,吴祖光写道:"在1993年12月29日一审结束时,我提出了这一反诉要求,法院接受了,同时收了反诉费用,而1995年又驳回,我出于主观的原因,主动永远结束了这场官司。"
法律顾问 [[ 王耀庭 ]] 也认为,国贸中心的指控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我国法律规定,侵害名誉权有四个构成要素:主观过错、客观行为、侵害后果、因果关系。吴先生的文章是篇评论随感,其中对国贸中心的某些做法和言行提出了批评和建议,从主观上没有损害他人名誉的问题。从客观上,吴先生所涉及的事件内容来自报道,作为读者没有义务查证报道事实,因此不存在捏造。至于侮辱性语言,吴先生是对国贸中心有关工作人员的行为和话进行评论,因此也不构成诽谤。这样,侵害后果和因果关系也不存在。
而惠康事件的原告之一倪培璐知道国贸诉吴祖光后,写了一篇《我也写个始末》,发表在《中华工商时报》。文章不仅证实国贸中心的工作人员确实将她们推进仓库,而且使用了极不负责和侮辱性的语言。她说:"没有想到为了替我们说几句公道话,竟把吴先生牵扯在内,心中十分过意不去。如果吴老需要我们出庭作证,我们责无旁贷,不惜再上法庭,对簿公堂。"吴祖光闻讯后"欣慰",他认为,从这个角度说,他"得到了最有价值的东西--社会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