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巡航导弹

增加 5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在1944年比其他国家首先配置了巡航导弹,发展出有一种炸弹的外形、短翼、尾部装上推动器和有原始的机械陀螺[[惯性导航系统]]的[[V-1飞弹]]。V-1飞弹用一颗结构简单的[[脉冲喷气式发动机|脉冲喷射发动机]]推进的,因脉冲喷气式发动机无需压气机而降低成本,其脉动的声频噪音使V-1飞弹获得了"doodle bug"的绰号。V-1飞弹和类似的早期武器通常被称作[[飞弹Μ]]。
然而,V-1飞弹仅采用原始的[[惯性导航系统]]时并不特别精准,只能用于攻击大城市。虽然德国有计划通过在伦敦潜伏的间谍设置无线电信标,以便V-1、V-2利用实现末端制导,可以攻击英国特定部门、国会大厦或白金汉宫,但因英国反间谍机构MI5、MI6的积极运转未能实施。反之德国在部分V-1导弹上安装无线电信标,通过大西洋沿岸的监听站测量V-1的最终落点,以此修正V-1的起飞设置;亦因 [[ 德国 ]] 日显颓势,在 [[ 伦敦 ]] 的双重间谍胡安·加西亚最终选择与英国情报机构合作,传回虚假的落点报告,虽然德军经无线电测得V-1过早俯冲下落,最终还是更愿相信双重间谍的报告,认为是自己的监听站出了技术问题,导致后来的V-1偏离目标。
另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大 [[ 日本 ]] 帝国为了获得对抗盟军海军的优势,诉诸利用携带炸弹的常规飞机的[[神风特别攻击队]],以及作为补充的the purpose-built和人驾驶的发动机的[[MXY-7樱花特别攻击机]],以[[特攻队员]]自杀式操作尤其是末端超精确制导,以达到攻击舰船所需的精度。
[[冷战]]期间,[[美国]]及[[苏联]]进一步实践了这个概念,在陆、海、空部署早期巡航导弹。
1957年至1961年[[ 美国]] 开展了一项野心勃勃和资金充裕的计划——冥王星核发动机计划(Project Pluto),发展核动力巡航导弹。如同同期的核动力坦克、核动力轰炸机,它被设计成以开放式反应堆直接加热空气,达到超过3[[马赫数]]的速度在低过敌方雷达视角处飞行并且将携带的一些[[氢弹]]投掷在经过敌方区域的路上。尽管这一想法被证明正确并且在1961年5亿[[瓦特]]的试制引擎已完成一次为期数秒的测试,但是因难以控制功率,且开放式反应堆喷射放射性物质,没有任何飞行装置完成。该项目最终被放弃转而支持[[洲际弹道飞弹]]的发展。
1962年[[古巴危机]]期间,前苏联在古巴部署了数十枚搭载战术核弹头的KS-1 Komet短程巡航导弹,以备在美国入侵古巴时使用。苏联主要把载有重核弹头和常规弹头的巡航导弹视为摧毁美国[[航空母舰战斗群]]的武器。大型潜艇(例如[[E级核潜艇]]和[[奥斯卡级核潜艇]])能携带这些武器在海上威胁美国战斗群,大型[[轰炸机]](例如[[图-22M]],[[图-95]]及[[图-160]])亦能在其空中发射的巡航导弹(ALCM)中配置这些武器。
2018年初[[俄罗斯]]总统 [[ 普京 ]] 在公开国情报告中称已经研发一种「[[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射程几乎无限,所以可飞行极长距离,走非常曲折的路线绕过各种侦测网,最终击中目标。如同野心勃勃的冥王星核发动机计划(Project Pluto),采用开放式反应堆,除了弹头的杀伤力外本身的核动力引擎也能造成核污染给予敌方杀伤,欧洲媒体在之前数年曾侦测到 [[ 俄罗斯 ]] 西部地区上空有怪异[[辐射]]增高现象,原本怀疑是 [[ 俄国 ]] 有核事故,现在判断是核动力巡航导弹的试射,美国中情局情报显示因为该飞弹使用无屏蔽的核动力引擎,受限于飞弹的载重量无法搭载巨大质量的[[围阻体]],所以整个飞弹一启动都受到核污染,甚至发射台周边也受污染,以这种状态一路飞向目标。同时普京还公开了一种核动力鱼雷,可以视为一种小型无人核潜艇,可载核弹头攻击舰队和沿海城市。
==实战起源==
==特点介绍==
巡航导弹是在和弹道导弹竞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50年代,美国和苏联都非常重视发展巡航导弹,但由于这种有翼导弹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为了满足核战争准备及核威慑的需要,美国和苏联从60年代起就转向发展弹道导弹,直到70年代中期以后,巡航导弹才得以迅速发展。巡航导弹已成为美国三位一体核威慑力量的一根支柱,已作为核反击力量和常规攻击力量广泛布置于欧洲前沿防线、 [[ 海军水面舰艇 ]] [[ 潜艇 ]] 和空军的轰炸机。40多年的竞争性发展表明:巡航导弹是一种用途广泛,成本低廉,通用性好,作战效能高的先进武器,海湾战争中首次实战应用的战果就充分证明这一点。
==巡航导弹特点==
首先,它体积小,重量轻,便于各种平台携载。海军 [[ 攻击型核潜艇 ]] 可垂直携载12枚,并可抵近敌沿海发射,因而可打击其纵深1300~2500公里的重要军政目标。水面舰艇一般每舰可携8~32枚,采用MK-41垂直发射装置后,一艘舰可携100余枚,由于它能在水面机动发射,所以不易被探测。轰炸机的携载量越来越大,B-52G经改进后可由12枚提高到20枚,B-1B可携30枚,改装后的DC-10能携50~60枚,改装后的“波音-747”则能携70~90枚。地面发射的“战斧”导弹装在机动的运输- —— 起竖- —— 发射式车上,每辆车载4枚,4台车为一个导弹连,即可发射16枚导弹。导弹发射连的重装备可由C-130或C-5等运输机空运至前沿阵地或发射场。
其次,它射程远,飞行高度低,攻击突然性大。“战斧”巡航导弹射程最远达2500公里,最近为450公里,均在敌火力网外发射,因此发射平台很难被对方发现。导弹在海面飞行高度7~15米,平坦陆地为50米以下,山区和丘陵地带为100米以下,基本是随地形的起伏而不断改变飞行高度,而这一高度又都在对方雷达盲区之外,所以也很难为对方的发现,极易造成攻击的突然性。另外, [[ 导弹 ]] 采取有效隐身措施后,其雷达反射面积仅为0.02~0.1平方米,相当于一只小海鸥的反射能力。新一代巡航导弹在雷达 [[ 荧光屏 ]] 上只有针尖大小的一个目标光点,可见很难探测。
第三,它的命中精度高,摧毁能力强。射程2500~3000公里的巡航导弹,命中误差不大于60米,精度好的可达10~30米,基本具有打点状硬目标的能力。携常规弹头的巡航导弹可摧毁坚固的地面目标,也能用子母弹杀伤和摧毁面状目标。携20万TNT当量核弹头的巡航导弹由于命中精度高,一般比弹道导弹的作战效能高3~4倍。巡航导弹由于飞行时间长,速度低,飞行高度又恰好在轻武器火力网之内,所以很易遭枪弹等非制导常规兵器的拦击,海湾战争中有3枚“战斧”导弹就是这样被伊拉克击毁的。
722,76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