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丁村遗址

增加 11,434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丁村遗址位于中国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地处汾河东岸的第三阶地,以丁村为中心,北起襄汾县城,南至柴庄火车站,全长11…”
丁村遗址位于中国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地处汾河东岸的第三阶地,以丁村为中心,北起襄汾县城,南至柴庄火车站,全长11千米,是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丁村遗址于1954年开始发掘,1976年后又进行了多次发掘。出土的人类化石有三枚牙齿和一块儿童顶骨,出土石制品二千多件。

丁村,汾河边上的一个名不经传的小村子,却因为发现了古老的“丁村人”而著称于世。

==发掘出土===

1952年秋,临汾、侯马飞机场扩建,需要大量沙子。包工队负责人赵相如觉得仅柴庄一处沙坑不能满足所需,就沿铁路北上,在丁村开辟了另一个沙厂。在丁村装沙过程中,奇怪的现象接二连三地发生,挖出了巨大的骨骼碎片以及牙 齿、腿骨、黑色的各种有棱有角有刃的石片、石块。此事引起了监收者郑怀礼、丁村完小教导主任丁阶三等人的关注,并及时将此情况逐级上报到山西省文管会和山西省文教厅。

山西省文教厅副厅长崔辰接到报告后,立即批示给省文管会,文管会于6月派化石猎手王择义赶赴丁村进行实地考察。王择义到丁村后在当时汾城县人民政府程玉树同志的协助下,走访群众,勘察工地,短短几天时间就收集到一对长达1.1公尺的原始牛角和两具象的下颌骨化石,并采集了若干犀牛和马的牙 齿。当时还发现沙砾中含有若干破碎的石片和带棱角的石球,石片不像是天然力所破碎的,石球也不像是受到河水冲磨而成,因此他就将这些破碎的石片、石球和各种骨化石运到太原。

==丁村人==
中国北方的早期智人(见 尼安德特人)化石之一。包括1954年发现的3枚小孩牙齿和1976年发现的一块小孩顶骨残片。丁村遗迹在山西省襄汾县南约5公里的丁村南的同蒲铁路两侧。1954年进行大规模发掘时在汾河东岸共发现十个石器地点,1976年又在汾河西岸发现了新的石器地点。

丁村人化石都发现于汾河东岸的 54:100地点的砂砾层中 ,这层砂砾位于有古土壤条带的黄土内。3枚人类牙齿属于约12、13岁的小孩。右上内侧门齿齿冠舌侧中部低陷,两侧增厚并向内卷,使舌侧呈铲状,特称铲形门齿。舌侧接近齿根的部分有明显的舌侧隆突,由此延向切缘有两条指状突。右上外侧门齿也呈铲形,并有不明显分离的舌侧隆突。铲形门齿是黄种人和中国其他人类化石都具有的特征,与白种人显然不同。舌状隆突和指状突的发达程度则介于北京猿人与现代黄种人之间。齿根缺乏纵行浅沟,且较细小是与现代人相近的性质。右下第二臼齿,可能与两个门齿属于同一个体。齿尖分布为十字型。其相对高度比北京猿人大,咬合面的纹理不如北京猿人复杂。齿根尚未充分形成,但估计也较细弱。总之三枚牙齿的形态都介于北京猿人与现代人之间。顶骨属于大约两岁的幼儿,后上角有缺刻,可能意味着这个小孩具有印加骨,这是与北京猿人相近的特征。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判断, 丁村人的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旧石器时代中期,一般估计距今约5~10万年。

==丁村文化==
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一种人类文化。1953年发现于山西襄汾丁村, 1954年以来共发现化石地点14处,石器地点11处,同时发现了人类化石,计门齿2颗、臼齿一颗,1976年又发现婴儿顶骨一件。根据哺乳动物化石确定其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

丁村石器多以角页岩为原料,占总数的95%以左右,少量为燧石、石灰岩、玄武岩、石英、石英岩、闪长岩制成。丁村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石核石器数量较少,其数量略少于总量的1/3。大部分石片均有使用痕迹,很少进行第二步加工,多以碰砧法制成。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和石球等,其中厚三棱尖状器为其所特有。

丁村石器类型区别较明显,有些尖状器修整得较平整,部分石片较规则等,表现了丁村石器的进步性。但以单面加工为主,尖状器数量较大,而且保持着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的特点。与蓝田人文化与 匼河文化有较密切的关系。

==出土化石==
===人类化石===
丁村人化石包括3枚牙齿,一为上内侧门齿,一为上外侧门齿,另一为下第二臼齿,全是右侧的。其大小、 形状、颜色和石化程度相似,并且出土部位相近,应属同一个体。从磨损程度估计,为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两枚门齿舌面呈铲形,有明显的舌面突隆和指状突,与北京人的门齿有相近的性质。

但无论齿冠和齿根都远比北京人的细小,舌面隆突和指状突亦不如北京人的复杂。这两枚门齿与现代蒙古人种的没有明显差别,其中上外侧门齿与内蒙古萨拉乌苏遗址的河套人的十分相似。下第二臼齿的齿冠和齿根都远比北京人的细小,齿冠的相对高度(与长度和宽度相比)远比北京人为大,咬合面的纹理不如北京人的复杂。这些性质表明丁村人的臼齿比北京人的进步;但仍比现代人臼原始。从3枚牙齿的形态可以明显看出,丁村人是介于北京人与现代人之间的人类。它虽与晚期智人阶段的河套人接近,但出土层位较早,所以将它归入早期智人阶段。

===石器制品===
在丁村各地点发现石制品2000多件,石制品的表面常包有一层纯净的碳酸钙外壳,证明曾被河水浸泡过。但很多石制品的棱角仍很明显,说明它们并未经过搬运或只是经过近距离搬运。石制品的原料约95%为角页岩,余为燧石、石灰岩。以石片和石核为多,具有加工痕迹的石器只占6.6%。这说明丁村附近密集的石器地点可能是当时的石器制作场。

===丁村的石片===

多半用碰砧法和投击法(又称摔砸法)产生,具有宽大于长、石片角大(多在111°~130°之间)、打击点不集中、半锥体大且常常双生等特点;石核也比较大,但也有一定数量的石片是用石锤直接打制的。在一些石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修理台面的痕迹,这是一种比较进步的技术。石器分石核石器和石片石器两类,以后者为主。石核石器有砍斫器、手斧和石球3类。砍斫器是用交互打击法加工的,与北京人的砍斫器不同,后者单面打击的多,交互打击的少。

手斧只有一件采集品。石球用石锤打击而成,尚未发现象许家窑人那种用两个打制石球对敲而成的正球体石球。石片石器有砍斫器、厚尖状器、小尖状器和刮削器。石片砍斫器与石核砍斫器不同,绝大部分是一面打击的,并且刃部较薄。厚尖状器用大石片制成,又分成较厚的三棱大尖状器和较薄的鹤嘴形尖状器两种。三棱大尖状器是丁村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器物,由于是在丁村首次发现的,所以又称为“丁村尖状器”。小尖状器都是用较薄的石片制成的,有的刃缘打制得相当平齐,反映了较高的工艺水平。
===文化特点===
丁村的文化遗物既具有其他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共同特点,如以石片石器为主等,又具有独特的打制技术和石器类型。丁村文化是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两大传统之一,即“匼河-丁村系”的代表,与西侯度文化、蓝田文化和 匼河文化等存在着密切的源流关系。

===其它化石===
在丁村各地点共发现哺乳动物化石28种,大部分为生活在森林和山林之中的种类,代表温暖湿润的气候。从砂砾层中还采集到鲤、青鱼、鲩、鲿、鲇等鱼类化石,皆属于在能经常保持一定大流量的水中生活的种类。在砂砾层中还有大量软体动物介壳化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种大型丽蚌壳,这种动物只分布在气候温暖湿润的长江以南地区和汉水流域。这些情况表明,丁村人时期的丁村一带气候相当温暖,汾河的水势相当大。附近的山上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河旁平地上草木茂盛,各种动物成群地出没于森林、草地和河边。丁村人生活在汾河两岸,在河滩上就地取材制作石器,在树林里采集可供食用的植物,利用石球等工具进行狩猎。

==影响意义==
1949年以前,在我国大陆上,仅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 内蒙萨拉乌苏和宁夏水洞沟等少数几处遗址发现了 旧石器时代初期和晚期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至于中期的人类化石和文化尚属空白。丁村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 国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化石和文化的缺环,是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代表,在古人类学和考古学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器文化遗址中,丁村遗址同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一同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4 年秋,山西文管会又树立了保护标志。
==遗址现状==

1961年,丁村遗址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襄汾县没有足够的资金建立丁村遗址博物馆,1984年秋,县政府筹建了丁村民俗博物馆,1985年11月10日开馆。丁村民俗博物馆位于襄汾县城南5公里丁村附近的汾河两岸,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主要展出的是丁村四十余间明清民宅,也就是在这里,丁村遗址的出土文物得以向游人展出而大放光彩。
在丁村民俗博物馆,陈列着丁村遗址的动物化石和石器。其中,有3.5米的古象门齿化石,也有方块犀牛角、排列整齐的马牙……这些都说明,丁村在旧石器时代曾经生长着犀牛、野马、大象等野生动物,同时,也说明了古人类在大自然中所处的位置。
但是,村民的生存和文物的保护存在着一些冲突。丁村文化遗址在经历自然剥蚀后,又遭受人为严重破坏。近年来,附近农民在此肆意掏挖,致使遗址坍塌严重,到处千疮百孔。甚至有农民在遗址发现地沙砾石层中不断盗挖蚌和其他化石,用来制作家畜饲料。
目前,临汾地区已经同襄汾县协商,准备共同保护、开发、利用丁村遗址,襄汾县有关部门已经认识到丁村文物缺乏保护的现状,正在积极有效地保护文物、利用文物,坚决制止农民挖沙取土和盗挖遗址内的各种化石,并在群众中广泛开展保护文物的宣传教育。最近,保护丁村文物的规划已经出台。
丁村遗址博物馆的建设也正在筹建当中,馆址在景区入口东南方向150米,占地40亩,展厅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预计总投资2500万元人民币,项目建设期2年。建成后的丁村遗址博物馆将以丁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万余件文物和襄汾县文物局、丁村民俗博物馆收藏的二万余件各类文物为展出主体,全方位地展现悠远绵长的丁村文化。   

==参考文献==
35,704
次編輯